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履霜集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陰虛似陽論

陰虛之病,反覺惡寒足冷,嘔吐自汗,或見小便清長,與精滑頻溺之狀,似陽虛之症,不可作陽虛治之。惟其脈必澀數,口必乾燥為異。雖有惡寒足冷之勢,以其相火動,火極似水也。如陽虛病而有前項之症,則其脈必微弱,而口中氣息,惟覺寒冷,不覺乾燥為異。

白話文:

陰虛的病症,反而會覺得怕冷、腳冷、嘔吐、自汗,或者出現小便清長、精液稀薄且頻尿的現象,看起來像是陽虛的症狀,但不能用治療陽虛的方法來治療。陰虛的區別在於脈象必定澀數(脈象粗澀而脈搏次數增多),口必定乾燥。雖然有怕冷腳冷的表現,那是因為相火(人體內的一種虛火)亢盛,火盛到極點反而像水一樣。如果真的是陽虛的病症,即使有上述症狀,其脈象必定微弱,而且口中氣息會覺得寒冷,不會乾燥。

2. 陽虛似陰論

陽虛之病,反見夜熱晝止,或咳嗽咽疼,骨蒸煩熱,兩手心焦烙,面紅煩躁,或陽氣不固,而患脫血之狀,似陰虛症,不可誤作陰虛治之。然形症雖如是,其六脈必微弱,或命門之脈衰脫,及手足逆冷為異。

白話文:

陽虛的病症,反而會出現晚上發熱白天停止的情況,或者咳嗽咽喉疼痛、骨蒸潮熱、兩手心發燙、面紅煩躁,或者陽氣不足,出現脫髮等症狀,看起來很像陰虛症,千萬不能誤以為是陰虛而用陰虛的治療方法。但是,雖然症狀看起來像陰虛,但其脈象必定是微弱的,或者命門穴的脈象衰弱虛脫,以及手腳冰冷等,這些都是陽虛的特殊表現。

3. 陰虛發熱論

陰虛者謂勞,好色內傷真陰也。真陰既傷,陽無所附,故發熱。世之不治者,因陰字認不真,誤以為陰,故用四物補陰,知柏降火,百不救一。不知腎中之真陰,即先天也。內經云:真水竭,則隆冬不寒。真火息,則盛夏不熱。必須六味八味,出入增減,以補真陰,屢用屢效。

有一等假熱之症。煩擾狂越,不欲近衣,欲坐臥泥水中,甚者煩極發躁,渴飲不絕,面如塗朱,身如焚繚,足心如烙,吐痰如湧,咳嗽喘急,大便秘結,小便淋瀝,三部脈洪大而無倫,當是時也,卻似承氣熱症,承氣入口即斃。卻似白虎症,白虎下咽即亡。若用八味六味丸,緩不濟事。

急用加減八味丸料一斤,內有肉桂一兩,水煎五六飯碗,冰冷與飲,諸症自退。異日必畏寒脈脫,是無火也。當補其陽,急服八味丸自愈。此病俱變其常,而不以常法治者也。

白話文:

陰虛發熱論

陰虛是指過度勞累或縱慾傷損了人體的先天真陰之氣。真陰受損,陽氣就失去了依附的基礎,因此會發熱。許多人治療失敗,是因為誤解了「陰」的含義,以為是普通的陰虛,便使用四物湯等補陰藥物,或使用知母、黃柏等清熱藥物,結果往往收效甚微。他們不知道腎中之真陰,就是先天之氣。如同《內經》所說:「真水耗盡,則隆冬也不覺寒冷;真火熄滅,則盛夏也不覺炎熱。」治療陰虛發熱,必須使用六味地黃丸或八味地黃丸,根據病情增減藥量,來補充真陰之氣,這樣才能屢試屢驗。

有一種虛熱的症狀,表現為煩躁不安、狂亂、不願穿衣,想坐在泥水中,嚴重者極度煩躁,口渴難耐,面紅如火,全身發熱,腳心灼熱,痰多如湧,咳嗽氣喘,大便秘結,小便不暢,三部脈洪大而無規律。此時症狀看似熱證,如果用承氣湯或白虎湯,則會立刻危及生命。如果使用八味地黃丸或六味地黃丸緩解,則效果不佳。

應當急用加減八味地黃丸一斤,加入肉桂一兩,水煎成五六碗,放涼後服用,各種症狀就會自行消退。隔天病人可能會畏寒,脈象虛弱,這是因為體內已無實火。此時應該補益陽氣,服用八味地黃丸即可痊癒。這種疾病都變異於常規,不能用一般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