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病理學合參卷二 (2)

1. 一、熱

外感發熱之症,中醫約分十種。即1.表證實邪發熱,2.裏證實邪發熱(也在外皮),3.邪在半表半裏發熱,4.內外兩感發熱,5.餘邪不盡復出於表發熱,6.邪退正虛發熱,7.大熱似寒,8.大寒似熱,9.陰虛發熱,10,陽虛發熱等。茲將其病狀及治法,分述如下:

1.表證實邪發熱,中醫論表證發熱,是傷寒及溫病的第一步(初期)之必有症狀,若是傷寒初期的表證,必須發散,才能去病(得汗則解)。可是傷寒之表證,與溫病、瘟疫之表證,症候及治法,不能盡同,在傷寒表證初得病的時候,一二日之間,並不難認定。傷寒初起最重要的現象,就是惡寒(就是身上覺著寒冷),頭痛、項強、腰痛、腿痛、周身骨節酸痛、舌無苔、脈多浮緊、皮膚或發熱或不發熱(此時體內溫度已升高,但只用手捫,不覺發熱耳)。

無汗者居多,此證尤其易發於嚴冬天氣,(宜注意嚴冬二字)、此是極正規的初得的傷寒表證發熱(或稍有乾嘔,此是外寒束縛,感動胃氣,並非主要症候。)不可與裏證相混,用藥但治表證,嘔寒自止,若兼顧嘔吐,於發汗藥中,加以和胃順氣等藥則大錯,往往不能發汗,反致貽誤。但此嘔吐係隨惡寒一齊來,在初得之始,務須切記。

若三五日後,惡寒漸少,嘔吐日甚,則宜審各兼症(例如頭痛、舌苔、大小便、脈象均宜考察),不可一汗再汗,致誤病機,此條應特別注意,在初得及嚴冬等季,庶不至臨症茫然,處方無據矣。真正傷寒的第一步,就是如此,治之得法,一汗而癒(所謂太陽表證)。在病者,亦只以受涼或感冒二字為病名,並不重視,殊不知可畏之傷寒,即以此平庸數味之中藥而治癒。

此時若語以醫理上之重大,生命上之危險,鮮有能知者,螢螢之火,撲滅之後,不自知其燎原之危險也。

於此有一極大之問題,即中西醫關於此點之各是其是,不肯平心靜氣比較試驗,以增長其學問是也。西醫譯傷寒病為腸窒扶斯,其唯一之科學憑據,即腸窒扶斯病菌之檢查,及一定之熱型,當然千真萬確,毫無疑義。然西醫治傷寒,除注射傷寒漿苗,傷寒血清外,其初步用藥,多用緩下,次則亦有退熱藥之應用。然其所下斷語,則為待期療法,及對症療法。

一若既得此症,無論如何治療,必須待至四星期,始能痊癒者然。若於得病一二日間,用中藥發汗而癒者,則必謂絕非此症也。余關於此點,最所究心,自愧無細菌學之技術,不能證明余說。然余實已經過四十餘年之實驗,關於西醫對此症所持理論,發現可疑之點頗多,茲細述之,深願與當代醫壇共討論也。

此症譯名,是否根本錯誤。查中醫《傷寒論》一書,是否兼言溫病,已經議論紛紜,莫衷一是,且原書脫落舛錯,不易索解,則傷寒一書,是否專治傷寒,已成疑問。西醫譯名腸窒扶斯,(主要意旨是腸熱),然傷寒初起,只是外傷於寒,純粹實邪在表,一經發散,豁然而癒,絕不致於腸熱,必治不得法,實邪入內,其結果方為腸熱(細參各症自知,所謂熱結旁流等症)。

白話文:

一、熱

外感發熱的疾病,中醫大致分為十種:1. 表證實邪發熱;2. 裏證實邪發熱(也表現在皮膚上);3. 邪氣在半表半裏導致發熱;4. 內外雙感發熱;5. 餘邪未盡再次表現在外發熱;6. 邪氣退去正氣虛弱導致發熱;7. 大熱似寒;8. 大寒似熱;9. 陰虛發熱;10. 陽虛發熱。以下將分別闡述其症狀和治療方法。

1. 表證實邪發熱 中醫認為表證發熱是傷寒和溫病的初始階段必有的症狀。如果是傷寒初期表證,必須使用發散的方法,才能使疾病痊癒(出汗則解)。但是傷寒的表證與溫病、瘟疫的表證,症狀和治療方法並不完全相同。傷寒表證初期發病的一兩天內,並不難辨認。傷寒初期最重要的表現是惡寒(感到寒冷),頭痛、項部僵硬、腰痛、腿痛、全身關節酸痛、舌苔薄白或無苔、脈象多浮緊,皮膚可能發熱也可能不發熱(此時體內溫度已經升高,但用手觸摸感覺不到發熱)。

大多數患者無汗,這種情況尤其容易發生在嚴冬季節(需要注意“嚴冬”二字)。這是典型的傷寒初期表證發熱(可能伴有輕微的乾嘔,這是外寒阻滯,影響胃氣所致,並非主要症狀)。不可與裏證混淆,用藥只治療表證,嘔寒就會自行停止。如果同時考慮嘔吐,在發汗藥中加入和胃順氣的藥物,就會造成很大的錯誤,往往不能發汗,反而延誤病情。但這種嘔吐是與惡寒同時出現的,在初期發病時,務必記住這點。

如果三五天後,惡寒逐漸減輕,嘔吐加重,則需要仔細觀察其他伴隨的症狀(例如頭痛、舌苔、大小便、脈象都需要仔細檢查),不能一味地追求出汗,以免誤判病情,這一點需要特別注意。在初期發病和嚴冬季節尤其如此,這樣才能避免臨症時茫然無措,不知如何處方。真正的傷寒第一步就是這樣,治療得當,一次出汗即可痊癒(所謂太陽表證)。病人往往只認為是受涼或感冒,並不重視,殊不知可怕的傷寒,卻能用幾種普通的草藥治癒。

此時若向病人講述醫理上的嚴重性和生命危險,很少有人能理解,如同小小的火星,撲滅之後,不自知其蔓延的危險。

這裡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,就是中西醫對此點各自堅持己見,不肯平心靜氣地比較和實驗,以增進醫學知識。西醫將傷寒譯為腸傷寒,其唯一的科學依據是腸傷寒菌的檢查和特定的熱型,當然是千真萬確的,毫無疑問。但是西醫治療傷寒,除了注射傷寒疫苗、傷寒血清外,初步用藥多用緩瀉藥,其次也使用退熱藥。但他們的結論是等待療法和對症療法。

就好像一旦得了這種病,無論如何治療,都必須等待四個星期才能痊癒一樣。如果在發病一兩天內,用中藥發汗而癒,就會被認為根本不是這種病。我對此點研究得最深入,由於缺乏細菌學技術,不能證明我的說法。但我確實已經經過四十多年的實驗,對西醫對此病的理論,發現很多可疑之處,在此詳細闡述,希望能與當代醫學界共同討論。

這個病的譯名,是否根本錯誤。查閱中醫《傷寒論》一書,是否兼論溫病,已經爭論不休,莫衷一是,而且原書殘缺不全,難以理解,那麼《傷寒論》一書,是否專門治療傷寒,已經成為疑問。西醫譯名腸傷寒(主要意思是腸道發熱),但傷寒初期,只是外感寒邪,純粹的實邪在表,一旦發散,就會痊癒,絕不會導致腸熱,一定是治療方法不得當,實邪入裏,其結果才會導致腸熱(仔細參照各種症狀就能明白,所謂熱結旁流等症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