蔣介繁

《本草擇要綱目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溫性藥品

2. 穀精草

【氣味】

辛溫無毒。浮而升。上行陽明。

【主治】

頭風痛。目盲翳膜。痘後生翳。止血。功在菊花上。

白話文:

穀精草味辛溫,無毒性,藥性輕浮上升,主要作用於陽明經。

主治頭痛、目盲、眼翳(白內障)、痘疹後遺留的眼翳,以及止血。其功效比菊花更勝一籌。

3. 白芥子

【氣味】

辛溫無毒。

【主治】

胸膈痰冷上氣。醋研敷射工毒。辛能入肺。溫能發散。有利氣豁痰。溫中開胃。散痛消腫辟惡之功。凡痰在脅下皮裡膜外者。非此不能達。古方控涎丹用之。執此義也。

白話文:

白芥子

辛溫,無毒性。

主要治療胸膈痰飲、寒邪上逆所致的氣喘。醋磨後敷於患處,可治療射工中毒(古代一種職業傷害)。其辛味能入肺經,溫性能發散寒邪,具有理氣豁痰、溫中開胃、散痛消腫、辟邪的功效。尤其對於停留在肋下皮膚與肌肉之間的痰飲,唯有白芥子才能有效治療。古代方劑「控涎丹」使用白芥子,正是基於此功效。

4. 木香

【氣味】

辛溫無毒。沉而降。陰中陽也。乃三焦氣分之藥。(凡入理氣藥。只宜生用。不可見火。若實大腸宜麵煨熟用。)

【主治】

心腹一切氣。膀胱冷痛。嘔逆反胃。積年冷氣。溫瘧蠱毒。女人血氣刺心。和胃泄肺。行肝經氣。但其性辛劣。最能上升。如氣鬱不達者宜之。若陰火衝上者。則反助火邪。不宜用也。凡諸氣膹郁。皆屬於肺。上焦氣滯用之者。乃金鬱則泄之也。中氣不運。皆屬於脾。中焦氣滯用之者。

脾胃喜其芳香也。大腸氣滯而後重。膀胱氣不化而癃淋。肝氣鬱則為痛。下焦氣滯而用之者。乃塞者通之也。

白話文:

木香

木香辛溫,無毒,性沉降,屬陰中之陽,是三焦氣分之藥。所有用於理氣的藥方,都應該生用,不可加熱。如果治療的是大腸實熱,則可以用麵粉包裹煨熟後使用。

木香主治心腹一切氣痛、膀胱冷痛、嘔吐、反胃、多年積聚的寒邪、溫瘧、蠱毒、婦女血氣刺痛心胸、和胃、泄肺氣、行肝經之氣。但木香辛味較烈,最容易上行,如果氣機鬱滯不通,則可以使用;但若陰虛火旺上衝,則會助長火邪,不宜使用。凡是氣機鬱滯不通,都屬於肺經病證;上焦氣滯用木香,是為了疏泄肺氣鬱結;中氣不運都屬於脾經病證;中焦氣滯使用木香,是因為脾胃喜其芳香之氣;大腸氣滯導致大便不通,膀胱氣機不利導致小便不利,肝氣鬱滯則會疼痛;下焦氣滯使用木香,是為了通利不通之處。

5. 半夏

【氣味】

辛平有毒。沉而降。陰中陽也。入手陽明、太陰、少陰三經。(凡採得以白芥子為末二兩,釅醋三兩,攪濁投半夏於內,浸洗去涎。涎若不盡,令人氣逆,肝氣怒滿。又造麴法云:以半夏為主,入薑汁白礬,加以乾麵和攪作面,入楮葉包置籃中,候生黃衣,日乾,久貯聽用,極為良品。)

【主治】

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嗽。脾胃濕。益脾胃之氣。消腫散結。渴則忌之。但今人惟知半夏去痰不能益脾。孰知脾惡濕,濕則濡困,困則不能治水。半夏之性辛而能潤,可使脾無留濕,濕去而土自燥,痰乃不生,其功之益脾何如也。又丹溪以二陳湯治一身之痰,庸醫執之,概以有痰者,即以此方為對症之劑。豈知二陳湯唯風寒濕食之痰用之,乃宜至於勞痰失血用之,反能燥血,其所當禁用又何如也。又俗以半夏性燥有毒,多以貝母代之。豈知貝母乃太陰肺經之藥,唯咳嗽吐痰,虛勞吐血,或痰中見血,諸郁咽痛喉痹,肺癰肺痿癰疽,婦人乳癰等症,此則宜以貝母為之嚮導。

若涎者脾之液,美味膏粱炙爆,皆能生脾胃濕熱,令涎化為痰,久則痰火上攻,使人昏憒、口噤、偏廢、僵仆、蹇澀不語。自非半夏,何以行濕利竅,通大便而泄小便,使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,各得滑澤自安也。又俗言半夏入方藥中,能泄痰之標,不能泄痰之本。豈知腎主五液,化為五濕,自入為唾,入肝為泣,入心為汗,入脾為痰,入肺為涕。半夏能流濕潤燥,無形之咳,有形之痰,悉能盪滌必清,其泄腎非泄痰之本乎。又俗言半夏之辛,只能入肺散氣。豈知止嘔吐為足陽明,除痰為足太陰之劑。如柴胡湯中用之,雖為止嘔,亦能助柴胡、黃芩之清涼,主寒熱之往來,是又非足少陽、陽明之對劑乎。然熱痰佐以黃芩,風痰佐以南星,寒痰佐以乾薑,痰痞佐以陳皮白朮。多用則瀉脾胃,諸血證及口渴者則禁用。是又在驅使者之得宜也。

白話文:

半夏

半夏味辛性平,有毒性,其性沉降,屬陰中之陽,入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及手少陰心經。採集半夏時,需用白芥子粉二兩、濃醋三兩攪拌成糊狀,將半夏浸泡其中清洗去涎液,若涎液未洗淨,會導致氣逆、肝氣鬱結。另有一種製備方法:以半夏為主藥,加入薑汁、白礬和麵粉攪拌成麵糰,用楮葉包裹後放入籃中,待其長出黃衣後曬乾,久藏備用,此法製成的半夏品質最佳。

半夏主治寒痰、形寒飲冷傷肺咳嗽、脾胃濕盛等症,能益脾胃之氣、消腫散結。但口渴者忌用。現今很多人只知半夏能化痰,卻不知其益脾之功。脾臟最怕濕邪,濕邪會使脾臟濡困,進而影響水液代謝。半夏辛溫能潤,可使脾臟不留濕邪,濕去則脾土乾燥,痰自然不會產生。其益脾之功不可小覷。另有醫家以二陳湯治療一切痰症,庸醫盲目效仿,凡遇痰症皆用此方,殊不知二陳湯只適用於風寒濕食引起的痰飲,勞倦傷陰、失血等引起的痰症則不宜使用,反易耗傷陰血。此外,民間認為半夏性燥有毒,常用貝母代替,但貝母是入肺經的藥物,只適用於咳嗽痰多、虛勞吐血、痰中帶血、咽喉腫痛、肺癰、肺痿、癰疽、婦女乳癰等症,此時才宜用貝母。

涎液是脾臟的津液,過食肥甘厚味容易導致脾胃濕熱,使涎液轉化為痰,久之痰火上逆,導致神昏、口噤、半身不遂、言語不利等症。此時唯有半夏能通行濕邪、利竅,通大便而利小便,使脾臟不再產生痰液,肺臟也不再貯存痰濁,各得其所。民間認為半夏只能化痰之標,不能化痰之本,其實腎臟主五液,化為五種濕邪,入於唾、泣、汗、痰、涕。半夏能利濕潤燥,無論無形之咳或有形之痰,都能盪滌清除,故能泄腎濕,正是化痰之本。民間又稱半夏辛溫只能入肺散氣,殊不知半夏既能止嘔(足陽明胃經),又能化痰(足太陰脾經)。如柴胡湯中用半夏,雖能止嘔,又能配合柴胡、黃芩清熱,主治寒熱往來,這豈不是足少陽膽經、足陽明胃經的治法?但熱痰需佐以黃芩,風痰需佐以天南星,寒痰需佐以乾薑,痰痞需佐以陳皮、白朮。半夏用量過多則傷脾胃,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,用藥需謹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