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履霜集》~ 序

回本書目錄

1.

蓋醫者,意也。借望聞問切四者,以一己之心理,而揣度夫病理,援五行生剋之標榜,而定其所傷何部,以形式而論,似屬談空,細繹之,固有至理在焉。醫學者,實理學也。即古聖所謂格致學也。憑一人有限之心理。而揣摩夫無限之病理。

淺試之,未能盡中夫病竅,故自軒岐以來,四千餘年,名醫輩出,著作汗牛,非偏於涼清,即偏於溫補,偶有得竅之方法,或終身秘而不宣,或傳授不肯盡言而自秘,私心不死者眾。故諺云:「醫者後世不昌。」是作也不敢云無所偏謬,實系家傳三世臨症確驗,雖屬一得之愚,洵堪自信。

本邑王鶴侶先生,亦醫友也。屢勸付梓,以廣流傳,爰詳加校定,以便付印,並擬數言,以志緣起於簡端云。

清嘉慶十九年八月上旬識於五蓮山之望海書樓,山東諸城縣臧達德公三氏自識,時年六十有五歲

白話文:

醫術的精髓在於用心體會,透過望、聞、問、切四種診斷方法,以自身的心理去推測病人的病理,運用五行生剋的理論來判斷病灶所在。看似空泛的診斷方法,其實蘊藏著深刻的道理。醫學本質上是研究事物道理的學問,也就是古代聖賢所說的格致之學。憑藉有限的心理去揣摩無限的病理,難免會有失誤。

自從扁鵲、岐伯以來,四千多年來,名醫輩出,著作如汗牛充棟,但大多數人要么過於偏重於涼清,要么過於偏重於溫補,偶爾有人掌握了精妙的醫術,卻要么終身秘而不宣,要么傳授時不肯完全講解,私心不死的醫生很多。因此有句俗話說:「醫生後世不昌。」我不敢說我的醫術沒有偏謬,但這些都是家傳三代在臨床中積累的經驗,雖然只是個人的淺見,但也足以令我自信。

本地的王鶴侶先生也是我的醫學同道,他多次勸我將這些醫術整理出版,以廣泛流傳。因此我仔細校訂了這些內容,準備付梓印刷,並寫下這段文字,以說明這些醫術的起源。

清嘉慶十九年八月上旬,寫於五蓮山望海書樓。山東諸城縣臧達德公三氏自述,時年六十五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