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履霜集》~ 卷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)

1. 滋陰降火論

滋陰者,謂滋其陰,而火自降。當串講,不必降火也。蓋人之身,陰常不足,陽常有餘。況節欲者少,過欲者多,精血既虧,相火必旺,火旺則陰愈消,宜常補其陰,使陰與陽平,則水能制火,水能降火,斯無病矣。故丹溪發明補陰之說,謂專補左尺腎水也。或謂少年腎水正旺,似不必補。

然欲心正旺熾,妄用太過,至於中年,欲心雖減,少年斫喪既多,焉能得實?及至老來,真水漸絕,只有孤陽,故補陰之藥,自少至老,不可缺也。但水虛者固多,火衰者亦不少。當於二尺中,各分陰陽虛實,求其所屬而平之。如左尺脈虛弱細微,是左尺之真水不足,用六味丸。

右尺脈遲軟沉細而數,是命門之相火不足,用八味丸。是皆滋其先天之化源,實萬世無窮之利也。

臧公三曰:人之陰虛,猶樹之根枯,始宜以滋腎為主,繼宜以參耆救肺,虛則補母之義也。若不先用六味,壯水以鎮火,而遽投參耆以補陽,反使陽火愈旺,金益受傷,豈藥之罪哉?所謂不識先後者也。

白話文:

滋陰降火論

滋陰,就是滋養人體的陰氣,陰氣充足了,體內的火氣自然就會下降。所以,治療時著重於滋陰,不必特意去降火。因為人體的陰氣通常不足,陽氣則通常過剩。尤其節制慾望的人少,縱慾過度的人多,精血虧損,相火(腎火)就會旺盛,火旺則陰氣更耗損。因此應該經常補充陰氣,使陰陽平衡,陰氣就能夠制約和降伏火氣,這樣就不會生病了。所以朱丹溪(醫家)闡明了滋陰的理論,認為重點是補益左尺脈(腎經)的腎水。

有人認為年輕人腎水正盛,好像不必滋補。但是,年輕時慾望旺盛,縱慾過度,等到中年,雖然慾望減退,但年輕時損耗的精血已很多,怎麼可能還很充盈呢?到了老年,真水(腎精)漸漸枯竭,只剩下孤陽,所以從年輕到老年,滋陰的藥物都不能缺少。不過,陰虛的人很多,而陽虛(火衰)的人也不少。應該仔細診斷寸口脈的左右兩側(二尺),區分陰陽虛實的情況,找到病因所在,然後進行調理。

例如,左尺脈虛弱細微,表示左尺(腎經)的真水不足,就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。右尺脈遲緩柔軟沉細而脈數較快,表示命門火(腎陽)不足,就應該服用八味丸。這些藥物都是滋養先天之氣的根本,益處無窮。

臧志遠(醫家)說:人體陰虛就像樹木根枯,一開始應該以滋補腎臟為主,然後再用人參、黃耆等藥物來補益肺氣,這是“虛則補其母”的道理。如果不先用六味地黃丸等藥物來滋陰壯水以鎮火,而直接用人參、黃耆等藥物來補陽,反而會使陽火更旺盛,肺金(肺氣)更加受損,豈不是藥物的錯嗎?這就是不懂得治療順序啊!

2. 先天真水論

先天根本腎也。腎者水臟,水不足,則龍雷之火,無畏而亢上。劉河間所謂腎虛則熱是也。古聖論脈,謂人生之有尺脈,猶樹之有根,所以足於精者,百病不生,窮於精者,萬邪蜂起。先哲窺見原本,亟保北方,以厚生命之根。而昧者多以知柏為滋陰上品,不問虛實而概投之,則滑腸寒胃,陽明受戕,何以化榮衛而潤宗筋?經云: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。六味丸是也。

六味地黃丸

大懷生地八兩,酒潤開,重湯煮極透,杵膏聽用,山萸肉四兩,去淨核微蒸,懷山藥四兩,炒過再用乳拌蒸,白茯苓三兩去皮,乳拌穀米飯上蒸透,粉丹皮三兩去骨酒洗,白澤瀉三兩去淨毛,小便勤者減半,共末煉蜜,並煎杵膏為丸,丸如梧桐子大,空心淡鹽湯下三錢。

按:地黃、山茱萸味厚,為陰中之陰,故補腎陰,山藥、茯苓甘淡,能制濕滲濕,故云滲腎經,澤瀉、丹皮鹹苦,能潤下降火,故伏龍雷之火,右方水泛為痰之聖劑也。

九味地黃丸

熟地黃四兩杵膏,山萸肉二兩去淨核微蒸,懷山藥三兩炒,再用乳拌蒸,白茯苓三兩去皮蒸透,粉丹皮二兩,去骨酒洗,白澤瀉一兩去淨毛,小便勤者減半,加人參二兩去蘆,麥冬二兩去心,遼五味一兩炒,煉蜜並前杵膏為丸,如梧子大,空心熱水服三錢。

按:六味地黃丸,天一生水之良劑也。而又加味何也?經云:虛則補其母。蓋肺為腎母,人參補之,麥冬清之,五味斂之,所以滋其上源也。右方不燥不寒,兼理脾胃,治陰虛龍雷之火,至和平,至應驗,久服則灼陰之火自除,濟火之水益滋,效在六味丸之上,不必用七味及治之方也。

白話文:

先天真水論

人體先天根本在於腎臟。腎臟是主水的臟器,如果腎臟的水分不足,就會導致腎陽亢盛,如同龍雷之火不受控制地向上蔓延。這正如劉河間所說:「腎虛則熱」。古人論述脈象時說,人體的尺脈如同樹木的根,精氣充足則百病不生,精氣衰竭則萬病叢生。先賢洞察到這個根本道理,便著重保養腎臟(北方),以滋養生命的根本。然而,許多人不明就裡,將知母當作滋陰的上品,不分虛實濫用,反而導致腸滑胃寒,陽明經受損,又怎能滋養營衛、潤澤筋骨呢?經書記載:「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。」六味地黃丸正是此理。

六味地黃丸

生地黃八兩(酒潤後,用重湯久煮至極透,搗成膏狀備用),山茱萸肉四兩(去除核後微蒸),山藥四兩(炒過後再用乳汁拌勻蒸熟),白茯苓三兩(去皮,用乳汁拌勻後在穀米飯上蒸透),丹皮三兩(去骨,用酒洗淨),澤瀉三兩(去淨毛,小便頻繁者減半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製成丸,丸藥大小如梧桐子,空腹時用淡鹽湯送服三錢。

按:地黃、山茱萸藥性平和厚重,屬於陰中之陰,因此能補益腎陰;山藥、茯苓甘淡,能利濕滲濕,所以能滲透腎經;澤瀉、丹皮鹹苦,能滋潤下降,因此能抑制腎陽亢盛,此方也是治療水濕停滯的良方。

九味地黃丸

熟地黃四兩(搗成膏狀),山茱萸肉二兩(去除核後微蒸),山藥三兩(炒過後再用乳汁拌勻蒸熟),白茯苓三兩(去皮蒸透),丹皮二兩(去骨,用酒洗淨),澤瀉一兩(去淨毛,小便頻繁者減半),人參二兩(去除蘆頭),麥冬二兩(去除心),五味子一兩(炒過)。將以上藥材與蜂蜜以及之前的藥膏煉製成丸,丸藥大小如梧桐子,空腹時用熱水送服三錢。

按:六味地黃丸是治療先天不足、腎水虧虛的良方。而九味地黃丸在此基礎上加味,是基於「虛則補其母」的原則。肺臟是腎臟的母臟,人參補益肺氣,麥冬滋陰清熱,五味子斂肺氣,以此滋養腎臟的上源。此方既不燥熱也不寒涼,還能兼顧調理脾胃,治療陰虛火旺,功效平和,療效顯著。長期服用,可以消除陰虛內熱,滋補腎水,其效果優於六味地黃丸,不必再使用其他七味藥或其他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