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文傑著,張紹舜、郭柳霞點校

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69)

回本書目錄

病症卷三 (69)

1. 二、雜病類

欲研此症之病理,第一即須明瞭中醫氣化之精妙理想,經絡、臟腑、營衛,氣血、陰陽、均包括在內。與夫西醫之內外組織、分泌、臟器、血管、氣管、淋巴、腺、膜等等之生理現象,須知此症向愈之道路,即是使病者身體,恢復其生活力,使其全身機關,一律蒸動活潑,內外通氣,血流自然,則大病斯愈。

腫症至極重之時,往往患者自覺向左臥,則體內血液全沉於左側,向右臥,則全沉於右側,起立時則覺血液沉墜於兩腿。即此現象,可以推知病者血流,已無自然迴圈流動之活力,一如注死水於皮囊之內,左傾則左注,右傾則右注,可上可下,可左可右,任人顛倒擱置.毫無知覺,毫無自動能力。高明有定見之醫者,須一眼覘定,此血流何以不能自動,則必由於生活力之衰微已極。

生活力何以衰微至此,則必由於全身神經衰弱已極,早失其知覺運動指揮命令之機能。所以腫病至極重之時,皮膚肌肉無論如何刺激,絕無感覺反應之可言,幾如一塊死肉,不知痛癢,不知麻木,知有麻木之時,病尚較輕也。皮肉以手按之,凹處不能自起,至此程度,九死一生矣。

然治之得法,參照醫驗縱極危之症,余敢斷言,必能有效,其病勢好轉之現象,始則漸漸感覺麻木痛癢,繼則漸漸發生津液,繼則四肢溫潤,皮膚柔和腫消脹去,不麻木,不痛癢,則健康恢復矣。於此有一治療本病最妙之真諦,即吾人體內之生活力,及神經賴以生存之熱氣是也,此熱氣不足則人弱,熱氣滅絕則人死。

中醫藥內,唯一有效補助此熱氣之靈藥,即屬於大補元陽之方劑,此種方劑,求之西藥,則難乎其難,故此症中醫所以能挽回生命於危急之頃者,雖有時亦應借助於西藥,然其主要方劑,實賴於此種特效之中藥,則余敢斷言也。此症關係內外分泌之理,本係參以西醫生理立論,亦應詳為解說,以告學者。

蓋此症所以致腫之原因,即係病者內外分泌,漸漸閉塞,停止活動,以致周身水分一滴不能向外排瀉,此外字包括臟腑而言所以眼淚、鼻涕、痰唾、汗液,一律閉止,小便亦非常減少,而色濃味臊,每日所飲食之水分,完全停留瀦蓄於血管及各組織之內,有空隙鬆動之處瀦留更多愈聚愈多,則內外皆腫。人但見外皮之腫,而不知內臟皆腫也。

水無出路,漸向組織鬆懈處流聚,例如下腹部於是大部分停留於少腹部之下。西醫放水之法,穿刺術純係治標,旋放旋聚,無濟於事,故不如中醫之溫補滲利,一面助其蒸發水分之熱力,一面開除排泄水分之道路,標本兼治,百試百驗,此中醫對腫脹一症,所以有特長也。

此症俗名有臌症之稱,西醫書載此症有大便乾燥現象,然此症亦有大便泄瀉者不少,此余之實驗談也。蓋因患者至極重時,腹部之腫脹特甚,其病理已如上述,然余既欲闡明中醫氣化二字,以為根本解決本症之前提,故不得不參合西醫分泌生理言之,以資對照。

白話文:

二、雜病類

要了解這種疾病的病理,首先必須明白中醫「氣化」的精妙理論,經絡、臟腑、營衛、氣血、陰陽都包含在內。這也需要與西醫的組織、分泌、臟器、血管、氣管、淋巴、腺體、膜等生理現象互相參照。治療此病的途徑,就是讓患者的身體恢復活力,使全身器官都活躍起來,內外通暢,血液自然循環,則疾病就能痊癒。

腫脹病嚴重時,患者常感覺左側臥時血液都積在左側,右側臥時則積在右側,站立時則感覺血液都沉積在雙腿。這個現象表明患者的血液循環已失去自然的流動活力,就像死水注在皮囊裡,傾斜哪邊就流向哪邊,上下左右都能移動,毫無自主能力。高明的醫生一眼就能看出,血液循環停滯是因為身體活力極度衰弱。

活力衰弱到這種程度,必然是因為全身神經衰弱到了極點,喪失了知覺和運動的指揮功能。因此,腫脹病嚴重時,皮膚肌肉無論如何刺激都沒有感覺反應,就像一塊死肉,不痛不癢,連麻木感都沒有;如果還有麻木感,病情就相對較輕。皮膚用手按壓後,凹陷處不能自行恢復,到了這種程度,就性命攸關了。

但是,如果治療得當,即使是極其危重的病例,我也敢斷言一定有效。病情好轉的現象,首先是逐漸感覺到麻木、疼痛或瘙癢,然後逐漸產生津液,接著四肢溫暖濕潤,皮膚柔軟,腫脹消退,不再麻木、疼痛或瘙癢,就代表健康恢復了。治療這種病最關鍵的,就是人體內維持生命和神經活動的「熱氣」。熱氣不足則人體虛弱,熱氣消失則人體死亡。

中醫藥中,唯一能有效補充這種「熱氣」的良藥,就是那些大補元陽的方劑。這種方劑,在西藥中很難找到。因此,中醫能在危急時刻挽救生命,雖然有時也需要借助西藥,但主要的藥物,還是依靠這些特效的中藥。我敢肯定這一點。此病與內分泌有關,本論點也參考了西醫的生理學理論,需要詳細解說,以供學者參考。

這種病之所以導致腫脹,是因為患者的內分泌逐漸阻塞、停止活動,導致體內水分無法排出體外。這包括臟腑方面,所以眼淚、鼻涕、痰液、汗液都停止分泌,小便也大大減少,顏色深且氣味重。每天攝入的水分,完全滯留在血管和各個組織中,在組織鬆散的地方積聚得更多,內外都會腫脹。人們只看到外皮腫脹,卻不知道內臟也腫脹了。

水分沒有排出通道,就會漸漸流向組織鬆弛的地方,例如下腹部,大部分積聚在下腹部。西醫的放水方法,比如穿刺術,只是治標不治本,放了又積,沒什麼用。不如中醫的溫補滲利方法,一方面增強體內蒸發水分的熱力,一方面疏通排出水分的通道,標本兼治,百試百驗。這就是中醫治療腫脹病的特長。

這種病俗稱臌脹,西醫文獻記載這種病有大便乾燥的現象,但也有不少患者大便稀溏,這是我的臨床觀察。因為患者病情嚴重時,腹部腫脹非常明顯,其病理如前所述。但我既然要闡明中醫「氣化」二字是解決本病的根本前提,所以不得不結合西醫的分泌生理學來加以說明,以便對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