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70)
病症卷三 (70)
1. 二、雜病類
此種生理,係根據科學,毫無可疑,學者須知此症,一方面為生理的不分泌,是以有以上無唾、無涕種種之乾燥現象,另一方面為生理的不吸收,故又有液體鬱滯,水分瀦留體內之壅腫現象。蓋分泌與吸收兩機能作用不完全,而後演成此症,一言以蔽之,設非神經衰弱,氣不蒸化,絕不致分泌與吸收失其平衡也,西醫穿腹術俗稱放水,為救濟一時之法,不可不知。中醫腫脹之說,包括於俗稱之氣臌、水臌。
即合西醫腳氣病與腹水之通稱,考西醫腹水與腳氣病,本係兩症,原不可混為一談,但此二症之原因於腎臟、肺臟、心臟之疾患,而生之血行障礙,因而誘起此二症者不少,且水腫性之腳氣,其漿液膜腔亦有顯著之蓄水,是二症自有其一部分共同之現象,醫者須細心參考,自然運用中醫氣化之說,則有左右逢源之樂矣。腹水與腳氣病理以限於篇幅均從略。
中醫治病,必分虛實而後定方,此二症中西醫均有汗、下二法,並非錯誤,但學者對於汗、下二字,須切記係指病者元氣未虛、得病未久,或在熱性病中之實證而言,萬不可以此二法施之於久病纏綿、脈虛體弱之腫脹,再加以參看後列醫驗,自然明瞭余對此症之立論,並非偏於溫補矣。
余每遇極重之腫脹,內臟腫故自覺脹悶。即本此獨具之理論,毅然排除古書不合理之說法,謹慎施治,只要病家信仰,始終一致,從未遇一失敗之例。本編付梓時,正遇一極重之腫症,且已經過多數醫者之治療,未能收效者,現已完全依此理論治癒之。此可謂最近最確實之一證,茲將此醫案,摘錄於後,以告學者。
此症為趙夫人,住北京西四牌樓大拐棒胡同九號,為大律師李鶴鳴君之妗母,有欲研究此重症以證余言者,不難訪問也。
【醫驗】張夫人住德縣南門東街,年三十餘歲,此係余友張松泉君之夫人,於民圃十四年患腫脹,日甚一日,其初僅覺脹滿,四肢畏寒,手足指尖浮腫,飲食日減,繼則腹腫,小便短,大便燥,或溏,約年餘腹腫更甚,臍部突出,且有水浸潤,腹部恆覺有水瀦留,已成重症,以前服藥,率皆理氣消導利水之品,經年未效。
經余診斷,見左右手脈皆沉細而濡,認為心脾虛弱心臟衰弱,血行障礙,易水腫,此西醫病理。脾弱不運之說,則中醫病理也。已極,亟應補心氣以壯血行,培脾胃以利運化,冀以中西醫理,相互治療,無不應手奏效。但此症最忌發汗、瀉下等藥,猛烈攻伐之品,葶藶、甘遂等,尤為大忌,即順氣之藥,例枳實、檳榔、陳皮、厚朴之類,亦應謹慎。余治此症,不下數十例,從未失敗,親見誤於醫藥,死於以上治法者,不知凡幾。
最近乎綏鐵路局一張姓科員,先誤於汗,又誤服硫苦瀉藥,至喪其生命,故余明白揭示,願病家醫家大注意也。原方列下:大台參六錢、炙黃耆六錢、土炒白朮八錢、蒼朮二錢、茯苓皮一錢、薑皮四錢、懷山藥六錢、紫蔻仁五分,薑棗引。此症約改數方,大意均如此,服藥四、五十劑,其中加減,不過一、二味,率皆補養之品,絕無澤瀉、車前、大腹皮、枳實等藥,以此症改方太多,為節省文字,故未全錄。
白話文:
二、雜病類
這種生理現象,根據科學原理,毫無疑問。學者必須了解此症一方面是生理分泌不足,因此出現口乾舌燥、鼻涕稀少等乾燥現象;另一方面是生理吸收不良,所以又出現體液滯留、水分蓄積在體內導致腫脹的現象。總而言之,分泌和吸收兩種功能作用不完全,才會演變成這種疾病。如果非神經衰弱、氣血運行不暢,絕不會導致分泌和吸收失去平衡。西醫的穿刺放液手術,俗稱放水,只能治標,不能治本。中醫的腫脹理論,包含了俗稱的氣脹、水脹。
這相當於西醫的腳氣病和腹水的統稱。西醫認為腹水和腳氣病是兩種不同的疾病,本不應該混為一談,但這兩種疾病的原因都與腎臟、肺臟、心臟的疾病,以及由此產生的血液循環障礙有關。而且水腫型的腳氣病,其漿膜腔也會有明顯的積水,所以這兩種疾病確實有一些共同的現象。醫生必須仔細參考,運用中醫的氣化理論,就能夠靈活應對。由於篇幅有限,腹水和腳氣病的病理在此略過不提。
中醫治病,必須先區分虛實,才能確定治療方案。這兩種疾病,中西醫都有發汗、瀉下的方法,這並非錯誤,但學者必須記住,發汗、瀉下是指病人元氣未虛、病情不重,或是在熱性病中的實證而言。絕對不能用這兩種方法治療久病纏綿、脈象虛弱、體質虛弱的腫脹病症。再參考後面的醫案,就能明白我對此症的論點,並非偏向溫補。
我每次遇到非常嚴重的腫脹,內臟腫大,病人自覺脹悶難受。我就根據自己獨特的理論,果斷摒棄古書中不合理的說法,謹慎施治,只要病家信任我的治療方法,始終如一,從未遇到過一次失敗的例子。本書付梓之時,正好遇到一個非常嚴重的腫脹病人,已經經過很多醫生治療,都未能見效,現在已經按照我的理論完全治癒了。這可以說是最近最確切的一個病例,現將此醫案摘錄於後,告知各位學者。
這個病人是趙夫人,住在北京西四牌樓大拐棒胡同九號,是大律師李鶴鳴先生的岳母。如果有人想研究這個重症以驗證我的說法,很容易就能找到她。
【醫案】張夫人,住德縣南門東街,三十多歲,是我的朋友張松泉先生的夫人,民國十四年患腫脹,病情日益嚴重。最初只是感覺腹部脹滿,四肢畏寒,手腳指尖浮腫,食慾減退,接著腹部腫大,小便短少,大便乾燥或稀溏。大約一年後,腹部腫脹更加嚴重,肚臍突出,像浸在水裡一樣,腹部總是感覺有水積留,已經成為重症。以前服用藥物,大多是理氣、消導、利水的藥物,服用多年都沒有效果。
我診斷後,發現她的左右手脈象都沉細而濡弱,認為是心脾虛弱、心臟衰弱,血液循環障礙,容易水腫,這是西醫的病理。脾臟虛弱運化功能失常,這是中醫的病理。病情已經非常嚴重,必須及時補益心氣以促進血液循環,培補脾胃以利於水液的運化,希望用中西醫的理論互相配合治療,一定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。但是這種疾病最忌諱發汗、瀉下等藥物,猛烈攻伐的藥物,例如葶藶、甘遂等,尤其應該忌用。即使是理氣的藥物,例如枳實、檳榔、陳皮、厚朴等,也應該謹慎使用。我治療這種疾病,不下數十例,從未失敗過。我親眼見過因為用藥錯誤,死於上述治療方法的病人,不知有多少。
最近綏鐵路局的一位張姓科員,先是被錯誤地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又錯誤地服用硫酸鎂瀉藥,最終喪命。所以我明確指出這些問題,希望病人和醫生都能高度重視。以下是處方:黨參六錢、炙甘草六錢、炒白朮八錢、蒼朮二錢、茯苓皮一錢、生姜皮四錢、淮山藥六錢、紫蔻仁五分,用薑棗湯煎服。這個方子我改過幾次,但主要的藥物都差不多,服藥四五十劑,其中加減的藥物,不過一兩味,大多都是補益的藥物,絕沒有澤瀉、車前子、大腹皮、枳實等藥物。因為這個方子改動次數太多,為了節省篇幅,所以沒有全部記錄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