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病理學合參卷二 (3)

1. 一、熱

當初得表證之時,絕無此症候,惟溫病初得,往往即有內熱,所以溫病之表證,絕與傷寒上列之表證不同。而且中醫治溫病之表證,亦與傷寒迥異,因傷寒初起,惡寒特甚,溫病則或微惡寒,故傷寒之惡寒,必用發汗藥,否則只用解肌之品(西醫退熱藥其副作用往往發汗,並非發汗藥)。

在溫病之表近,第一溫病的惡寒,不如傷寒之甚;第二就是頭痛的症候,亦比傷寒輕,而且多頭暈、頭脹,身痛亦比傷寒輕,舌多有滑膩白苔,而皮膚上的熱,則較傷寒在惡寒時為重。亦有有汗者,口唇多乾,口氣重濁,亦與傷寒不同。最多見者,就是兩手脈多洪大,尤其右手更顯明。

這種表證,不限於嚴冬,越是春末、秋末,更所多見,此症若只用傷寒發散藥治之,多不中病(參照後列溫病及傷寒各法)。蓋傷寒與溫病,中醫論述,有極端相反之處,即傷寒是寒邪從外入,若不俟其深入,一汗而解。溫病是熱邪內伏,若不俟其熾盛,一經清涼解肌,亦可痊癒,是二症不同之點。

但治之不當,傷寒終極是因腸熱而致命,溫病終極則不必盡因腸熱而致命(溫邪逆傳卜之更危,可為明證)。然傷寒初起,可以一汗而解,溫病初起,可以清解而癒,絕不致演到腸熱,變象百出。若然則是西醫之待期療法,理由不能成立,余不知西醫譯名之腸窒扶斯,究指傷寒之腸熱言耶,抑指溫病之腸熱言耶。

西醫書腸窒扶斯病名之下,往往注明即古醫書之傷寒、溫病之類,更不可不加以糾正。蓋傷寒係獨立病名,溫病亦獨立病名,絕不可二病並稱,混為一談,概稱之曰腸窒扶斯。余曾見有傷寒延長病至數月者(參看後列薛毆賓醫驗),溫病亦有延長數月者(參看後列丁姓醫驗),非但四星期不足以言待期,而且腸熱雖同,而治法迥異,究竟何者為腸窒扶斯耶?若謂二症皆腸窒扶斯症,試將中醫治傷寒之方法以治溫病,未有不大錯特錯,立誤人命者。

竊願有志此道者,專心致力,先將此兩種病液加以化驗,若皆有同一之腸窒扶斯病菌,則是中醫已有兩種治法,並非絕對待期。若以同一西藥治療此二種不同之病症,所得之結果,必須待期,則不如以中藥補西藥所不及,醫者責任所在,又何樂而不為耶。

凡遇此二症,檢查確定後,姑且拋開科學,試以中醫中藥,分別治療之,所得成績,加以詳慎之統計,與西醫理論與治法,互相比較,倘有特別收效之證明,打破待期二字,無妨再以科學的理論,共同探討中醫中藥對此二症之收效點究竟何在?

余認為此中必含有科學的原理,今日之醫理科學,或者仍有許多未臻完善之域,亦未可知也。余治此二症,中西藥之應用。並非拘板,從未失敗。深知此二症,純用西藥,不易收功,參看後列薛姓等醫驗自明。所治各症,率皆係經過多醫之症候,其人今尚健在,不妨詢問也。

白話文:

一、熱

一開始患上表證時,絕對沒有這種症狀,只有溫病初期,往往就出現內熱,所以溫病的表證,和傷寒的表證完全不同。而且中醫治療溫病的表證,也和傷寒大相逕庭。因為傷寒初期,惡寒特別嚴重,溫病則可能輕微惡寒,所以傷寒的惡寒,一定要用發汗藥治療,否則只能用解肌的藥物(西醫退熱藥其副作用往往是發汗,但並非發汗藥)。

溫病的表證,首先惡寒程度不如傷寒嚴重;其次是頭痛的症狀也比傷寒輕,而且多半是頭暈、頭脹,身體疼痛也比傷寒輕,舌頭通常有滑膩的白苔,而皮膚的熱感,則比傷寒惡寒時的熱感更重。也有些人會出汗,嘴唇多半乾燥,口氣沉重濁膩,這也和傷寒不同。最常見的是,兩手的脈搏都洪大有力,尤其是右手更明顯。

這種表證,不侷限於嚴冬,在春末、秋末更為常見。如果只用治療傷寒的發散藥物來治療,往往達不到效果(詳見後文溫病及傷寒的各種療法)。因為傷寒和溫病,中醫的論述,有極端相反的地方,也就是傷寒是寒邪從體外入侵,如果不及時治療讓它深入體內,只要發汗就能痊癒。溫病是熱邪潛伏體內,如果不及時治療讓它蔓延,只要清熱解表就能痊癒,這是兩種疾病的不同之處。

但是治療不當,傷寒最終會因為腸熱而致命,溫病最終則不一定是因為腸熱而致命(溫邪逆傳上焦更危險,可以證明這點)。然而傷寒初期,可以用發汗的方法痊癒,溫病初期,可以用清熱解表的方法痊癒,絕對不會發展到腸熱,產生各種併發症。如果像西醫那樣等待病情發展,其理由是站不住腳的,我不清楚西醫的腸窒扶斯(typhoid fever)這個名稱,究竟是指傷寒的腸熱,還是溫病的腸熱。

西醫書籍在腸窒扶斯病名下,往往註明就是古代醫書中的傷寒、溫病之類,這更需要糾正。因為傷寒和溫病都是獨立的疾病名稱,絕對不能把兩種病混為一談,都稱為腸窒扶斯。我曾經見過傷寒病程延長到數月之久的病例(詳見後文薛某醫案),溫病也有病程延長數月之久的病例(詳見後文丁姓醫案),不僅四個星期不足以說明需要等待病情發展,而且雖然腸熱相同,但治療方法迥異,究竟哪一種是腸窒扶斯呢?如果說兩種疾病都是腸窒扶斯,那麼用中醫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溫病,必然會造成極大的錯誤,甚至危及生命。

我希望有志於此道的人,能專心致志,首先將這兩種疾病的病理液體進行化驗,如果都含有相同的腸窒扶斯病菌,那麼中醫已有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,並非絕對需要等待病情發展。如果用同一種西藥治療這兩種不同的疾病,其結果必然需要等待病情發展,那麼不如用中藥來彌補西藥的不足,這是醫生的責任所在,又何樂而不為呢?

遇到這兩種疾病,檢查確定之後,姑且拋開科學,嘗試用中醫中藥分別治療,將所得的結果進行仔細的統計,與西醫的理論和治療方法互相比較,如果能證明有特別的療效,打破需要等待病情發展的觀點,不妨再用科學的理論,共同探討中醫中藥對這兩種疾病的療效究竟在哪裡?

我認為其中必定包含科學的原理,今天的醫學科學,或許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,這也是有可能的。我治療這兩種疾病,中西藥的應用並非拘泥於一種方法,從未失敗過。深知這兩種疾病,單純使用西藥,不容易奏效,詳見後文薛姓等醫案即可明瞭。我治療過的病例,都是經過多位醫生治療過的,患者現在都還健在,不妨可以去詢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