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草擇要綱目》~ 平性藥品 (4)
平性藥品 (4)
1. (白赤)茯苓
【氣味】
甘平無毒。浮而升。陽也。白者入手太陰足太陽經氣分。赤者入足太陰手少陰太陽氣分。
【主治】
心下結痛。寒熱煩滿。咳逆。口焦舌乾。利小便。止消渴。大腹淋瀝。膈中痰水。開胸肺。調臟氣。伐腎邪。長陰益氣力。開胃止嘔逆。安心神。主肺痿痰壅。小兒驚癇。女人熱淋。暖腰膝。安胎。除濕益燥。緩脾生津。導氣平火。開腠理。泄膀胱。療腎積奔豚。赤茯苓主治。
破結氣。瀉心小腸膀胱濕熱。利竅行水。蓋茯苓之白入壬癸。赤者入丙丁。味甘而淡又降也。為陽中之陰。服食至要云。茯芩通神而至靈。和魂而煉魄。利竅而益肌。厚腸而開心。調榮而理衛。大抵得松之餘氣孕毓而成。屬金之質。小便多能止之。小便澀能利之。止之者何。
茯苓多益心脾。性美。下能接引諸溫暖藥歸就腎經。腎得真火而真氣固。故八味丸之不離茯苓者是也。利之者何。凡飲食入胃。遊溢精氣。上輸於肺。通調水道。下輸膀胱。茯苓淡滲而色白為金之象。金之令上行而下降。金能生水。澀者有不利之乎。然本草言茯苓利小便。伐腎邪。
有降而下之之功。而丹溪又言陰虛者不宜用。似亦相反何也。蓋肺虛心虛胞熱厥陰病者皆虛熱也。其人必上熱下寒。脈虛而弱。法當用升陽之藥。以升水降火。膀胱不約。下焦虛者。乃火投於水。水泉不藏。脫陽之症。其人必肢冷脈遲。法當用溫暖之藥。峻補其下。交濟坎離。
二症皆非茯苓淡滲之藥所能益其元氣。朱氏之謂陰虛不可用者。此之謂也。素問云。心虛則少氣遺溺。下焦虛則遺溺。胞遺熱於膀胱則遺溺。膀胱不利為癃。不約為遺。厥陰病則遺溺閉癃。朱氏之不欲驟用者。其深明於此理也。若肺氣盛者實熱也。其人必氣壯脈強。寒淫所勝。
素問所云肺氣盛則便數而欠。非茯苓之淡滲。何以分陰陽而導濕。本草之必用以伐腎邪者。此之謂也。
白話文:
茯苓(白茯苓與赤茯苓)
茯苓味甘性平,無毒。藥性輕浮上升,屬陽。白茯苓走手太陰肺經、足太陽膀胱經及氣分;赤茯苓走足太陰脾經、手少陰心經、足太陽膀胱經及氣分。
茯苓能治療心下脹痛、寒熱交替、胸悶煩躁、咳嗽氣逆、口乾舌燥、小便不利、消渴症(糖尿病)、小便頻數、胸膈痰水、宣通胸肺、調和臟腑之氣、消除腎臟病邪、滋陰益氣、增強體力、開胃止嘔、安神定志,主治肺痿(肺氣虛弱)、痰濁壅塞、小兒驚癇、婦女尿路感染、腰膝冷痛、安胎、除濕燥、健脾生津、調氣降火、疏通肌膚毛孔、利尿通淋、治療腎臟積聚、奔豚氣痛等。赤茯苓尤其擅長破除氣滯、瀉除心、小腸、膀胱濕熱,通利水道。白茯苓入腎經(壬癸),赤茯苓入心經(丙丁),雖味甘淡且有下降之功,但仍屬於陽中之陰。服用茯苓至關重要,它能通達神明、靈驗有效,和合精氣、煉化元神,通利竅道、強健肌肉,滋養腸胃、舒暢心胸,調和營衛之氣。茯苓主要由松樹的精氣孕育而成,屬金性。對於小便過多者能止瀉,小便澀滯者能利通。
茯苓之所以能止小便,是因為它能滋養心脾,藥性平和,能引導溫暖的藥物下行至腎經,腎經得到真火,則腎氣得以固攝。因此,八味丸等方劑必定用到茯苓。茯苓之所以能利小便,是因為飲食精氣上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茯苓性味淡滲,色白如金,金性上行下行,金能生水,所以能治療小便澀滯。
古籍記載茯苓能利小便,消除腎邪,有下降之功,但丹溪(朱丹溪)又說陰虛體質不宜使用,看似矛盾。其實,肺虛、心虛、胞宮熱、厥陰病等都屬於虛熱,患者多表現為上熱下寒,脈象虛弱,應當使用升陽的藥物,以達到升清降濁的目的。膀胱失約、下焦虛寒者,如同將火投入水中,水泉不藏,屬於陽氣虛脫,應當使用溫熱的藥物溫補下焦,調和陰陽。這兩種情況,都不適合使用茯苓這種淡滲的藥物。朱丹溪認為陰虛體質不宜使用茯苓,就是這個道理。 《素問》記載,心虛則氣短遺尿,下焦虛則遺尿,胞宮之熱下注膀胱則遺尿,膀胱失利則小便不利,膀胱失約則遺尿,厥陰病則遺尿或小便閉塞不通。朱丹溪不主張輕易使用茯苓,正是基於此理。若肺氣盛者屬於實熱,患者多氣壯脈強,寒邪入侵,這時《素問》中所說的「肺氣盛則小便頻數而氣短」,則需要使用茯苓的淡滲之性,以分清陰陽,利濕導濁。本草書中記載茯苓能消除腎邪,也是基於此理。
2. 小麥
【氣味】
甘微寒無毒。入少陰太陽之經。
【主治】
養心及肝。其功除煩止渴。收汗利溲止血。新者性熱。陳者平和。浮者主治虛汗。麥麩性涼而熱。凡人身體疼痛及瘡瘍腫爛沾漬。或小兒暑月痘瘡爛潰。不能著席睡臥者。並用夾褥盛麩縫合。藉臥為良。
白話文:
小麥味甘微寒,無毒,進入人體的少陰經和太陽經。
它能滋養心肝,具有除煩止渴、收斂汗液、利尿、止血的功效。新鮮小麥性溫,陳舊小麥性平;浮在表面的麥子主治虛汗。麥麩性涼而兼具溫熱的特性。凡是身體疼痛、瘡瘍腫爛、流膿不止,或小兒夏天出痘瘡潰爛,無法躺著睡覺的人,都可以用夾層的褥子裝滿麥麩縫合好,墊著睡覺,療效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