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履霜集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滋陰降火論

滋陰者,謂滋其陰,而火自降。當串講,不必降火也。蓋人之身,陰常不足,陽常有餘。況節欲者少,過欲者多,精血既虧,相火必旺,火旺則陰愈消,宜常補其陰,使陰與陽平,則水能制火,水能降火,斯無病矣。故丹溪發明補陰之說,謂專補左尺腎水也。或謂少年腎水正旺,似不必補。

然欲心正旺熾,妄用太過,至於中年,欲心雖減,少年斫喪既多,焉能得實?及至老來,真水漸絕,只有孤陽,故補陰之藥,自少至老,不可缺也。但水虛者固多,火衰者亦不少。當於二尺中,各分陰陽虛實,求其所屬而平之。如左尺脈虛弱細微,是左尺之真水不足,用六味丸。

白話文:

滋陰的原則,指的是滋潤陰液,火氣自然會下降。這並不需要強行降火,因為人的身體,陰液通常不足,陽氣卻往往過剩。再加上,人們很少能夠剋制自己的慾望,過度放縱的情況卻頻繁發生。當精血消耗殆盡,相火就會旺盛。火勢旺盛,陰液反而更加減少,因此應該常補充陰液,讓陰與陽保持平衡。這樣,水就能夠制衡火,水也能夠降服火,這樣就沒有疾病了。所以,丹溪提出了補充陰液的理論,認為應專注於補充左尺的腎水。有人認為,對於年輕人來說,腎水正處於旺盛期,似乎不需要補充。

然而,當慾望之火正旺,錯誤使用過度,到了中年,即使慾望有所減少,但年輕時的消耗已經過多,又怎能真正得到滿足呢?等到年老時,真正的水分逐漸消失,只剩下孤獨的陽氣,所以從年幼到年老,補充陰液的藥物都是不可或缺的。只是,水虛的人確實很多,但火衰的人也不少。在二尺(指脈象的兩側)中,應分別辨別陰陽虛實,找出其屬性,進行調和。比如,如果左尺脈虛弱細微,這表示左尺的真水不足,可以使用六味丸。

右尺脈遲軟沉細而數,是命門之相火不足,用八味丸。是皆滋其先天之化源,實萬世無窮之利也。

臧公三曰:人之陰虛,猶樹之根枯,始宜以滋腎為主,繼宜以參耆救肺,虛則補母之義也。若不先用六味,壯水以鎮火,而遽投參耆以補陽,反使陽火愈旺,金益受傷,豈藥之罪哉?所謂不識先後者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你的右手尺脈跳動緩慢、柔軟、沉細且頻繁,說明你命門的相火不足,需要服用八味丸來補充。八味丸能滋養先天之氣,是長久受益的方法。

臧公說,人體陰虛就像樹木根枯,應該先滋養腎臟,之後再用人參、黃耆補肺,這是補母的道理。如果沒有先用六味地黃丸滋陰壯水鎮火,就急著用人參、黃耆補陽,反而會讓陽火更旺,肺金更加受傷,這不是藥物的過錯,而是不懂得順序。

2. 先天真水論

先天根本腎也。腎者水臟,水不足,則龍雷之火,無畏而亢上。劉河間所謂腎虛則熱是也。古聖論脈,謂人生之有尺脈,猶樹之有根,所以足於精者,百病不生,窮於精者,萬邪蜂起。先哲窺見原本,亟保北方,以厚生命之根。而昧者多以知柏為滋陰上品,不問虛實而概投之,則滑腸寒胃,陽明受戕,何以化榮衛而潤宗筋?經云:壯水之主,以鎮陽光。六味丸是也。

六味地黃丸

大懷生地八兩,酒潤開,重湯煮極透,杵膏聽用,山萸肉四兩,去淨核微蒸,懷山藥四兩,炒過再用乳拌蒸,白茯苓三兩去皮,乳拌穀米飯上蒸透,粉丹皮三兩去骨酒洗,白澤瀉三兩去淨毛,小便勤者減半,共末煉蜜,並煎杵膏為丸,丸如梧桐子大,空心淡鹽湯下三錢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根本在於腎臟,腎臟是主水的臟器,如果腎水不足,就會導致內熱上炎,如同龍雷之火不受控制般向上蔓延。這正如劉河間所言,腎虛則會導致熱症。古人研究脈象,認為人體的尺脈就像樹木的根,精氣充沛則百病不生,精氣耗竭則百病叢生。先賢洞悉人體根本,重視腎臟的保養,以滋養生命之根。然而,許多人卻只知道用知柏地黃丸來滋陰,不分虛實地使用,反而會滑腸寒胃,損傷陽明,如何化生氣血、潤滑筋骨呢?經典中記載,要以補腎水來鎮壓陽火,六味地黃丸就是這樣一味補腎良藥。

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、山茱萸肉、山藥、茯苓、丹皮、澤瀉等六味藥材組成,每一味藥都有其獨特的功效,合用則能滋陰補腎、清熱利水,適合腎陰虛所致的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、盜汗遺精、口燥咽干等症。服用方法是將六味藥材研末,煉蜜為丸,每次三錢,空腹淡鹽湯送服。

按:地黃、山茱萸味厚,為陰中之陰,故補腎陰,山藥、茯苓甘淡,能制濕滲濕,故云滲腎經,澤瀉、丹皮鹹苦,能潤下降火,故伏龍雷之火,右方水泛為痰之聖劑也。

九味地黃丸

熟地黃四兩杵膏,山萸肉二兩去淨核微蒸,懷山藥三兩炒,再用乳拌蒸,白茯苓三兩去皮蒸透,粉丹皮二兩,去骨酒洗,白澤瀉一兩去淨毛,小便勤者減半,加人參二兩去蘆,麥冬二兩去心,遼五味一兩炒,煉蜜並前杵膏為丸,如梧子大,空心熱水服三錢。

白話文:

九味地黃丸 方解與用法

按: 地黃和山茱萸味甘厚重,屬於陰中之陰,所以能滋補腎陰。山藥和茯苓味甘淡,能化濕滲濕,因此能滲入腎經。澤瀉和丹皮味鹹苦,能潤燥降火,所以能伏住龍雷之火。此方水泛為痰之聖劑也。

九味地黃丸組成:

  • 熟地黃 四兩,搗成膏狀
  • 山萸肉 二兩,去核微蒸
  • 懷山藥 三兩,炒熟,再用乳汁拌勻蒸熟
  • 白茯苓 三兩,去皮蒸透
  • 丹皮 二兩,去骨,用酒洗淨
  • 白澤瀉 一兩,去淨毛,小便頻繁者減半
  • 人參 二兩,去蘆頭
  • 麥冬 二兩,去心
  • 五味子 一兩,炒熟

將以上藥材與煉好的蜜一起搗成膏狀,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空腹時用熱水送服,每次三錢。

按:六味地黃丸,天一生水之良劑也。而又加味何也?經云:虛則補其母。蓋肺為腎母,人參補之,麥冬清之,五味斂之,所以滋其上源也。右方不燥不寒,兼理脾胃,治陰虛龍雷之火,至和平,至應驗,久服則灼陰之火自除,濟火之水益滋,效在六味丸之上,不必用七味及治之方也。

白話文:

六味地黃丸是滋補腎陰的良藥,它原本就非常有效。但為什麼還要加味呢?因為經書上說,虛弱就要補其母。肺是腎的母,人參補肺,麥冬清肺,五味子斂肺,這些藥材就是為了滋養肺部,也就是腎的源頭。這個方子既不燥熱也不寒涼,還可以調理脾胃,治癒陰虛內熱,效果十分平和,也很有效。長期服用,體內的虛火自然會消退,滋養腎陰的水分也會更加充足,效果比六味地黃丸更強,根本不需要使用七味地黃丸和其他治療方法。

3. 先天相火論

經云:兩腎中間,一點是真精,即命門相火也。蓋一陽生於二陰之間,所以位乎北,而成乎坎也。人非此火,無以運行三焦,腐熟水穀,生化之源,或幾乎息矣。此火與人火不同。人火者,可以濕伏,可以水滅,可以直折,黃連之屬,可以制之。相火者,龍火也,雷火也。

寄於肝腎之間,乃水中之火,若用黃柏、知母苦寒之藥,又是濕伏水減,直折龍雷之火愈發矣。龍雷之火,每當濃陰驟雨之時,火焰愈熾,惟陽火一照,火自滅息,此得水則熾,得火則滅之一驗也。此相火不可以水滅,而用辛熱之義也。經云: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。八味丸是也。

白話文:

經書上說:兩腎之間,有一點是真精,也就是命門相火。因為一陽生於二陰之間,所以命門位於北方,屬於坎卦。人若沒有這股相火,便無法運行三焦、消化水穀、維持生命,幾乎就等於死亡了。這相火與人體的普通火焰不同。人體的火焰可以用濕氣壓制、用水撲滅、直接折斷,像黃連這種藥物就可以控制它。而相火則如同龍火、雷火,

寄存在肝腎之間,是水中的火焰。若用黃柏、知母等苦寒的藥物,反而會讓它受到濕氣壓制,水氣減少,直接折斷龍雷之火,反而讓它更猛烈。龍雷之火,每逢濃密的陰氣和驟雨降臨時,火焰會更加熾盛,唯有陽火一照,火就會自動熄滅,這就是得水則熾,得火則滅的道理。所以相火不能用水撲滅,而要使用辛熱的藥物來處理。經書上說:要滋養火源,以消除陰寒之氣。八味丸就是這種藥方。

八味腎氣丸

六味丸加肉桂二兩,不見火,大附子一兩,炮製如法。

去附子,加五味,名加減八味丸。

按:肉桂性熱,與火同性,雜在下焦壯水藥中,能引無根虛火,降而歸經,附子健悍,能噓既槁之陽春。右方水沸泛為痰之聖劑也。

製附子法,黑附子擇一兩三四錢重頂圓正,九頂如蓮花瓣,兼底平者佳,先用麵包附子,入火燒熱取出,去淨皮臍,切四大片,用童便、鹽湯、防風湯、甘草湯,浸一二日令透,即用浸附子湯去渣,文火煮附子以湯盡為度,切薄片焙乾,視有白星者。再焙至無白星收用。

白話文:

八味腎氣丸

配方:

六味丸加上肉桂二兩,不用火炒,加入炮製好的附子一兩。

加減八味丸:

去掉附子,加入五味藥,稱為加減八味丸。

註解:

肉桂性溫熱,與火性相近,加入下焦補腎藥中,可以引導虛火下降歸經。附子性強悍,能溫煦陽氣,使衰竭的陽氣恢復。此方能有效治療水沸泛為痰的病症。

附子炮製方法:

選擇一兩三四錢重,頂部圓正,九個頂部像蓮花瓣,底部平整的黑附子。先用麵包裹附子,放入火中燒熱後取出,去除皮和臍,切成四片。然後用童尿、鹽水、防風湯、甘草湯浸泡一到兩天,使其浸透。接着用浸泡過附子的湯汁去掉渣滓,用文火煮附子,直到湯汁煮干為止。切成薄片,烘乾,觀察附子表面是否出現白色斑點。如果出現白色斑點,再繼續烘烤,直到白色斑點消失後即可使用。

4. 後天脾胃論

後天根本,脾胃是也。人之有脾胃,猶其家之有餉道。餉道一絕,萬眾立散。脾胃一敗,百藥難施。古聖著脈,謂四時皆以胃氣為本,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矣。東垣《脾胃論》,亦有胃中元氣勝,能食而不傷,過時而不飢。脾胃俱旺,能食肥。脾胃俱虛,不能食而瘦。能食而瘦者,胃伏火邪於氣分,則能食。

脾虛則肌肉削也。每見世俗,一遇脾胃虛滯,便投山楂、麥芽、香砂、枳、樸之類,甚而用黃連、山梔,以為脾胃良方,不知此皆實則瀉子之法。因脾胃有積聚,有實火,元氣未衰,邪氣方張者宜之。若虛而伐之,則愈虛。虛而寒之,遏其生化之源,則脾胃愈傷。脾胃傷則元氣必耗,陰火上衝,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後天根本是脾胃,就像一個家需要一條運輸糧食的道路一樣。如果道路斷絕,士兵就會四散逃離;同樣的,如果脾胃失調,各種藥物就難以發揮作用。古人注重脈象,認為四季都以胃氣為根本,有胃氣才能生存,沒有胃氣就會死亡。醫學家李東垣的《脾胃論》也提到,胃中元氣充足,就能吃得下而不傷身,過了飯點也不感到飢餓。脾胃都旺盛的人,就能吃得肥胖;脾胃虛弱的人,就吃不下而消瘦。吃得下卻消瘦的人,是因為胃中有伏火邪氣在氣分,所以才能吃得下。

脾虛則肌肉會消瘦。許多人遇到脾胃虛弱積滯,就服用山楂、麥芽、香砂、枳實、樸樹皮等藥物,甚至使用黃連、山梔子,以為是治療脾胃的良方。其實,這些藥物都是瀉實的藥,適合脾胃有積聚、有實火,元氣未衰、邪氣旺盛的人使用。如果脾胃虛弱卻用這些藥物來瀉實,就會更加虛弱;如果脾胃虛寒,再用這些藥物來寒涼它,就會阻礙脾胃生化之源,使脾胃更加受損。脾胃受損,元氣就會消耗,陰火會上衝,氣上衝就會喘不過氣,身體發熱就會感到煩躁。

脾胃之氣下陷,穀氣不得升浮,是春生之令不行,無陽以護其榮衛,乃生寒熱。經曰:癆者溫之,損者補之。又曰:甘溫能除大熱。故補中益氣,正取其溫養之義也。

經云:水穀入口,其味有五,各注其海,津液各走其道。胃者,水穀之海也。飲食不節則胃病,胃病則氣短精神少,而生大熱。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,脾為死陰不主事,故亦從而病焉。形體勞倦,則脾病。脾病則怠惰嗜臥,四肢無力,大便泄瀉。脾既病,則胃不能獨行津液,故亦從而病焉。其所生病之先後雖異,所受邪則一也。

《醫貫》云:人之脾胃,當分別陰陽水火而調之。如不思飲食,此屬陽明胃土受病,須補少陰心火。歸脾湯補心火,以生胃土也。能食不化,此屬太陰脾土受病,須補少陽相火。八味丸補相火,以生脾胃土也。無非欲人培養一點先天之火氣,以補土母耳。

白話文:

脾胃的氣機下降,導致食物的精華無法上升,春天生發的時令就無法順利運作,沒有陽氣來保護身體,就會產生寒熱症狀。醫書記載,虛弱的人需要溫補,損傷的人需要滋補,甘溫的食物可以消除過度的熱。所以補中益氣湯的功效,正是溫養脾胃的。

醫書也說,食物進入口中,五種味道分別匯聚到不同的部位,津液也各自循行其道。胃是食物的海洋,飲食不節制就會導致胃病,胃病會引起氣短、精神不振,甚至產生過度發熱。胃病了,脾臟就沒有來源可以吸收,脾臟是陰性的,失去了功能,也會跟著生病。身體勞累就會傷害脾臟,脾臟生病就會讓人懶散嗜睡,四肢無力,大便稀泄。脾臟生病了,胃也無法獨自運化津液,也會跟著生病。雖然脾胃生病的先後順序不同,但都是受到同樣的邪氣侵襲。

《醫貫》記載,人的脾胃需要分別調和陰陽水火。如果不想吃飯,屬於陽明胃土受病,需要補益少陰心火。歸脾湯可以補益心火,從而生長胃土。如果能吃卻無法消化,屬於太陰脾土受病,需要補益少陽相火。八味丸可以補益相火,從而生長脾胃土。這些方法都是為了培養人體先天的一點火氣,來滋養脾胃這個土的母親。

補中益氣湯(陽虛宜之)

嫩黃耆錢半蜜炙,人參一錢去蘆,白朮一錢土炒,甘草一錢蜜炙,陳皮一錢,當歸一錢酒洗,升麻三分,柴胡三分,水碗半,薑棗煎服。

按:中者脾胃居中,為四臟之主。氣者中焦無形之氣,所以蒸腐水穀,升降出入,是先天之氣,又為脾胃之主也。

白話文:

補中益氣湯適合陽虛體質的人服用。藥方如下:黃芪半錢,蜜炙;人參一錢,去蘆;白朮一錢,土炒;甘草一錢,蜜炙;陳皮一錢;當歸一錢,酒洗;升麻三分;柴胡三分。水碗半煎服,加入生薑和紅棗。

這湯方補益中焦脾胃,提升氣血,適合氣虛乏力、脾胃虛弱、面色蒼白、容易疲倦、四肢無力等症狀。

補心健脾丸(陰虛宜之)

白茯苓一兩蒸透,陳皮一兩,人參三錢,炙草五錢,當歸身一兩酒洗,白芍八錢炒,棗仁二兩炒透,麥冬六錢去心,桔梗六錢,蓮子八錢去心衣,龍眼肉八錢,山藥八錢炒,煉蜜為丸。

臧公三曰:經云: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《洪範》論味,而曰稼穡作甘。世間謂五穀得味之正,淡食五穀,大能養精。又曰:胃為水穀氣血之海,化榮衛而潤宗筋,是胃強則腎充而精氣旺,胃病則精傷而陽事衰,補後天即所以補先天也。《醫貫》謂,飲食入胃,猶水穀在釜中,非火不熱。

白話文:

補心健脾丸(陰虛宜之)

藥方:

  • 白茯苓一兩,蒸透。
  • 陳皮一兩。
  • 人參三錢。
  • 炙草五錢。
  • 當歸身一兩,酒洗。
  • 白芍八錢,炒。
  • 棗仁二兩,炒透。
  • 麥冬六錢,去心。
  • 桔梗六錢。
  • 蓮子八錢,去心衣。
  • 龍眼肉八錢。
  • 山藥八錢,炒。

以上藥材研磨成粉,用煉蜜搓成丸子。

臧公三曰:

古籍記載:「精氣不足者,可以通過飲食來補充。」《洪範》中提到「味」與「稼穡」的關係,指出五穀是「味」的正源,平常食用五穀,能夠滋養精氣。

此外,胃是水穀精氣血的匯聚之處,負責化生營氣、衛氣,並滋潤筋骨。因此,胃強則腎臟充盈、精氣旺盛,胃病則精氣受損、陽事衰弱。所以,補益後天(脾胃)就能夠間接補益先天(腎臟)!

《醫貫》中說:「飲食進入胃,就如同水穀在鍋中,沒有火就無法煮熟。」這說明脾胃需要火力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食物,滋養身體。

夫人腎氣,若壯丹田之火,上蒸脾土,脾土溫暖,中州自運則能化食矣。若房勞過度,則真陽衰憊,坎水不溫,則中州不運,故飲食弗進,胸膈痞塞,或不食而脹滿,或既食而不消,皆下焦真火,不能上蒸脾土,補先天即所以補後天也。故曰先天后天,不得截然兩分。

白話文:

人體的腎氣,如果能壯大丹田之火,向上蒸騰,暖和脾土,脾土溫暖,中州(胃腸)自然運作順暢,就能消化食物了。但如果房事過度,則會使得真正的陽氣衰弱疲倦,坎水(腎水)就不能溫暖,那麼中州就不能正常運作,因此飲食難以進食,胸部和膈肌會感到堵塞,或是吃不下東西卻有脹滿感,或者已經吃了卻不消化,這都是因為下焦真正之火,無法向上蒸騰暖和脾土,補充先天之氣就是為了補充後天之氣。所以說,先天和後天並不能截然分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