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履霜集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滋陰降火論

滋陰者,謂滋其陰,而火自降。當串講,不必降火也。蓋人之身,陰常不足,陽常有餘。況節欲者少,過欲者多,精血既虧,相火必旺,火旺則陰愈消,宜常補其陰,使陰與陽平,則水能制火,水能降火,斯無病矣。故丹溪發明補陰之說,謂專補左尺腎水也。或謂少年腎水正旺,似不必補。

然欲心正旺熾,妄用太過,至於中年,欲心雖減,少年斫喪既多,焉能得實?及至老來,真水漸絕,只有孤陽,故補陰之藥,自少至老,不可缺也。但水虛者固多,火衰者亦不少。當於二尺中,各分陰陽虛實,求其所屬而平之。如左尺脈虛弱細微,是左尺之真水不足,用六味丸。

右尺脈遲軟沉細而數,是命門之相火不足,用八味丸。是皆滋其先天之化源,實萬世無窮之利也。

臧公三曰:人之陰虛,猶樹之根枯,始宜以滋腎為主,繼宜以參耆救肺,虛則補母之義也。若不先用六味,壯水以鎮火,而遽投參耆以補陽,反使陽火愈旺,金益受傷,豈藥之罪哉?所謂不識先後者也。

白話文:

滋陰降火論

滋陰,就是滋養人體的陰氣,陰氣充足了,體內的火氣自然就會下降。所以,治療時著重於滋陰,不必特意去降火。因為人體的陰氣通常不足,陽氣則通常過剩。尤其節制慾望的人少,縱慾過度的人多,精血虧損,相火(腎火)就會旺盛,火旺則陰氣更耗損。因此應該經常補充陰氣,使陰陽平衡,陰氣就能夠制約和降伏火氣,這樣就不會生病了。所以朱丹溪(醫家)闡明了滋陰的理論,認為重點是補益左尺脈(腎經)的腎水。

有人認為年輕人腎水正盛,好像不必滋補。但是,年輕時慾望旺盛,縱慾過度,等到中年,雖然慾望減退,但年輕時損耗的精血已很多,怎麼可能還很充盈呢?到了老年,真水(腎精)漸漸枯竭,只剩下孤陽,所以從年輕到老年,滋陰的藥物都不能缺少。不過,陰虛的人很多,而陽虛(火衰)的人也不少。應該仔細診斷寸口脈的左右兩側(二尺),區分陰陽虛實的情況,找到病因所在,然後進行調理。

例如,左尺脈虛弱細微,表示左尺(腎經)的真水不足,就應該服用六味地黃丸。右尺脈遲緩柔軟沉細而脈數較快,表示命門火(腎陽)不足,就應該服用八味丸。這些藥物都是滋養先天之氣的根本,益處無窮。

臧志遠(醫家)說:人體陰虛就像樹木根枯,一開始應該以滋補腎臟為主,然後再用人參、黃耆等藥物來補益肺氣,這是“虛則補其母”的道理。如果不先用六味地黃丸等藥物來滋陰壯水以鎮火,而直接用人參、黃耆等藥物來補陽,反而會使陽火更旺盛,肺金(肺氣)更加受損,豈不是藥物的錯嗎?這就是不懂得治療順序啊!

2. 先天真水論

先天根本腎也。腎者水臟,水不足,則龍雷之火,無畏而亢上。劉河間所謂腎虛則熱是也。古聖論脈,謂人生之有尺脈,猶樹之有根,所以足於精者,百病不生,窮於精者,萬邪蜂起。先哲窺見原本,亟保北方,以厚生命之根。而昧者多以知柏為滋陰上品,不問虛實而概投之,則滑腸寒胃,陽明受戕,何以化榮衛而潤宗筋?經云: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。六味丸是也。

六味地黃丸

大懷生地八兩,酒潤開,重湯煮極透,杵膏聽用,山萸肉四兩,去淨核微蒸,懷山藥四兩,炒過再用乳拌蒸,白茯苓三兩去皮,乳拌穀米飯上蒸透,粉丹皮三兩去骨酒洗,白澤瀉三兩去淨毛,小便勤者減半,共末煉蜜,並煎杵膏為丸,丸如梧桐子大,空心淡鹽湯下三錢。

按:地黃、山茱萸味厚,為陰中之陰,故補腎陰,山藥、茯苓甘淡,能制濕滲濕,故云滲腎經,澤瀉、丹皮鹹苦,能潤下降火,故伏龍雷之火,右方水泛為痰之聖劑也。

九味地黃丸

熟地黃四兩杵膏,山萸肉二兩去淨核微蒸,懷山藥三兩炒,再用乳拌蒸,白茯苓三兩去皮蒸透,粉丹皮二兩,去骨酒洗,白澤瀉一兩去淨毛,小便勤者減半,加人參二兩去蘆,麥冬二兩去心,遼五味一兩炒,煉蜜並前杵膏為丸,如梧子大,空心熱水服三錢。

按:六味地黃丸,天一生水之良劑也。而又加味何也?經云:虛則補其母。蓋肺為腎母,人參補之,麥冬清之,五味斂之,所以滋其上源也。右方不燥不寒,兼理脾胃,治陰虛龍雷之火,至和平,至應驗,久服則灼陰之火自除,濟火之水益滋,效在六味丸之上,不必用七味及治之方也。

白話文:

先天真水論

人體先天根本在於腎臟。腎臟是主水的臟器,如果腎臟的水分不足,就會導致腎陽亢盛,如同龍雷之火不受控制地向上蔓延。這正如劉河間所說:「腎虛則熱」。古人論述脈象時說,人體的尺脈如同樹木的根,精氣充足則百病不生,精氣衰竭則萬病叢生。先賢洞察到這個根本道理,便著重保養腎臟(北方),以滋養生命的根本。然而,許多人不明就裡,將知母當作滋陰的上品,不分虛實濫用,反而導致腸滑胃寒,陽明經受損,又怎能滋養營衛、潤澤筋骨呢?經書記載:「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。」六味地黃丸正是此理。

六味地黃丸

生地黃八兩(酒潤後,用重湯久煮至極透,搗成膏狀備用),山茱萸肉四兩(去除核後微蒸),山藥四兩(炒過後再用乳汁拌勻蒸熟),白茯苓三兩(去皮,用乳汁拌勻後在穀米飯上蒸透),丹皮三兩(去骨,用酒洗淨),澤瀉三兩(去淨毛,小便頻繁者減半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煉製成丸,丸藥大小如梧桐子,空腹時用淡鹽湯送服三錢。

按:地黃、山茱萸藥性平和厚重,屬於陰中之陰,因此能補益腎陰;山藥、茯苓甘淡,能利濕滲濕,所以能滲透腎經;澤瀉、丹皮鹹苦,能滋潤下降,因此能抑制腎陽亢盛,此方也是治療水濕停滯的良方。

九味地黃丸

熟地黃四兩(搗成膏狀),山茱萸肉二兩(去除核後微蒸),山藥三兩(炒過後再用乳汁拌勻蒸熟),白茯苓三兩(去皮蒸透),丹皮二兩(去骨,用酒洗淨),澤瀉一兩(去淨毛,小便頻繁者減半),人參二兩(去除蘆頭),麥冬二兩(去除心),五味子一兩(炒過)。將以上藥材與蜂蜜以及之前的藥膏煉製成丸,丸藥大小如梧桐子,空腹時用熱水送服三錢。

按:六味地黃丸是治療先天不足、腎水虧虛的良方。而九味地黃丸在此基礎上加味,是基於「虛則補其母」的原則。肺臟是腎臟的母臟,人參補益肺氣,麥冬滋陰清熱,五味子斂肺氣,以此滋養腎臟的上源。此方既不燥熱也不寒涼,還能兼顧調理脾胃,治療陰虛火旺,功效平和,療效顯著。長期服用,可以消除陰虛內熱,滋補腎水,其效果優於六味地黃丸,不必再使用其他七味藥或其他治療方法。

3. 先天相火論

經云:兩腎中間,一點是真精,即命門相火也。蓋一陽生於二陰之間,所以位乎北,而成乎坎也。人非此火,無以運行三焦,腐熟水穀,生化之源,或幾乎息矣。此火與人火不同。人火者,可以濕伏,可以水滅,可以直折,黃連之屬,可以制之。相火者,龍火也,雷火也。

寄於肝腎之間,乃水中之火,若用黃柏、知母苦寒之藥,又是濕伏水減,直折龍雷之火愈發矣。龍雷之火,每當濃陰驟雨之時,火焰愈熾,惟陽火一照,火自滅息,此得水則熾,得火則滅之一驗也。此相火不可以水滅,而用辛熱之義也。經云: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。八味丸是也。

八味腎氣丸

六味丸加肉桂二兩,不見火,大附子一兩,炮製如法。

去附子,加五味,名加減八味丸。

按:肉桂性熱,與火同性,雜在下焦壯水藥中,能引無根虛火,降而歸經,附子健悍,能噓既槁之陽春。右方水沸泛為痰之聖劑也。

製附子法,黑附子擇一兩三四錢重頂圓正,九頂如蓮花瓣,兼底平者佳,先用麵包附子,入火燒熱取出,去淨皮臍,切四大片,用童便、鹽湯、防風湯、甘草湯,浸一二日令透,即用浸附子湯去渣,文火煮附子以湯盡為度,切薄片焙乾,視有白星者。再焙至無白星收用。

白話文:

先天相火論

經書上說:兩腎之間,一點真精,就是命門相火。因為一陽之氣生於二陰之間,所以位於北方,屬坎卦。人若沒有這股相火,就無法運行三焦,消化吸收水谷精微,生命之源幾乎就要斷絕了。這相火和人體一般的火不一樣。人體的火,可以用濕氣壓制,可以用水澆滅,可以用外力直接撲滅,像黃連之類的藥物就可以抑制它。但相火,卻是像龍火、雷火一樣。

它寄存在肝腎之間,是水中之火。如果用黃柏、知母等苦寒的藥物,反而會以濕氣壓制,減少水份,直接撲滅龍雷之火,使得病情更加嚴重。龍雷之火,往往在陰雨濃重的時刻,反而燃燒得更旺盛,只有陽火照耀,它才會自行熄滅。這說明相火並非用水才能熄滅,而是要用辛熱的藥物來調理。經書上說:要增強火的力量,才能消除陰寒的病邪,八味丸就是這個道理。

八味腎氣丸

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,再加入肉桂二兩(不需用火炮製),炮製好的附子一兩。

如果去掉附子,加入五味子,就叫做加減八味丸。

說明:肉桂性熱,與火同性,加入下焦溫補的藥物中,可以引導無根的虛火下降歸經;附子藥性強勁,可以溫煦已經衰竭的陽氣。這個方子,是治療水濕停滯化為痰飲的良方。

附子炮製方法:選擇一到四錢重,頂部圓正,九個頂端像蓮花瓣一樣,底部平整的黑附子為佳。先用麵包包裹附子,放在火上燒熱取出,清除乾淨表皮和臍點,切成四片。然後用童尿、鹽水、防風湯、甘草湯浸泡一到兩天,使其藥力滲透。再用浸泡附子的湯汁(去除藥渣)小火慢煮,直到湯汁煮乾。切成薄片,烘乾。如果看到有白色斑點,需要再次烘烤,直到白色斑點消失才能使用。

4. 後天脾胃論

後天根本,脾胃是也。人之有脾胃,猶其家之有餉道。餉道一絕,萬眾立散。脾胃一敗,百藥難施。古聖著脈,謂四時皆以胃氣為本,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矣。東垣《脾胃論》,亦有胃中元氣勝,能食而不傷,過時而不飢。脾胃俱旺,能食肥。脾胃俱虛,不能食而瘦。能食而瘦者,胃伏火邪於氣分,則能食。

脾虛則肌肉削也。每見世俗,一遇脾胃虛滯,便投山楂、麥芽、香砂、枳、樸之類,甚而用黃連、山梔,以為脾胃良方,不知此皆實則瀉子之法。因脾胃有積聚,有實火,元氣未衰,邪氣方張者宜之。若虛而伐之,則愈虛。虛而寒之,遏其生化之源,則脾胃愈傷。脾胃傷則元氣必耗,陰火上衝,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。

脾胃之氣下陷,穀氣不得升浮,是春生之令不行,無陽以護其榮衛,乃生寒熱。經曰:癆者溫之,損者補之。又曰:甘溫能除大熱。故補中益氣,正取其溫養之義也。

經云:水穀入口,其味有五,各注其海,津液各走其道。胃者,水穀之海也。飲食不節則胃病,胃病則氣短精神少,而生大熱。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,脾為死陰不主事,故亦從而病焉。形體勞倦,則脾病。脾病則怠惰嗜臥,四肢無力,大便泄瀉。脾既病,則胃不能獨行津液,故亦從而病焉。其所生病之先後雖異,所受邪則一也。

《醫貫》云:人之脾胃,當分別陰陽水火而調之。如不思飲食,此屬陽明胃土受病,須補少陰心火。歸脾湯補心火,以生胃土也。能食不化,此屬太陰脾土受病,須補少陽相火。八味丸補相火,以生脾胃土也。無非欲人培養一點先天之火氣,以補土母耳。

補中益氣湯(陽虛宜之)

嫩黃耆錢半蜜炙,人參一錢去蘆,白朮一錢土炒,甘草一錢蜜炙,陳皮一錢,當歸一錢酒洗,升麻三分,柴胡三分,水碗半,薑棗煎服。

按:中者脾胃居中,為四臟之主。氣者中焦無形之氣,所以蒸腐水穀,升降出入,是先天之氣,又為脾胃之主也。

補心健脾丸(陰虛宜之)

白茯苓一兩蒸透,陳皮一兩,人參三錢,炙草五錢,當歸身一兩酒洗,白芍八錢炒,棗仁二兩炒透,麥冬六錢去心,桔梗六錢,蓮子八錢去心衣,龍眼肉八錢,山藥八錢炒,煉蜜為丸。

臧公三曰:經云: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《洪範》論味,而曰稼穡作甘。世間謂五穀得味之正,淡食五穀,大能養精。又曰:胃為水穀氣血之海,化榮衛而潤宗筋,是胃強則腎充而精氣旺,胃病則精傷而陽事衰,補後天即所以補先天也。《醫貫》謂,飲食入胃,猶水穀在釜中,非火不熱。

夫人腎氣,若壯丹田之火,上蒸脾土,脾土溫暖,中州自運則能化食矣。若房勞過度,則真陽衰憊,坎水不溫,則中州不運,故飲食弗進,胸膈痞塞,或不食而脹滿,或既食而不消,皆下焦真火,不能上蒸脾土,補先天即所以補後天也。故曰先天后天,不得截然兩分。

白話文:

後天脾胃論

人體的根本在於脾胃。人體擁有脾胃,如同一個家擁有糧食供應路線,糧食供應斷絕,眾人就會四散;脾胃功能衰敗,百種藥物也難以發揮作用。古代聖賢在探討脈象時就說,一年四季都以胃氣為根本,有胃氣就能生存,沒有胃氣就會死亡。李東垣的《脾胃論》也提到,胃中元氣旺盛,就能夠吃東西而不受損傷,過了用餐時間也不會感到飢餓。脾胃都旺盛,就能夠吃肥膩的食物;脾胃都虛弱,就不能夠吃東西,身體也會消瘦。能夠吃東西卻消瘦的人,是因為胃裡有伏藏的邪火在氣分,所以才能夠進食。

脾虛弱則肌肉會消瘦。經常見到世俗之人,一遇到脾胃虛弱阻塞,就服用山楂、麥芽、砂仁、枳實、厚樸等藥物,甚至使用黃連、山梔子,認為是脾胃良方,卻不知道這些都是瀉實的藥物。只有當脾胃有積聚、有實火,元氣未衰,邪氣正盛的時候才適合使用。如果脾胃虛弱而用瀉法,就會更加虛弱;如果脾胃虛弱又用寒涼的藥物,就會遏制脾胃的生化功能,導致脾胃更加受損。脾胃受損,元氣必然消耗,陰火就會上衝,導致氣往上走而喘息,身體發熱而煩躁。

脾胃之氣下陷,水穀之氣無法上升,這是春天生長之令無法執行,沒有陽氣來保護人體的榮衛,就會產生寒熱症狀。經書上說:「體虛的人要溫補,受損的人要滋補。」又說:「甘溫的藥物能夠去除大熱。」所以補中益氣湯,正是取其溫養的意義。

經書上說:水穀進入口中,各有不同的味道,分別流注到不同的臟腑,津液也各有其運行路線。胃是水穀的海洋。飲食不節制就會導致胃病,胃病就會氣短、精神不足,並且產生大熱。胃病了,脾臟就沒有營養的供應,脾臟就如同死陰一般不能正常運作,所以也會跟著生病。身體過度勞累,也會導致脾臟生病。脾臟生病就會怠惰嗜睡,四肢無力,大便稀溏。脾臟生病了,胃臟就不能夠單獨運化津液,所以也會跟著生病。雖然生病的先後順序不同,但受邪的本質卻是一樣的。

《醫貫》中說:人體的脾胃,應該區分陰陽水火,然後進行調養。如果不想吃東西,這是屬於陽明胃土生病,需要補益少陰心火。歸脾湯補心火,以滋生胃土。如果能夠吃東西卻不能消化,這是屬於太陰脾土生病,需要補益少陽相火。八味丸補益少陽相火,以滋生脾胃之土。這都是為了讓人培養一點先天之火氣,以滋養脾土。

補中益氣湯(陽虛宜用)

黃耆半錢(蜜炙),人參一錢(去蘆頭),白朮一錢(土炒),甘草一錢(蜜炙),陳皮一錢,當歸一錢(酒洗),升麻三分,柴胡三分,水半碗,加薑棗煎服。

按:中焦指脾胃居於中焦,為四臟之主。氣指中焦無形的氣,能夠蒸化水穀,升降出入,這是先天之氣,也是脾胃之主。

補心健脾丸(陰虛宜用)

白茯苓一兩(蒸透),陳皮一兩,人參三錢,炙甘草五錢,當歸身一兩(酒洗),白芍八錢(炒),棗仁二兩(炒透),麥冬六錢(去心),桔梗六錢,蓮子八錢(去心衣),龍眼肉八錢,山藥八錢(炒),煉蜜為丸。

臧公說:經書上說:「精氣不足的人,要用味道好的食物來補益。」《洪範》論述五味,說:「稼穡之物產生甘味。」世間認為五穀是味道純正的,經常食用清淡的五穀,能夠很好地滋養精氣。又說:「胃是水穀氣血的海洋,能夠化生榮衛,滋潤筋脈。」所以胃強健,腎臟就會充盈,精氣就會旺盛;胃病了,精氣就會受損,陽事就會衰弱,補益後天就能夠補益先天。 《醫貫》中說,飲食進入胃中,就像水穀在鍋中,沒有火就不能加熱。

人體的腎氣,如同壯盛的丹田之火,向上溫養脾土,脾土溫暖,中焦就能夠正常運作,就能夠消化食物。如果房事過度,就會導致真陽衰弱,坎水(腎水)不溫,中焦就不能運轉,所以飲食不進,胸膈痞塞,或者不吃東西就感到脹滿,或者吃了東西也不能消化,都是因為下焦真火不能向上溫養脾土,補益先天就能夠補益後天。所以說先天和後天,不能截然分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