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履霜集》~ 卷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4)

1. 先天相火論

經云:兩腎中間,一點是真精,即命門相火也。蓋一陽生於二陰之間,所以位乎北,而成乎坎也。人非此火,無以運行三焦,腐熟水穀,生化之源,或幾乎息矣。此火與人火不同。人火者,可以濕伏,可以水滅,可以直折,黃連之屬,可以制之。相火者,龍火也,雷火也。

寄於肝腎之間,乃水中之火,若用黃柏、知母苦寒之藥,又是濕伏水減,直折龍雷之火愈發矣。龍雷之火,每當濃陰驟雨之時,火焰愈熾,惟陽火一照,火自滅息,此得水則熾,得火則滅之一驗也。此相火不可以水滅,而用辛熱之義也。經云: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。八味丸是也。

八味腎氣丸

六味丸加肉桂二兩,不見火,大附子一兩,炮製如法。

去附子,加五味,名加減八味丸。

按:肉桂性熱,與火同性,雜在下焦壯水藥中,能引無根虛火,降而歸經,附子健悍,能噓既槁之陽春。右方水沸泛為痰之聖劑也。

製附子法,黑附子擇一兩三四錢重頂圓正,九頂如蓮花瓣,兼底平者佳,先用麵包附子,入火燒熱取出,去淨皮臍,切四大片,用童便、鹽湯、防風湯、甘草湯,浸一二日令透,即用浸附子湯去渣,文火煮附子以湯盡為度,切薄片焙乾,視有白星者。再焙至無白星收用。

白話文:

先天相火論

經書上說:兩腎之間,一點真精,就是命門相火。因為一陽之氣生於二陰之間,所以位於北方,屬坎卦。人若沒有這股相火,就無法運行三焦,消化吸收水谷精微,生命之源幾乎就要斷絕了。這相火和人體一般的火不一樣。人體的火,可以用濕氣壓制,可以用水澆滅,可以用外力直接撲滅,像黃連之類的藥物就可以抑制它。但相火,卻是像龍火、雷火一樣。

它寄存在肝腎之間,是水中之火。如果用黃柏、知母等苦寒的藥物,反而會以濕氣壓制,減少水份,直接撲滅龍雷之火,使得病情更加嚴重。龍雷之火,往往在陰雨濃重的時刻,反而燃燒得更旺盛,只有陽火照耀,它才會自行熄滅。這說明相火並非用水才能熄滅,而是要用辛熱的藥物來調理。經書上說:要增強火的力量,才能消除陰寒的病邪,八味丸就是這個道理。

八味腎氣丸

以六味地黃丸為基礎,再加入肉桂二兩(不需用火炮製),炮製好的附子一兩。

如果去掉附子,加入五味子,就叫做加減八味丸。

說明:肉桂性熱,與火同性,加入下焦溫補的藥物中,可以引導無根的虛火下降歸經;附子藥性強勁,可以溫煦已經衰竭的陽氣。這個方子,是治療水濕停滯化為痰飲的良方。

附子炮製方法:選擇一到四錢重,頂部圓正,九個頂端像蓮花瓣一樣,底部平整的黑附子為佳。先用麵包包裹附子,放在火上燒熱取出,清除乾淨表皮和臍點,切成四片。然後用童尿、鹽水、防風湯、甘草湯浸泡一到兩天,使其藥力滲透。再用浸泡附子的湯汁(去除藥渣)小火慢煮,直到湯汁煮乾。切成薄片,烘乾。如果看到有白色斑點,需要再次烘烤,直到白色斑點消失才能使用。

2. 後天脾胃論

後天根本,脾胃是也。人之有脾胃,猶其家之有餉道。餉道一絕,萬眾立散。脾胃一敗,百藥難施。古聖著脈,謂四時皆以胃氣為本,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矣。東垣《脾胃論》,亦有胃中元氣勝,能食而不傷,過時而不飢。脾胃俱旺,能食肥。脾胃俱虛,不能食而瘦。能食而瘦者,胃伏火邪於氣分,則能食。

脾虛則肌肉削也。每見世俗,一遇脾胃虛滯,便投山楂、麥芽、香砂、枳、樸之類,甚而用黃連、山梔,以為脾胃良方,不知此皆實則瀉子之法。因脾胃有積聚,有實火,元氣未衰,邪氣方張者宜之。若虛而伐之,則愈虛。虛而寒之,遏其生化之源,則脾胃愈傷。脾胃傷則元氣必耗,陰火上衝,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。

脾胃之氣下陷,穀氣不得升浮,是春生之令不行,無陽以護其榮衛,乃生寒熱。經曰:癆者溫之,損者補之。又曰:甘溫能除大熱。故補中益氣,正取其溫養之義也。

經云:水穀入口,其味有五,各注其海,津液各走其道。胃者,水穀之海也。飲食不節則胃病,胃病則氣短精神少,而生大熱。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,脾為死陰不主事,故亦從而病焉。形體勞倦,則脾病。脾病則怠惰嗜臥,四肢無力,大便泄瀉。脾既病,則胃不能獨行津液,故亦從而病焉。其所生病之先後雖異,所受邪則一也。

《醫貫》云:人之脾胃,當分別陰陽水火而調之。如不思飲食,此屬陽明胃土受病,須補少陰心火。歸脾湯補心火,以生胃土也。能食不化,此屬太陰脾土受病,須補少陽相火。八味丸補相火,以生脾胃土也。無非欲人培養一點先天之火氣,以補土母耳。

補中益氣湯(陽虛宜之)

嫩黃耆錢半蜜炙,人參一錢去蘆,白朮一錢土炒,甘草一錢蜜炙,陳皮一錢,當歸一錢酒洗,升麻三分,柴胡三分,水碗半,薑棗煎服。

按:中者脾胃居中,為四臟之主。氣者中焦無形之氣,所以蒸腐水穀,升降出入,是先天之氣,又為脾胃之主也。

補心健脾丸(陰虛宜之)

白茯苓一兩蒸透,陳皮一兩,人參三錢,炙草五錢,當歸身一兩酒洗,白芍八錢炒,棗仁二兩炒透,麥冬六錢去心,桔梗六錢,蓮子八錢去心衣,龍眼肉八錢,山藥八錢炒,煉蜜為丸。

臧公三曰:經云: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。《洪範》論味,而曰稼穡作甘。世間謂五穀得味之正,淡食五穀,大能養精。又曰:胃為水穀氣血之海,化榮衛而潤宗筋,是胃強則腎充而精氣旺,胃病則精傷而陽事衰,補後天即所以補先天也。《醫貫》謂,飲食入胃,猶水穀在釜中,非火不熱。

夫人腎氣,若壯丹田之火,上蒸脾土,脾土溫暖,中州自運則能化食矣。若房勞過度,則真陽衰憊,坎水不溫,則中州不運,故飲食弗進,胸膈痞塞,或不食而脹滿,或既食而不消,皆下焦真火,不能上蒸脾土,補先天即所以補後天也。故曰先天后天,不得截然兩分。

白話文:

後天脾胃論

人體的根本在於脾胃。人體擁有脾胃,如同一個家擁有糧食供應路線,糧食供應斷絕,眾人就會四散;脾胃功能衰敗,百種藥物也難以發揮作用。古代聖賢在探討脈象時就說,一年四季都以胃氣為根本,有胃氣就能生存,沒有胃氣就會死亡。李東垣的《脾胃論》也提到,胃中元氣旺盛,就能夠吃東西而不受損傷,過了用餐時間也不會感到飢餓。脾胃都旺盛,就能夠吃肥膩的食物;脾胃都虛弱,就不能夠吃東西,身體也會消瘦。能夠吃東西卻消瘦的人,是因為胃裡有伏藏的邪火在氣分,所以才能夠進食。

脾虛弱則肌肉會消瘦。經常見到世俗之人,一遇到脾胃虛弱阻塞,就服用山楂、麥芽、砂仁、枳實、厚樸等藥物,甚至使用黃連、山梔子,認為是脾胃良方,卻不知道這些都是瀉實的藥物。只有當脾胃有積聚、有實火,元氣未衰,邪氣正盛的時候才適合使用。如果脾胃虛弱而用瀉法,就會更加虛弱;如果脾胃虛弱又用寒涼的藥物,就會遏制脾胃的生化功能,導致脾胃更加受損。脾胃受損,元氣必然消耗,陰火就會上衝,導致氣往上走而喘息,身體發熱而煩躁。

脾胃之氣下陷,水穀之氣無法上升,這是春天生長之令無法執行,沒有陽氣來保護人體的榮衛,就會產生寒熱症狀。經書上說:「體虛的人要溫補,受損的人要滋補。」又說:「甘溫的藥物能夠去除大熱。」所以補中益氣湯,正是取其溫養的意義。

經書上說:水穀進入口中,各有不同的味道,分別流注到不同的臟腑,津液也各有其運行路線。胃是水穀的海洋。飲食不節制就會導致胃病,胃病就會氣短、精神不足,並且產生大熱。胃病了,脾臟就沒有營養的供應,脾臟就如同死陰一般不能正常運作,所以也會跟著生病。身體過度勞累,也會導致脾臟生病。脾臟生病就會怠惰嗜睡,四肢無力,大便稀溏。脾臟生病了,胃臟就不能夠單獨運化津液,所以也會跟著生病。雖然生病的先後順序不同,但受邪的本質卻是一樣的。

《醫貫》中說:人體的脾胃,應該區分陰陽水火,然後進行調養。如果不想吃東西,這是屬於陽明胃土生病,需要補益少陰心火。歸脾湯補心火,以滋生胃土。如果能夠吃東西卻不能消化,這是屬於太陰脾土生病,需要補益少陽相火。八味丸補益少陽相火,以滋生脾胃之土。這都是為了讓人培養一點先天之火氣,以滋養脾土。

補中益氣湯(陽虛宜用)

黃耆半錢(蜜炙),人參一錢(去蘆頭),白朮一錢(土炒),甘草一錢(蜜炙),陳皮一錢,當歸一錢(酒洗),升麻三分,柴胡三分,水半碗,加薑棗煎服。

按:中焦指脾胃居於中焦,為四臟之主。氣指中焦無形的氣,能夠蒸化水穀,升降出入,這是先天之氣,也是脾胃之主。

補心健脾丸(陰虛宜用)

白茯苓一兩(蒸透),陳皮一兩,人參三錢,炙甘草五錢,當歸身一兩(酒洗),白芍八錢(炒),棗仁二兩(炒透),麥冬六錢(去心),桔梗六錢,蓮子八錢(去心衣),龍眼肉八錢,山藥八錢(炒),煉蜜為丸。

臧公說:經書上說:「精氣不足的人,要用味道好的食物來補益。」《洪範》論述五味,說:「稼穡之物產生甘味。」世間認為五穀是味道純正的,經常食用清淡的五穀,能夠很好地滋養精氣。又說:「胃是水穀氣血的海洋,能夠化生榮衛,滋潤筋脈。」所以胃強健,腎臟就會充盈,精氣就會旺盛;胃病了,精氣就會受損,陽事就會衰弱,補益後天就能夠補益先天。 《醫貫》中說,飲食進入胃中,就像水穀在鍋中,沒有火就不能加熱。

人體的腎氣,如同壯盛的丹田之火,向上溫養脾土,脾土溫暖,中焦就能夠正常運作,就能夠消化食物。如果房事過度,就會導致真陽衰弱,坎水(腎水)不溫,中焦就不能運轉,所以飲食不進,胸膈痞塞,或者不吃東西就感到脹滿,或者吃了東西也不能消化,都是因為下焦真火不能向上溫養脾土,補益先天就能夠補益後天。所以說先天和後天,不能截然分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