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擇要綱目》~ 寒性藥品 (5)
寒性藥品 (5)
1. (白赤)芍藥
【氣味】
苦平無毒。升而微降。陽中陰也。為手足太陰行經本藥。又入肝脾血分。
【主治】
安脾經。治腹痛。固胃氣。止瀉痢。和血脈。與白朮同用則補脾。與川芎同用則補肝。與人參白朮同用則補氣。與防風同用則發痘疹。同薑棗用則溫經散濕。以酒炒則補陰。生用之則療後重。(色白者西方之象。能於土中瀉水以益脾。色赤者南方之象。能行血中之滯以散邪。
)但言芍藥而能緩中者。彼之味酸澀收斂。似不相侔。然能損其肝。即以調其血。血調而中自和也。又言治傷寒多用白芍。以其主寒熱。利小便。彼之味酸澀為收。本經何以言之。然能益陰滋濕而停津液。故金能生水。小便自利。非彼通利也。
白話文:
白芍藥味苦性平,無毒,藥性上升但略微下降,屬陰中之陽,是手太陰、足太陰經的主要藥物,也進入肝脾的血液循環系統。
白芍藥能安撫脾經,治療腹痛,鞏固胃氣,止瀉痢,調和血脈。與白朮同用則能補脾,與川芎同用則能補肝,與人參白朮同用則能補氣,與防風同用則能促進痘疹發出,與生薑大棗同用則能溫經散寒除濕。酒炒白芍則能滋陰補腎,生用則能治療病後體力虛弱。白色芍藥屬西方之象,能瀉脾胃的水濕以益脾;紅色芍藥屬南方之象,能疏通血脈瘀滯以散邪。
有些人認為芍藥能緩和疼痛,但它的酸澀收斂的特性似乎不相符。其實,芍藥能緩解肝臟的病症,是因為它能調和血液,血液調和了,身體自然就舒適了。也有人說治療傷寒多用白芍藥,因為它能主治寒熱,並利小便。雖然白芍藥的酸澀特性是收斂的,但《本經》卻這麼記載,是因為它能滋陰潤燥,留住體液,如同金生水一般,所以小便自然通暢,這與其他利尿藥物的通利作用不同。
2. 大黃
【氣味】
苦,寒,無毒。沉而降,陰中之陰也。(酒浸入太陽經,酒洗炒入陽明經,余經生用。)
【主治】
走而不守,瀉諸實熱,大腸不通,盪滌腸胃間熱,除下焦濕,推陳致新,消宿食,破女子瘕癥,下痢赤白,裡急腹痛。仲景瀉心湯,專治心氣不足,吐血衄血之症。或以為心氣不足,法當用補,反以苦寒瀉之者何也?不知真心不足者,必不吐衄,兼之吐血,此則本經之陽亢甚無輔,以致陰血妄行飛越,故宜用大黃以瀉去亢甚之火,使之和平,則血歸經而自安也。又言大黃瀉心實,瀉四經血分中之邪火者何義?蓋少陰心經之陰氣不足,則心火燔灼,邪氣乘虛結於上焦,胃之上脘在於心,故曰瀉心實,瀉脾胃也。又心之陰氣不足,漸漬既久,則肺與肝俱各受火而病作。
用黃芩佐大黃以救肺,用黃連佐大黃以救肝。肺為陰之主,肝為陰之母,血之舍肝,肺之火既退,陰血自復其舊,故曰瀉心實,瀉肝肺也。凡病在氣分,及胃寒血虛並妊娠產後,慎勿輕用,輕用之恐傷元氣,耗陰血。
白話文:
大黃
大黃味苦性寒,無毒,質地沉重,具有下降的特性,屬陰中之陰。 (用酒浸泡後入太陽經;用酒洗淨炒制後入陽明經;其他經脈則生用。)
大黃能通瀉而不停滯,能瀉除體內的實熱,治療大腸不通,清除腸胃積熱,去除下焦濕邪,促進新陳代謝,消食積,治療女性血塊症,治療赤白痢疾,以及裡急腹痛等症狀。張仲景的瀉心湯,專門治療心氣不足、吐血衄血等症狀。有人認為心氣不足應該補益,為何反而用苦寒的大黃瀉下呢?這是因為真心氣不足的人,不會同時出現吐血和鼻出血。這類吐血鼻血的病人,是因為陽氣亢盛,陰氣不足,導致陰血妄動而外溢。所以應該用大黃瀉去亢盛的陽火,使陰陽平和,血液自然歸經而安靜下來。
又說大黃瀉心實,瀉除四經血分中的邪火,是什麼意思呢?這是因為少陰心經的陰氣不足,心火就會燔灼,邪氣乘虛而聚集在上焦。胃的上脘部位靠近心臟,所以說瀉心實也就是瀉脾胃。此外,心臟的陰氣不足,久而久之,就會影響肺和肝,使肺肝皆受火邪而生病。
因此,用黃芩配伍大黃以保護肺臟,用黃連配伍大黃以保護肝臟。肺主陰氣,肝為陰氣之母,肝臟是血液的儲存場所。肺部的火邪退去後,陰血就能恢復正常。所以說瀉心實也等於瀉肝肺。凡是病在氣分,或胃寒血虛,以及孕婦和產後婦女,都應謹慎使用大黃,因為輕易使用可能會損傷元氣,耗損陰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