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理學合參卷二 (1)
病理學合參卷二 (1)
1. 病理學合參卷二
(此章對於病理、病狀、診斷、治法皆連類而及,以便初學。)
研究我們這個人所以生活的道理,叫作生理學,前已說明。若是不幸害起病來,普通人住往不能明白,這病是怎麼一回事?比方身上熱度高,在病者僅能覺著發熱燒得慌,至於身體內怎麼就太熱了?這個道理必須講明白了,人才能了然,簡言之,就是教人知道病態的所以然,這就叫作病理學。本編是講的極淺近的病理,不過給初學者開個道路而已。
(本編所講,只限於習見而又重要之病症,醫者治病,最宜先將西醫病理,瞭解於心,而後參以中醫合理的說法,及從實驗得來的,中或西的特效治法及藥品,較之只知中或西醫之單純治療,收效最大,但不可以一知半解,即自命為中西兼通,自誤誤人,慎之慎之。)
白話文:
本章節將病理、症狀、診斷和治療方法貫通講解,方便初學者理解。
了解人體運作的原理,稱為生理學,前面已經說明。如果不幸生病,一般人往往不明白病因。例如發燒,病人只感覺到發熱難受,卻不清楚體內為何會過熱。病理學就是要闡明這些道理,讓大家了解疾病產生的原因。本書講述的是非常淺顯的病理學知識,僅為初學者提供入門指引。
本書僅介紹常見且重要的病症。醫生治病,最好先了解西醫的病理學,再參考中醫的合理說法,以及中西醫實驗所得的特效療法和藥物,這樣治療效果最佳。但切勿一知半解就自稱精通中西醫,以免誤己誤人,務必謹慎。
2. 一、熱
此熱字在一切傳染病中,為最多之病象。可是非傳染病中,亦有之。西醫每以檢溫器測驗病人之體溫(平人在攝氏表不過三十七度),凡自攝氏表三十八度以上,皆為體溫升騰之象,若至四十度五分,則為過高熱,那是最準確的測驗。按西醫說法,其發熱的原理,一為由於組織化學的機轉亢盛(就是體內脂肪及含水碳素燃燒機轉太旺)。一為由於體溫放散之障礙(就是體內所生之溫過多,放散不及,調節失宜)。
一為有害性物質,進入血液內,遂致發熱(例如產褥熱就是病菌所產生之毒素)。至於發熱之頃,在往惡寒戰慄,那是由於末梢血管收縮之結果,皮膚神經之血液突然輸入減少,所以病人自己覺著害冷,此時實際上體內已經蓄溫過多,熱度升高,所以有時皮膚或蒼白厥冷,或發赤灼熱,或手足厥冷。
若是溫之放散量超過溫之產生量(解熱期),那麼就是皮膚的血管擴張充血,發汗增盛,遂復平溫(發熱原理尚多,此僅舉其一二)。然熱度太高時,往往起了神經的症狀,比方昏迷、譫語、狂妄、頭疼、痙攣(角弓反張之類俗名抽風)、尿屎失禁等,這是常見的症狀。至於熱的太久或太高,體內的蛋白質及脂肪,消耗太多,神經衰弱,往往心臟因過於衰敗,致人於死,這就是發熱的大概狀況。(不基於以上原因,亦有發熱者,宜參考神經系統障礙之說,茲從略。
)
熱的種類約分①稽留熱,②間歇熱,③弛張熱,C回歸熱,⑤消耗熱,⑥敗血熱,⑦腸窒扶斯傷寒(Typhus)熱型(以上熱型應參照病理學專書詳細分識,茲從略)七種。
至於中醫論發熱,它的理想,是極透澈,而且它分的熱之種類,非常清晰。它的治法,也非常靈妙,若與西藥比較起來,實在中醫用藥有它的特長。不過中醫退熱的藥,有時極快,有時比較緩慢一些,可是有時非用中藥不能成功。我舉一個小小的例子於下,學者可以試驗試驗,自知我不是妄下斷語了。
(民國元年冬,余在山東提法司署供職,因由德州坐火車到濟南,沿途受了奇寒。在家起身時又因事悲忿,到署後就病倒了。惡寒戰慄,頭疼身痛,尤其是頭痛欲裂,格外厲害,脈浮緊。這是真正傷寒的表證,誰也知道的。客中煎藥不便,乃服安基比林氨基比林(Aminopyrine),服下後僅僅頭覺稍輕,不多時又如前狀。一日之中服極大量之安基比林,全身症並未稍減(曾發汗)。
余友李靜波來視,余已不能起床,伊甚驚慌(俗名夾氣傷寒)。余乃立方為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炙麻黃四味,生薑為引。李即為余煎藥,服下朦朧中睡去,至第二日醒後,其症若失,亦未覺出汗。李來視余,甚覺愕然,蓋伊前日目視余非僅感冒也,此例極多,凡初得之較重外感,絕非安基比林、阿斯匹林等所能治。歷經比較,千真萬確、西藥並非不靈的,不適用於此種發熱,故遜中藥一籌耳。
白話文:
一、發熱
發熱這種現象在所有傳染病中是最常見的病徵。但即使不是傳染病,也可能出現發熱。西醫通常使用溫度計來測量病人的體溫(一般人體溫大約在攝氏37度左右),當體溫超過攝氏38度時,就表示體溫升高。如果體溫達到攝氏40.5度,就屬於過高熱,這是最精確的測量方式。西醫認為,發熱的原因有幾個:一是因為體內組織的化學作用過於旺盛,也就是體內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燃燒得太快;二是體溫散發不出去,也就是身體產生的熱量過多,無法及時散發,導致調節功能失常;三是有害物質進入血液,導致發熱,例如產褥熱就是因為細菌產生的毒素引起的。
發熱初期,病人往往會感到畏寒和發抖,這是因為末梢血管收縮,導致皮膚神經的血液供應突然減少,所以病人會感到寒冷。但實際上,這個時候體內已經積蓄了過多熱量,體溫正在升高。因此,病人的皮膚有時會蒼白冰冷,有時會發紅發熱,或者手腳冰冷。
如果身體散發熱量的速度超過產生熱量的速度(也就是退燒的時候),皮膚的血管會擴張充血,汗液分泌增加,體溫就會恢復正常(發熱的原因還有很多,這裡只列舉一兩個)。但是,當體溫過高時,往往會出現神經方面的症狀,例如昏迷、胡言亂語、狂躁、頭痛、痙攣(像角弓反張那樣的抽風)、大小便失禁等,這些都是常見的症狀。如果發熱時間太長或體溫太高,體內的蛋白質和脂肪會消耗過多,導致神經衰弱,甚至可能因為心臟衰竭而死亡,這就是發熱的大致情況。(如果不是上述原因造成的發熱,應該參考神經系統障礙的說法,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。)
發熱的種類大致可以分為七種:①稽留熱、②間歇熱、③弛張熱、④回歸熱、⑤消耗熱、⑥敗血熱、⑦腸窒扶斯傷寒(Typhus)熱型。(以上熱型應該參考病理學專著進行詳細區分,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。)
中醫對發熱的論述,觀念非常透徹,而且對發熱的分類也非常清晰。中醫的治療方法也非常靈活有效,如果和西藥相比,中醫用藥確實有它的獨到之處。不過,中藥退燒的速度有時很快,有時比較慢,但有時不用中藥就無法成功退燒。我舉一個小例子,供學者們參考,試驗過後就知道我不是隨便下結論的。
(民國元年冬天,我在山東提法司署工作,因為從德州坐火車到濟南,途中受了嚴寒。回家起身時又因為一些事感到悲憤,到衙門後就病倒了。我感到畏寒發抖,頭痛身痛,尤其是頭痛得要裂開一樣,特別厲害,脈象浮緊。這是典型的傷寒表證,大家都知道的。因為在外面煎藥不方便,就吃了安基比林,吃下去後頭痛只是稍微減輕,過不久又像之前一樣。一天之內吃了大量的安基比林,全身症狀都沒有減輕(有發過汗)。
我的朋友李靜波來看我,看到我已經無法起床,他非常驚慌(俗稱夾氣傷寒)。我就開了羌活、獨活、防風、炙麻黃這四味藥,用生薑做藥引。李靜波幫我煎藥,我服藥後就迷迷糊糊地睡著了,第二天醒來後,所有症狀都消失了,也沒有覺得出汗。李靜波來看我,覺得非常驚訝,因為他前一天看到我的情況,並不只是單純的感冒而已。這種情況非常多,凡是剛得的比較嚴重的外感,絕對不是安基比林、阿司匹林等西藥所能治癒的。經過比較,千真萬確,西藥不是不靈,而是不適用於這種發熱,所以比中藥遜色一籌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