蔣介繁

《本草擇要綱目》~ 寒性藥品 (9)

回本書目錄

寒性藥品 (9)

1. 天門冬

【氣味】

苦平無毒。陽中之陰入手太陰足少陰經氣分之藥。

【主治】

肺氣喘息急促。除熱。通腎氣。鎮心。潤五臟。強骨髓。治血熱侵肺。滋大小腸枯燥。凡病人五虛而熱者。宜加用之。取其冷而能補也。患人脾胃虛寒者禁服之。為其性專泄而不專收。功只長於治肺熱也。又其功長於血分者。為其保定肺氣。使苦以泄滯血。甘以助元氣。不使血熱侵肺。而致血溢妄行也。

白話文:

天門冬味苦性平,無毒。屬於陽中之陰的藥物,走手太陰肺經與足少陰腎經的氣分。

主要用於治療肺氣喘促、呼吸急促,清熱,通利腎氣,鎮靜心神,滋潤五臟,強健骨髓。可用於治療血熱侵犯肺部,以及大小腸乾燥便秘。凡是病人五臟虛弱伴有發熱的症狀,都可以服用天門冬,因為它性寒而能補益。但脾胃虛寒的人禁用,因為它的性質偏於泄瀉,不善於收斂,其主要功效在於治療肺熱。此外,天門冬更擅長於治療血分病症,它能維持肺氣,苦味能泄去淤滯的血液,甘味能補充元氣,防止血熱侵犯肺部而導致出血妄行。

2. 麥門冬

【氣味】

甘平無毒。陽中微陰。降也。入手太陰經氣分。

【主治】

身重目黃。心下支滿。虛勞客熱。口乾燥渴。強陰益精。祛肺中伏火。補心氣不足。脈者人之元氣。孫真人生肺散用麥冬者。滋燥金而清水源也。佐以人參之甘寒瀉熱火。五味子之酸溫瀉丙火。故火盛氣壯之人。麥門冬為補髓通腎氣滑澤肌體之對劑也。氣弱胃寒者不可過餌。

白話文:

麥門冬味甘性平,無毒,屬陰中之陽。具有下降的特性,進入手太陰肺經的氣分。

主要治療:身體沉重、眼睛發黃、心下痞滿、虛勞內熱、口乾舌燥、壯陽益精、清除肺部伏火、補益心氣不足。脈象是人體元氣的表現。孫真人(指孫思邈)的《備急千金要方》中使用麥門冬,是為了滋潤乾燥的金(肺)而清利水源。輔以人參的甘寒瀉熱,五味子的酸溫瀉火,所以對於火盛氣壯的人,麥門冬可以補益髓液,通利腎氣,滋潤肌膚。但氣虛胃寒者不宜過量服用。

3. 牡丹皮

(凡採得、以銅刀劈破、去骨、用酒拌蒸、日中曬乾用。)

【氣味】

辛寒無毒。陰中微陽。入手厥足少陰經。

【主治】

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。婦人冷熱血氣。排膿通經。涼骨蒸。丹者赤色火也。故能瀉陰胞中之火。腎氣丸用之。治神氣之不足。犀角地黃湯用之。治腸胃之積血及吐血衄血。

畏(貝母,大黃,菟絲子),忌(胡荽,蒜)

白話文:

牡丹皮的採收方法是:用銅刀剖開,去除木質部分,再用酒拌勻蒸煮,最後在太陽下曬乾。

其性味辛寒,無毒,屬陰中微陽,走手厥陰經與足少陰經。

功效為:消除癥瘕堅積、瘀血停滯在腸胃;治療婦女因寒熱導致的血氣不調;促進膿液排出、疏通經絡;治療骨蒸勞熱。因其顏色赤紅,如同火,所以能瀉去陰部胞宮的熱邪。常用於腎氣丸,以治療元氣不足;也用於犀角地黃湯,治療腸胃積血、吐血和鼻出血。

牡丹皮忌與貝母、大黃、菟絲子同用,也忌與胡荽、蒜同用。

4. 紅藍花

【氣味】

辛溫無毒。

【主治】

產後血暈口噤。腹內惡血不盡絞痛。胎死腹中。多用破留血。少用養血。潤燥止痛。散腫通經。凡血生於心包。藏於肝。屬於衝任。紅花與之同類。故能行男子血脈。通女子經水。其性苦溫。為陰中之陽。故入心。佐當歸生新血。又辛而甘。為肝經血分之藥。

白話文:

紅藍花味辛溫,無毒。主治產後血暈、口噤;腹內惡血不盡、絞痛;胎死腹中。多用能破除瘀留的血液,少用則能養血、潤燥止痛、散腫通經。凡是血液產生於心包,貯藏於肝臟,屬於衝任二脈的,紅花與之同類,因此能運行男子的血脈,通暢女子的經水。紅花性味苦溫,屬陰中之陽,故能入心經,佐以當歸能生新血。又因其味辛甘,為肝經血分要藥。

5. 蘇木

【氣味】

甘鹹平無毒。可升可降。陰中陽也。

【主治】

破血。產後血脹。消癰腫撲損瘀血心腹攪痛。及經絡不通。乃三陰經血分藥也。少用則和血。多用則破血。

白話文:

蘇木

氣味甘鹹,性平,無毒,可升可降,屬陰中之陽。

功效:活血化瘀。主治產後血瘀腹脹、消除癰腫、跌打損傷瘀血導致的心腹疼痛、經絡不通。它是治療三陰經血瘀的藥物。少量使用可調和血氣,大量使用則可破血。

6. 梔子

【氣味】

苦、寒,無毒。輕清上行,陽中陰也。入手太陰肺經。

【主治】

五內邪氣,胃中熱氣,心中煩悶。除時疾熱利,五淋,通小便。治心煩懊憹不得眠,瀉三焦火,清胃脘血。治熱厥心痛,解熱鬱,行結氣,祛肝膽屈曲之火,使之下行。凡心痛稍久,若溫散之,反助火邪。梔子瀉三焦之火,清胃脘之血,使邪易伏而病易退也。然本草不言梔子能吐。

而仲景用為吐藥何也?蓋梔子本非吐藥,因邪氣在上拒格而不納食,令上吐,則邪因以出,所謂高者越之也。又梔子非利小便之藥,而本草言能通利小便者何也?蓋膀胱津液之府,氣化則能出焉。梔子能導肺邪,肺清則化行,乃辛與庚合,又與丙合,又能泄戊先入中州故也。故仲景治傷寒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,若劇者,

又反覆顛倒心中懊憹,以梔子豉湯治之,因其虛,故不用大黃之寒而有毒,反用梔子之雖寒而無毒者,乃祛胃中之熱氣也。

白話文:

梔子味苦性寒,無毒,性質輕清,向上運行,屬陰中之陽。進入肺經。

主治五臟積聚的邪氣、胃火、心煩悶、各種發熱疾病、小便不利等症狀。能利尿、治療心煩意亂、失眠、瀉除三焦的熱邪、清熱胃部瘀血、治療熱邪導致的心痛、消除鬱熱、疏通氣滯、消除肝膽鬱結的熱邪,使其向下運行。凡是心痛時間較長,如果用溫熱的藥物散寒,反而會助長邪火。梔子能瀉除三焦的熱邪,清熱胃部的瘀血,使邪氣容易消除,疾病容易痊癒。 雖然本草書中沒有記載梔子具有催吐作用,但張仲景卻用它來催吐,這是因為梔子本身並非催吐藥,而是當邪氣在上焦鬱結,阻礙飲食的吸收,此時使用梔子催吐,則邪氣隨之排出,這就是所謂「高者越之」的道理。同樣,本草書中記載梔子能利尿,但梔子本身並非利尿藥,這是因為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,氣機通暢就能排尿。梔子能疏導肺部的邪氣,肺氣清肅則氣化通暢,這與五行中的辛金、庚金、丙火及泄戊土的特性有關,所以能利尿。因此,張仲景治療傷寒,在發汗、下瀉之後,出現虛煩失眠,症狀嚴重,或者反复出現心煩意亂時,會使用梔子豉湯治療。因為患者身體虛弱,所以不用寒性且有毒的大黃,而用寒性但無毒的梔子來清熱解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