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止園醫話》~ 病症卷三 (66)
病症卷三 (66)
1. 二、雜病類
原方列下:大台參八錢、炙黃耆八錢、當歸身一兩、炒棗仁四錢、柏子仁四錢、龍眼肉四錢、炙甘草二錢,煎妥二杯分六次一日夜服完。此方服三劑,即見大效,以後共服十六劑,痊癒。但服過五劑以後,藥量漸減,以次遞減,至全量之半為止,服藥之法,亦照蔡姓方法,以次漸減。不可驟然停止服藥。
某年見報載段祺瑞先生在滬因大吐血後,患心臟衰弱症極危,經西醫用輸血法治癒。細審病狀即此症,若以此中藥治之,百無一失。輸血之法,繁重不貲,非普通病家所能辦到,亦非普通醫院所能辦理。
吾國自有天然妙藥,即本方惜為不關緊要之雜說、雜藥所紛亂,例如天王補心丹、孔聖枕中丹等,試之均不驗,而此數味良藥,即埋藏於此成方之內,余經過若干年之抉擇,始得搜尋而出,故特定為治此症之主方表而出之,以告世人過信古人及偏重西醫者。
(俗名臌症)此指久病虛證之腫脹而言,凡新得實證腫脹,不在此例。
【原因】大病之後,或身體素弱,心臟、腎臟、肺臟、肝臟血行障礙,皆能致此症。俗名臌症而中醫注重脾胃失運,寒濕為病,實有精義,此論已中腫脹之的。肺癆病之末期,亦有腫症,不在此例。此症中醫主張溫補、滲利,與氣化之說,互相闡明,有不可思議之妙。余本此理論,治癒極重之腫脹,不知凡幾,勝於西藥萬倍,願學者注意及之。
【症候】身體衰弱,四肢畏冷,不喜飲水,小便短少,大便不爽,或溏或秘結,胸腹脹悶,漸即咽乾、口燥、鼻乾,反覺熱氣上沖,手足浮腫,再重則面目口唇及腹部全腫男子腎囊亦腫,臍部突出或有嘔惡,甚則全身浮腫光亮,氣喘或有或否,痰飲,肋下恆覺有水瀦留,日漸衰弱,不能臥下,皮膚用手按下,凹形不能立時恢復,卒致心臟麻痹而死。西醫論腳氣症,其浮腫徵象,亦與此略同,然非一症,不可不知。
【治法】西醫維他命療法,內服及注射,亦輒效。余曾試驗若干次,但非濟以中藥,不能完全收功,利尿療法及穿腹術俗稱放水,雖一時有效,然非根本治法,亦非善策。中醫對此症,曰風、曰寒、曰熱、曰濕、曰痰、曰蠱,曰陰水、陽水、曰氣分、血分。其治法,則有汗法、有瀉法、有補法、有分利、有消導,立方紛雜,故設疑陣,後之人一遵古法,按病施治,百無一生。余見此症之誤於汗,誤於瀉而死者,不知凡幾,故敢痛切言之。
其實此症中醫極有效之治法,僅有補脾胃、扶陽氣以固其本,參以滲利以治其標,數語足以概之,第攙入種種說法,種種雜藥,則失其效耳。余不敏,四十年來,遇此症不知凡幾,其稍輕者,均以余之認定補脾、和胃、滲利六字而治癒,其最重者,則以中西藥並用,無不愈者。參看醫驗。
白話文:
二、雜病類
原文所述方劑,以大台參、炙黃耆、當歸、炒棗仁、柏子仁、龍眼肉、炙甘草等藥材煎煮,每日分六次服用,共服十六劑。服藥五劑後,藥量需逐漸減半,不可驟停。此方據稱能有效治療文中所述疾病,療效顯著。
曾有報導稱段祺瑞先生因大吐血導致心臟衰弱危殆,經西醫輸血治療痊癒。文中認為此病症可用此中藥方治療,且效果可靠,勝過輸血這種繁複昂貴且非一般醫院都能提供的治療方式。
作者批判市面上許多號稱能治療此症的藥物,如天王補心丹、孔聖枕中丹等,效果不佳,而實際上有效的藥材就包含在此方中。作者經過多年研究,才找出此有效方劑,因此特此公開,希望能糾正世人過度迷信古方或西醫的偏差。
文中所指的「臌症」(俗稱水腫),指的是久病導致的虛證腫脹,而非急性實證腫脹。此症起因於大病後或體質虛弱,導致心、腎、肺、肝臟血液循環障礙。雖然中醫強調脾胃失運、寒濕是病因,但作者認為這也符合腫脹的病理。肺癆晚期出現的腫脹不在此列。中醫治療此症,著重溫補、滲利和氣化,作者以此理論治癒許多嚴重水腫患者,認為效果遠勝於西藥。
此症的症狀包括身體虛弱、四肢冰冷、不愛喝水、小便少、大便不暢(可能腹瀉或便秘)、胸腹脹悶、咽乾口燥鼻乾、反感熱氣上衝、手腳浮腫,嚴重者臉部、嘴唇、腹部甚至男性陰囊都可能腫脹,肚臍突出,可能嘔吐,全身浮腫發亮,可能氣喘,肋下感覺有積水,日漸衰弱,無法平躺,皮膚按壓後凹陷不易恢復,最終可能因心臟麻痺而死。西醫的腳氣病症狀與此類似,但並非同一疾病。
西醫的維生素療法,無論口服或注射,都有一定療效,但作者認為單靠西醫療法無法完全治癒。西醫的利尿療法和穿刺放水雖能一時見效,但並非根本療法。中醫對此症的病因說法眾多,治療方法也五花八門,容易造成混亂。作者見證許多患者因錯誤使用汗法或瀉法而死亡,因此強調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作者認為此症的有效中醫治療方法,僅在於補益脾胃、扶助陽氣以鞏固根本,再配合滲利方法以治療表面症狀。許多冗雜的理論和藥物反而會影響療效。作者多年來治療此症,輕症患者都用「補脾、和胃、滲利」六字訣治療,重症患者則中西醫並用,均獲得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