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履霜集》~ 卷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4)

1. 虛癆發喘論

內經云:諸喘皆屬於上。又謂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蓋火之有餘,水之不足也。陽之有餘,陰之不足也。凡諸逆沖之火,皆下焦相火,出於腎肝者也。腎水虛衰,相火偏盛,壯火食氣,銷鑠肺金,烏得而不喘氣耶?須用六味地黃丸料,加麥冬、五味子,大劑煎飲,以壯水之主,則水升火降而喘自定。蓋緣陰水虛故有火,有火則有痰,有痰則咳嗽,咳嗽甚則喘也。

有一等似火而非火,似喘而非喘者,其人平日若久病,但覺氣喘,非氣喘也,乃氣不歸元也。視其外症,四肢厥逆,面赤而煩燥惡熱,似火非火也。乃命門真元之火,離其宮而不歸也。察其脈,兩寸浮大而數,兩尺微而無力,或似有而無為辨耳。不知者以其有火也,少用涼藥以清之。

以其喘急難禁也,佐以四磨湯之類以寬之。下咽之後,似覺稍快,少頃依然。豈知寬一分更耗一分?甚有見其稍快,誤認藥力且到,倍進寒涼快氣之劑,立見其弊矣。何也?蓋陰虛至喘,去死不遠。幸幾希一線,牽帶在命門之根。易治者以助元接真,溫補下元之劑,俾反本歸元,或可全生,然亦不可峻驟也。

且先以八味丸,煎人參生脈散送下,覺氣若稍定,然後以十全大補湯,加補骨脂、牛膝等,以鎮墜之於下,又以八味丸,日夜遇飢則吞服方可。然猶未也,須遠房幃,絕色欲,經年積月,方可保全。不守此禁,終亦必亡而已。聰明男子、當自治未病,毋踏此危機。

十全大補湯

人參一錢五分去蘆,白茯苓一錢去皮,白朮一錢五分土炒,炙草八分,當歸一錢五分,熟地一錢五分,白芍八分酒炒,川芎七分,肉桂五分去皮,黃耆二錢蜜炙。

人參生脈散

人參三錢去蘆,五味子二錢研碎,麥冬二錢去心。

白話文:

虛癆發喘論

《內經》說:所有喘病都屬於上焦的問題。又說:所有逆氣衝上來的現象,都屬於火熱。這是因為火熱過盛,而陰液不足的緣故;也就是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。凡是逆氣衝上的火熱,都來自下焦的相火,由腎和肝所產生。腎水虧虛衰弱,相火則偏盛,強盛的火氣消耗肺金之氣,怎麼能不喘氣呢?必須服用六味地黃丸的藥材,再加入麥冬、五味子,用大劑量煎服,以增強腎水的功能,就能使水氣上升,火氣下降,喘病自然會好轉。因為陰液不足才導致火熱,有火熱就會有痰,有痰就會咳嗽,咳嗽嚴重就會喘。

有一種類似火熱但並非火熱,類似喘病但並非喘病的症狀,這種人平日可能久病,只覺得氣喘,但這並不是真正的氣喘,而是元氣不能歸位的現象。觀察其外在症狀,四肢冰冷,臉色發紅,煩躁不安,怕熱,看似有火熱卻不是真正的火熱。這是因為命門真火離開其所在位置而不能歸位。診斷其脈象,寸關尺三部脈象,寸脈浮大而脈搏快速,尺脈微弱無力,或者看似有脈卻又難以辨別。不懂的人會誤以為是火熱過盛,就少用寒涼藥物來清熱。

因為喘息急促難以忍受,便會使用四磨湯類的藥物來緩解。服藥後,好像感覺稍微舒服些,但不久又會恢復原樣。哪裡知道,這樣緩解一分,反而更損耗一分元氣?甚至有些人見症狀稍有好轉,誤以為藥效已經產生,便加倍服用寒涼的藥物來快速緩解,結果適得其反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陰虛導致喘病,離死亡已經不遠了,只有極少數病人還有希望,其生機牽繫在命門之火上。容易治癒的病人,就要用補益元氣、接續真陰的溫補下焦藥物,使元氣回歸,或許可以保全性命,但是也不能操之過急。

應該先服用八味丸,用人參生脈散送服下去,如果感覺氣喘稍微平復,然後再服用十全大補湯,加入補骨脂、牛膝等藥材,使藥力下沉於下焦,同時服用八味丸,每天飢餓時就服用,這樣才能奏效。然而,這還不夠,還必須遠離房事,戒絕性慾,經過多年積累,才能保全性命。如果不遵守這些禁忌,最終必定會死亡。聰明的男子,應該預防疾病的發生,不要踏入這個危險的境地。

十全大補湯配方

人參一錢五分(去蘆),白茯苓一錢(去皮),白朮一錢五分(土炒),炙甘草八分,當歸一錢五分,熟地黃一錢五分,白芍藥八分(酒炒),川芎七分,肉桂五分(去皮),黃耆二錢(蜜炙)。

人參生脈散配方

人參三錢(去蘆),五味子二錢(研碎),麥冬二錢(去心)。

2. 虛癆消渴論

經曰:二陽結為之消。二陽者,陽明也。手陽明大腸主津液,消則目黃口乾,乃津液不足也。足陽明胃主血,熱則消穀易飢,血中伏火,乃血不足也。結者,結而不潤,燥熱而渴,皆真水消耗所致,宜分三消而治之。上消者肺也。多飲水而少食,小便如常,治宜以肺胃為急,麥冬、花粉、生甘草、生地、乾葛、人參之類。然必由心有事,以致虛火上攻,宜茯神安心,竹葉清火。

能食而渴為實熱,人參石膏湯,不能食而渴為虛熱,白朮散。中消者胃也。善食易飢,自汗大便硬,小便數黃赤,治宜甘辛降火,地連丸或豬肚丸。下消者腎也。人之有腎,猶木之有根,因色欲過度,腎水虛衰,足膝痿弱,面黑形瘦,耳焦小便頻數,稠濁如膏,較諸病為重,治宜壯水之主,則渴飲不思,六味丸。若元陽衰敗,宜兼益火之原,八味丸或加減八味丸,蓋無陽無以生陰也。

《醫貫》曰:治消之法,無分上中下。總是下焦命門火不歸元,遊於肺則為上消,遊於胃則為中消,先治腎為急,其間攝養失宜,水火偏勝,惟六味八味,加減八味丸,逐症而服,降其心火,滋其腎水,則渴自止。渴病愈,多發腦疽背癰,宜預先服忍疼膏,黃酒下可免。

趙氏曰:人有服地黃湯,而渴仍不止者何也?蓋心肺位近,宜制小其劑。腎肝位遠,宜制大其劑。如上消中消,可以前丸緩治。若下消已極,大渴大燥,須加減八味丸料一斤,內有肉桂一兩,如煎五六碗,恣意冰冷服之熟眠,而渴病如失。亦在乎人之變通耳。

有一等渴飲,一二口即厭者,此中氣寒,寒水泛上,迫其浮火於口舌之間,故上焦一段,欲得水救,若到中焦,以見水自然惡之。治法如面紅煩躁者,理中湯送八味丸。

三消脈多洪數無力。洪數是虛火,無力是氣血不足,宜滋養不宜燥劑,俱宜服茯菟丸,禁半夏及發汗,更戒厚味酒面,房事等項。

人參石膏湯

人參五分,石膏一錢打碎,炙草五分,粳米一撮。

白朮散

四君子加五味子、炒乾葛。

地連丸

生地黃、白藕,各取自然汁一升,牛乳一升熬成膏,炒黃連末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日白湯下三錢。

豬肚丸

黃連二兩炒,麥門冬、熟地、五味子、花粉各二兩,人參一兩共為末,入雄豬肚內縫,煮極熟搗爛,煉蜜為丸,食後米湯下百丸。

茯菟丸

菟絲子十兩蒸,五味子七兩炒,白茯苓五兩蒸,蓮子四兩去皮心,共為末,山藥六兩打糊為丸,如綠豆大,米湯下三錢。

臧公三曰:余有一單方,無病寡欲,遇病絕欲,如是則愛念不生,萬慮澄澈,水火自然交媾,何病之有?否則雖藥無功。遇病七戒,不可不知。恣縱慆淫,不自珍重,一也。陰陽莫分,攻補妄投,二也。姑息日久,肌肉消脫,三也。求治心急,陰火愈動,四也。寢興不適,飲食無度,五也。

憚服藥丸,過用湯劑,盪滌腸胃,六也。今日預愁明日窘,若拘囚無瀟灑趣,七也。

白話文:

虛癆消渴論

古書記載,消渴是由於二陽(陽明經)的經氣凝滯所致。手陽明大腸經主司津液,津液虧損則表現為眼黃口乾;足陽明胃經主司血液,胃熱則表現為食慾亢進、易飢餓,這是由於血液中潛藏的虛火所致。所謂「結」,是指經氣凝滯,不能滋潤身體,導致燥熱口渴,都是由於真水(津液)的消耗所造成的。治療消渴應根據不同的表現分為上中下三消來治療。

上消屬於肺經病變,症狀表現為多飲水、少食,小便正常。治療應著重於肺胃,常用藥物有麥冬、花粉、生甘草、生地、乾葛、人參等。但如果因心神不寧導致虛火上炎,還需加入茯神安心,竹葉清火。能吃東西卻口渴屬於實熱證,用人參石膏湯治療;不能吃東西卻口渴屬於虛熱證,用白朮散治療。

中消屬於胃經病變,症狀表現為食慾旺盛、易飢餓、自汗、大便乾燥、小便頻數、顏色黃赤。治療應採用甘辛藥物瀉火,常用地連丸或豬肚丸。

下消屬於腎經病變,腎臟如同樹木的根,如果縱慾過度,導致腎水虧虛,則會出現足膝無力、面色黑暗消瘦、耳鳴、小便頻數、混濁如膏等症狀,這是消渴中最嚴重的類型。治療應以滋補腎水為主,常用六味丸。如果元陽衰敗,還需配合益火之藥,如八味丸或加減八味丸,因為沒有陽氣就不能滋生陰液。

《醫貫》中記載,治療消渴不必拘泥於上中下三消的區分,根本原因是下焦命門火不歸元,遊走於肺則為上消,遊走於胃則為中消。治療應以先治腎為主。如果日常攝養失宜,導致水火失衡,則應根據具體情況服用六味丸、八味丸或加減八味丸,以清降心火,滋補腎水,使口渴自然停止。消渴痊癒後,容易出現腦疽、背癰等病症,應預先服用忍疼膏,黃酒送服效果更好。

趙氏醫家認為,有些人服用地黃湯後,口渴仍不止,這是因為心肺位置較高,藥量宜少;腎肝位置較低,藥量宜多。上消、中消可用前述丸藥緩慢治療;如果下消已極度嚴重,口渴乾燥明顯,則需用加減八味丸一斤,其中肉桂一兩,煎五六碗,冷服,可使病人熟睡,口渴症狀也隨之消失。這也說明治療需要根據病情靈活變通。

有些人喝水不多就厭倦,這是因為中氣虛寒,寒水上泛,迫使虛火湧向口舌,所以上焦想喝水,但到了中焦反而厭惡喝水。治療方法:如果伴有面紅煩躁,則用理中湯送服八味丸。

三消的脈象多為洪數無力。洪數代表虛火,無力代表氣血不足,治療應滋補,不宜使用燥熱的藥物。宜服用茯菟丸,忌用半夏及發汗藥物,並應戒除肥甘厚味、酒、肉、房事等。

藥方如下:

人參石膏湯:人參五分,石膏一錢(打碎),炙甘草五分,粳米一撮。

白朮散:四君子湯加五味子、炒乾葛。

地連丸:生地黃、白藕各取自然汁一升,牛乳一升熬成膏,炒黃連末為丸,如綠豆大,每日白湯送服三錢。

豬肚丸:黃連二兩炒,麥門冬、熟地、五味子、花粉各二兩,人參一兩,共研為末,放入雄豬肚內縫合,煮熟搗爛,煉蜜為丸,飯後米湯送服百丸。

茯菟丸:菟絲子十兩(蒸),五味子七兩(炒),白茯苓五兩(蒸),蓮子四兩(去皮心),共研為末,山藥六兩打糊為丸,如綠豆大,米湯送服三錢。

臧公總結道:我有一個簡單的處方,就是無病時寡慾,有病時更要絕慾。這樣就能減少慾望的牽引,心神澄澈,水火自然平衡,何患之有?否則即使服藥也無效。遇到疾病,有七個禁忌需要注意:1. 縱慾過度,不自愛惜;2. 不分陰陽,攻補失當;3. 姑息拖延,肌肉消瘦;4. 求治心切,加重病情;5. 睡眠飲食不規律;6. 害怕服藥丸,過度使用湯劑,損傷腸胃;7. 整天憂慮,缺乏樂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