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74)

回本書目錄

病症卷三 (74)

1. 二、雜病類

參看醫驗但小兒科總以不用此種西藥為宜,以藥量倘有錯誤,立致危險,故余鄭重聲明於此。

【醫驗】張宅幼童,年四歲。住崇文門外,鐵欐欐把胡同四號。此余友欒翔云君之內侄,於民國十七年三月患疹疾,經過半年,遂衰弱泄瀉,久治不愈。來診時,大脈細微,氣喘神昏,發熱,骨瘦如柴,嘔吐,咳嗽,泄瀉不止,完穀不化,睡時二目不能緊合,察其前服藥方,率皆指為疹後餘毒未盡,所用之藥,仍是清涼分利解毒之品。

余認此症已成慢驚重症,即以脾腎虛寒論治,處方如下:中醫命門相火之說,精妙玄奧,實能闡發吾人生活之原理,絕非有形質之物,故余於前編生理,下取命門即精囊乏說,參看自明。

第一方大黨參二錢、炙黃耆二錢、土炒白朮三錢、懷山藥四錢、炒茯苓三錢、炒白芍四錢、大熟地三錢、補骨脂一錢、炙甘草一錢,薑棗引。煎一杯分六次,一日夜眼完。此藥一劑即大效,第二日熱退大半,瀉亦減,精神稍旺,吐亦止,漸能飲食,此症改方約四次,大意均不出此。余治此症最多,茲錄兩案取其近在北京,易調查也。

此症最忌寒涼、順氣、消食、分利等品,例如黃連、黃芩、半夏、神曲、麥芽、山楂、厚朴、枳實、陳皮、車前子、澤瀉之類,誤用此品,殺人最速,醫者戒之。

余表弟盧玉如之公子,年四歲,一日延余診病,至則見其身熱、大喘、大喝、呼冷飲、脈已絕,病已不治。詢其以前病狀,則以因患溫症腹瀉對,請其出最近所服藥方,則某庸醫之大補劑也。此醫因常見余以此等藥治癒小兒之泄瀉,乃不分虛實,驟然與之,真可恨也。

嗚呼,此子係新得之實證,何可用補劑,而某醫一見腹瀉,即以參、耆、朮、地等品與之,其殺人之速,較之誤用順氣消食之藥者,更覺可畏,錄此一則,可見此種起死回生之實驗良方,若用之於新得之實證,則萬萬不可也。

王宅幼女,年五歲,住阜城門外內巡捕廳胡同二十九號。於民國二十七年九月來診,據稱此症已經過多醫,以前病狀,泄瀉咳嗽,已經數月,診療未愈。近則咳嗽泄瀉,所瀉之物且有如白痢狀者,每日鼻塞不通,上午二目不能睜開,泄瀉亦在上午為甚,診其六脈細如遊絲,全身衰弱已極,且有虛熱,認為慢驚風重症,處方如下:此症檢查以前藥方,多將各種病象認為另一獨立病症,分別施治,是大錯誤,不忍不言。

第一方(西藥)托氏散〇•三重曹一•〇分六包,一日三包。此方白天分三次服之(共服三劑)

第二方(中藥)炙黃耆二錢、台參二錢,上炒白朮三錢、炒白芍三錢、懷山藥三錢、補骨脂一錢、大熟地一錢、炮薑五分、粟殼五分、歸身一錢、沙苑蒺藜二、錢枸杞子一錢、桑螵蛸一錢,棗一枚引煎服。此方早晚二次服下,(加減只此數味)

白話文:

二、雜病類

本文記錄了作者治療小兒慢驚風的經驗,並強調西藥用於小兒需謹慎,藥量錯誤極易造成危險。

案例一:一位四歲男童,患疹疾半年後,出現衰弱、泄瀉等症狀,久治不愈。診斷為脾腎虛寒導致的慢驚風重症,處方以溫補脾腎為主,藥物包括黨參、黃耆、白朮、山藥、茯苓、白芍、熟地、補骨脂、甘草等。此方效果顯著,數劑即見效。文中特別指出,此類疾病忌用寒涼、順氣、消食、分利之品,例如黃連、黃芩、半夏、神曲等,誤用則危及生命。

案例二:作者表弟的四歲兒子,因溫症腹瀉,誤服大補藥劑而亡。作者批評庸醫不分虛實濫用補藥,導致悲劇發生。此案例說明,即使是有效的藥方,若用於不適症狀,也會造成嚴重後果。

案例三:一位五歲女童,患泄瀉咳嗽數月,病情嚴重,診斷為慢驚風重症。作者先用托氏散(西藥)治療,再用黃耆、黨參、白朮、白芍、山藥、補骨脂、熟地、炮薑、粟殼、歸身、沙苑蒺藜、枸杞子、桑螵蛸等中藥進行調理。文中批評以往治療此病的錯誤,在於將各種病症孤立看待,分別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