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心法要訣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表熱裡熱陰熱陽熱
發熱無時熱翕翕,炊籠騰越熱蒸蒸,表熱尿白裡熱赤,外需麻桂內涼承,燥干煩渴為陽熱,厥利外熱屬陰經,陽熱宜清白虎輩,陰熱四逆與白通。
【注】發熱無時熱翕翕,謂發熱無休止之時,若合羽外覆之表熱也。
炊籠騰越熱蒸蒸,謂發熱如炊籠蒸蒸內越之裡熱也。
表熱,熱不在裡,故尿白也;裡熱,故尿赤也。
外需麻桂,謂表熱無汗宜麻黃湯,有汗宜桂枝湯。
內涼承,謂裡熱輕者宜涼膈散,重者宜三承氣湯。
發熱兼口燥、舌乾、煩渴者,為陽經之熱也,發熱兼厥冷、下利清穀者,屬陰經之熱也。
陽熱宜清,白虎解毒輩也。
白話文:
病人一直發燒,熱度忽高忽低,就好像羽毛疊在一起那樣,表面很熱。身體內部也很熱,像是蒸籠裡的蒸氣直往上冒。如果體表發熱,小便就會是白色的;如果內部發熱,小便就會是紅色的。體表發熱,如果沒有汗,就應該用麻黃湯;如果有汗,就應該用桂枝湯。體內發熱,如果病情較輕,就應該用涼膈散;如果病情較重,就應該用三承氣湯。如果發燒同時伴隨口乾、舌乾、口渴,就是陽熱;如果發燒同時伴隨手腳厥冷、腹瀉、拉稀,就是陰熱。陽熱需要清熱,可以用白虎湯或其他解毒藥物;陰熱需要溫補,可以用四逆湯或白通湯。
陰熱宜溫,四逆白通湯也。
【注】翕翕、蒸蒸發熱,俱有汗,二證相類。
若以翕翕之表熱,誤為蒸蒸之裡熱,下之則逆;若以蒸蒸裡熱,誤為翕翕表熱,汗之轉傷。
翕翕之汗熱雖同蒸蒸,捫之自溫,不似蒸蒸之汗熱、捫之自有熱氣透手也。
其間或有疑似難辨,又當審小便之白赤,舌苔之潤燥,自可決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病人出現陰虛內熱的症狀,就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像是四逆白通湯就很適合。
需要注意的是,翕翕發熱和蒸蒸發熱都伴隨出汗,症狀很像。
如果把翕翕的表熱誤認為蒸蒸的裡熱,就可能會用瀉下藥,導致病情逆轉;反之,如果把蒸蒸的裡熱誤認為翕翕的表熱,就可能用發汗藥,造成傷害。
雖然翕翕和蒸蒸都伴隨出汗和發熱,但仔細觸摸可以區分,翕翕的汗熱摸起來只是溫溫的,不像蒸蒸的汗熱,摸起來能感覺到熱氣透手。
如果還是難以分辨,可以觀察小便的顏色,以及舌苔的潤燥程度,就能做出判斷。
2. 循衣摸床
循衣摸床有二因,太陽火劫熱傷陰,小便利生不利死,陽明熱極熱彌深,皆緣三法失成壞,脈實堪下弱難禁,虛實陰陽難辨處,獨參六味可回春。
【注】循衣摸床,危惡之證也。
一因太陽火劫取汗,致陽盛傷陰。
陰若末竭,則小便利,多生;陰若已竭,則小便難,多死。
一因陽明熱極,汗、吐、下三法失宜,致成壞證。
其熱彌深,脈實者,堪下則可治;脈弱者,不堪下則難治。
此已成危惡壞證,往往陰陽虛實,醫莫能辨,無下手處,當以大劑獨參、六味、乾生地黃湯,時時與之,每獲生也。
白話文:
病人若經常摸著衣服、床鋪,表示情況危急,原因有二:一是太陽病火熱耗傷陰液,若陰液未盡,則小便量多,多能活命;若陰液已盡,則小便量少,多半難以挽回。另一原因是陽明病熱度過高,汗、吐、下三法失當,導致病情惡化。熱邪深入,脈象有力者,可以用瀉法治療;脈象虛弱者,則不宜瀉法,難以治療。此等危重情況,陰陽虛實難以辨別,無從下手治療,可使用大劑量的獨參湯、六味地黃湯、乾地黃湯,持續給予病人服用,往往能起死回生。
3. 手足厥逆
太陰手足溫無厥,少陰厥冷不能溫,厥陰寒厥分微甚,熱厥相因辨淺深。
【注】太陰經無厥逆,而有手足自溫。
少陰經有寒厥,而無熱厥。
厥陰經有寒、熱二厥。
寒厥者,只寒而不熱也。
熱厥者,由熱而厥,由厥而熱,熱厥相因無休歇也。
當辨陰陽淺深,以當歸四逆、承氣等湯施治可也。
詳厥陰篇。
白話文:
太陰經症狀是手腳溫暖,沒有厥逆。少陰經症狀則是寒厥,没有熱厥。厥陰經則有寒、熱兩種厥逆。寒厥表現為單純寒冷,没有發熱。熱厥則是由熱氣導致厥逆,而厥逆又反過來加劇熱氣,形成惡性循環,需要辨別陰陽寒熱的程度,再用當歸四逆湯、承氣湯等方藥治療。詳情請参考《厥陰篇》。
4. 目眩耳聾
少陽目眩神自正,諸逆昏亂不能生,重蠍耳聾濕溫汗,不語面色變身青。
【注】目眩者,目黑不明也。
耳聾者,耳無所聞也。
皆少陽經主證,非死候也。
其目之明,其耳之聰,神自完整。
若因三法失宜,致諸變逆壞證,目眩而神昏言亂,乃神散氣脫之候,故曰不能生也。
若因誤發濕溫家汗而不能言語,耳聾無聞,身青面色變者,名曰重暍,亦死證也。
白話文:
少陽經出現頭昏眼花、神志不清、反覆昏迷、言語不清,這是病症嚴重,命懸一線的徵兆。如果耳朵失聰、濕熱內盛導致發汗不止,無法言語、臉色青紫,這叫做重暍,也是危及生命的病症。
5. 往來寒熱如瘧寒熱
往來寒熱少陽證,寒熱相因小柴胡,如瘧寒熱三五發,太陽麻桂等湯除。
【注】寒而熱,熱而寒,寒熱相因不已,故名曰往來寒熱,為少陽主證,宜小柴胡湯。
寒熱而有作止之常,一日一次,或隔日一次,謂之瘧,屬雜病也。
寒熱而無作止之常,日三、五發,謂之如瘧,屬太陽經未盡之表邪也,宜麻桂各半湯。
若熱多寒少,宜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若有汗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若無汗,亦宜麻桂各半湯。
此皆治太陽未盡之微邪法也。
白話文:
往來寒熱是少陽證,寒熱交替,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如果像是瘧疾一樣,寒熱發作時間固定,三到五天發作一次,屬於太陽經的表邪未盡,要用麻桂各半湯治療。
如果發熱多,發冷少,可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湯。
如果有汗,可以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
如果沒有汗,也要用麻桂各半湯。
這些都是治療太陽經表邪未盡的方法。
6. 卷二
None
7. 惡寒背惡寒辨
惡寒表裡陰陽辨,發熱有汗表為虛,發熱無汗表實證,實以麻黃虛桂枝。
無熱惡寒發陰里,桂枝加附頗相宜,背寒口和陰附子,口燥渴陽白虎需。
【注】惡寒一證,有表裡、陰陽之辨。
發熱惡寒發於陽表也,有汗宜桂枝,無汗宜麻黃。
無熱惡寒發於陰里也,有汗宜桂枝加附子湯,無汗宜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背惡寒口和,謂口中不燥而和也;陰,謂屬少陰也,宜附子湯。
背惡寒口燥渴,謂口中燥而渴也;陽,謂屬陽明也,宜白虎加人參湯。
【注】陰陽二經,惡寒雖同,其身有熱無熱則異也,一則汗之,二則溫之。
白話文:
判斷惡寒症狀時,要先分清楚是表證還是裡證,是陽虛還是陰虛。發熱伴有汗出,屬於表虛,適合用桂枝;發熱不伴汗出,屬於表實,適合用麻黃。
若無發熱,只有惡寒,則屬於陰裡證。伴有汗出,適合用桂枝加附子湯;不伴汗出,適合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
背部發寒、口不乾燥,屬於少陰證,適合用附子湯。背部發寒、口乾燥渴,屬於陽明證,適合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需要注意的是,陰陽兩經的惡寒症狀雖然相同,但體內有無發熱則有所不同。一則以發汗驅寒,一則以溫補驅寒。
少陰、陽明之背惡寒雖同,其口中和、口中不和則異也,一則溫之,一則清之。
惡寒雖屬輕微之證,仲景立法可辨,他可類推矣。
白話文:
陰少陽明的背部出現畏寒的情況雖然相同,但口中的狀況有好與不好之分,這兩者是不同的。一種情況下需要用溫和的方法來治療,另一種情況則需要用清涼的方法來治療。
畏寒雖是一種較輕微的症狀,但張仲景的治療法則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,其他相似的情況也可以以此為例進行推論。
8. 嘔吐
嘔病因何屬少陽?表入里拒故為殃,太陽之嘔表不解,食谷欲嘔在胃陽,太陰有吐而無嘔,厥陰涎沫吐蛔長,少陰嘔利有水氣,飲嘔相因是水鄉。
【注】嘔病諸經皆有,因何屬少陽也?因表邪入里,裡氣拒格,上逆作嘔,故為殃屬少陽也,宜小柴胡湯。
心下硬而煩,或不大便,宜大柴胡湯,表不解之嘔屬太陽也,宜柴桂湯。
食谷欲嘔,屬胃陽,胃陽,陽明也。
屬中寒,宜吳茱萸湯。
得湯更嘔屬表熱,宜葛根加半夏湯,嘔吐涎沫,或嘔吐蛔,屬厥陰也,宜吳茱萸湯。
吐蛔者,宜烏梅丸。
嘔而下利,是有水氣,屬少陰也,宜真武湯。
飲而嘔,嘔而飲,飲嘔相因不已,是停水也,宜五苓散。
白話文:
嘔吐的原因很多,為什麼會歸屬於少陽?因為表邪入侵內裡,內氣阻礙,向上逆流導致嘔吐,所以屬於少陽,適合用小柴胡湯。如果心下硬痛,煩躁,或是大便不通,就用大柴胡湯。表邪未解的嘔吐屬於太陽,適合用柴桂湯。吃東西就想吐,屬於胃陽,也就是陽明經。如果屬於中寒,就用吳茱萸湯。吃了藥反而更想吐,屬於表熱,就用葛根加半夏湯。嘔吐唾液或嘔吐蛔蟲屬於厥陰,適合用吳茱萸湯。嘔吐蛔蟲,就用烏梅丸。嘔吐並且腹瀉,說明有水氣,屬於少陰,適合用真武湯。喝水就吐,吐了就喝,反覆不停,說明水停滯,適合用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