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擇要綱目》~ 平性藥品 (4)

回本書目錄

平性藥品 (4)

1. (白赤)茯苓

【氣味】

甘平無毒。浮而升,陽也。白者入手太陰足太陽經氣分;赤者入足太陰手少陰太陽氣分。

【主治】

心下結痛,寒熱煩滿,咳逆,口焦舌乾,利小便,止消渴,大腹淋瀝,膈中痰水,開胸肺,調臟氣,伐腎邪,長陰益氣力,開胃止嘔逆,安心神,主肺痿痰壅,小兒驚癇,女人熱淋,暖腰膝,安胎,除濕益燥,緩脾生津,導氣平火,開腠理,泄膀胱,療腎積奔豚。赤茯苓主治。

破結氣,瀉心小腸膀胱濕熱,利竅行水。蓋茯苓之白入壬癸;赤者入丙丁。味甘而淡,又降也,為陽中之陰。服食至要云:「茯芩通神而至靈,和魂而煉魄,利竅而益肌,厚腸而開心,調榮而理衛。」大抵得松之餘氣孕毓而成,屬金之質。小便多能止之,小便澀能利之。止之者何?

茯苓多益心脾,性美,下能接引諸溫暖藥歸就腎經,腎得真火而真氣固,故八味丸之不離茯苓者是也。利之者何?凡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茯苓淡滲而色白,為金之象。金之令上行而下降,金能生水,澀者有不利之乎?然本草言茯苓利小便,伐腎邪。

有降而下之之功,而丹溪又言陰虛者不宜用,似亦相反,何也?蓋肺虛心虛胞熱厥陰病者,皆虛熱也。其人必上熱下寒,脈虛而弱,法當用升陽之藥,以升水降火。膀胱不約,下焦虛者,乃火投於水,水泉不藏,脫陽之症。其人必肢冷脈遲,法當用溫暖之藥,峻補其下,交濟坎離。

二症皆非茯苓淡滲之藥所能益其元氣。朱氏之謂陰虛不可用者,此之謂也。《素問》云:「心虛則少氣遺溺;下焦虛則遺溺;胞遺熱於膀胱則遺溺;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;厥陰病則遺溺閉癃。」朱氏之不欲驟用者,其深明於此理也。若肺氣盛者,實熱也。其人必氣壯脈強,寒淫所勝。

《素問》所云「肺氣盛則便數而欠」,非茯苓之淡滲,何以分陰陽而導濕?本草之必用以伐腎邪者,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茯苓(白茯苓與赤茯苓)

茯苓味甘性平,無毒。藥性輕浮上升,屬陽。白茯苓走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陽膀胱經及氣分;赤茯苓走足太陰脾經、手少陰心經、足太陽膀胱經及氣分。

茯苓能治療心下脹痛、寒熱交替、胸悶煩躁、咳嗽氣逆、口乾舌燥、小便不利、消渴症(糖尿病)、小便頻數、胸膈痰水、宣通胸肺、調和臟腑之氣、消除腎臟病邪、滋陰益氣、增強體力、開胃止嘔、安神定志,主治肺痿(肺氣虛弱)、痰濁壅塞、小兒驚癇、婦女尿路感染、腰膝冷痛、安胎、除濕燥、健脾生津、調氣降火、疏通肌膚毛孔、利尿通淋、治療腎臟積聚、奔豚氣痛等。赤茯苓尤其擅長破除氣滯、瀉除心、小腸、膀胱濕熱,通利水道。白茯苓入腎經(壬癸),赤茯苓入心經(丙丁),雖味甘淡且有下降之功,但仍屬於陽中之陰。服用茯苓至關重要,它能通達神明、靈驗有效,和合精氣、煉化元神,通利竅道、強健肌肉,滋養腸胃、舒暢心胸,調和營衛之氣。茯苓主要由松樹的精氣孕育而成,屬金性。對於小便過多者能止瀉,小便澀滯者能利通。

茯苓之所以能止小便,是因為它能滋養心脾,藥性平和,能引導溫暖的藥物下行至腎經,腎經得到真火,則腎氣得以固攝。因此,八味丸等方劑必定用到茯苓。茯苓之所以能利小便,是因為飲食精氣上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茯苓性味淡滲,色白如金,金性上行下行,金能生水,所以能治療小便澀滯。

古籍記載茯苓能利小便,消除腎邪,有下降之功,但丹溪(朱丹溪)又說陰虛體質不宜使用,看似矛盾。其實,肺虛、心虛、胞宮熱、厥陰病等都屬於虛熱,患者多表現為上熱下寒,脈象虛弱,應當使用升陽的藥物,以達到升清降濁的目的。膀胱失約、下焦虛寒者,如同將火投入水中,水泉不藏,屬於陽氣虛脫,應當使用溫熱的藥物溫補下焦,調和陰陽。這兩種情況,都不適合使用茯苓這種淡滲的藥物。朱丹溪認為陰虛體質不宜使用茯苓,就是這個道理。 《素問》記載,心虛則氣短遺尿,下焦虛則遺尿,胞宮之熱下注膀胱則遺尿,膀胱失利則小便不利,膀胱失約則遺尿,厥陰病則遺尿或小便閉塞不通。朱丹溪不主張輕易使用茯苓,正是基於此理。若肺氣盛者屬於實熱,患者多氣壯脈強,寒邪入侵,這時《素問》中所說的「肺氣盛則小便頻數而氣短」,則需要使用茯苓的淡滲之性,以分清陰陽,利濕導濁。本草書中記載茯苓能消除腎邪,也是基於此理。

2. 小麥

【氣味】

甘微寒無毒。入少陰太陽之經。

【主治】

養心及肝。其功除煩止渴。收汗,利溲,止血。新者性熱。陳者平和。浮者主治虛汗。麥麩性涼而熱。凡人身體疼痛及瘡瘍腫爛沾漬,或小兒暑月痘瘡爛潰,不能著席睡臥者,並用夾褥,盛麩,縫合。藉臥為良。

白話文:

小麥味甘微寒,無毒,進入人體的少陰經和太陽經。

它能滋養心肝,具有除煩止渴、收斂汗液、利尿、止血的功效。新鮮小麥性溫,陳舊小麥性平;浮在表面的麥子主治虛汗。麥麩性涼而兼具溫熱的特性。凡是身體疼痛、瘡瘍腫爛、流膿不止,或小兒夏天出痘瘡潰爛,無法躺著睡覺的人,都可以用夾層的褥子裝滿麥麩縫合好,墊著睡覺,療效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