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傷寒心法要訣》~ (2)

回本書目錄

(2)

1. 但欲寐

行陰嗜臥無表裡,呼醒復睡不須驚,風溫脈浮熱汗出,多眠身重息鼾鳴。

【注】行陰欲寐嗜臥,少陰證也。

若欲寐嗜臥無表裡證,身和脈小,知已解也。

然解後之睡,呼之則醒,醒而又睡,是陰氣來復,非陰盛困陽,不須驚也。

風溫亦欲寐多眠,則有脈浮發熱,汗出身重,鼻息鼾鳴之別也。

白話文:

[行陰嗜臥無表裡,呼醒復睡不須驚,風溫脈浮熱汗出,多眠身重息鼾鳴。

【注】行陰欲寐嗜臥,少陰證也。

若欲寐嗜臥無表裡證,身和脈小,知已解也。

然解後之睡,呼之則醒,醒而又睡,是陰氣來復,非陰盛困陽,不須驚也。

風溫亦欲寐多眠,則有脈浮發熱,汗出身重,鼻息鼾鳴之別也。]

行陰嗜臥,表示病人的神態像是想要入睡或在睡眠中,且這種狀態沒有明確的表裡之分,即表症或裡症都不存在。如果在這種情況下,病人被叫醒後又再次入睡,這並非什麼需要擔心的情況,不用驚慌。

風溫症狀,當病人有想要入睡但實際上卻多眠的情形時,通常會伴有脈象浮現、發熱、出汗、身體沈重、以及鼻息鼾聲等不同於常態的表現。

以上所述,"行陰嗜臥"、"欲寐嗜臥"均屬於中醫學中少陰的病症特徵,表示病人的神志狀態與常態有所不同。而"風溫"則是中醫辨證的一種病症,主要由風邪和溫熱之氣共同引起的症狀。

2. 太陽陰邪停飲

太陽陰邪有水氣,傷寒無汗熱烘烘,主證乾嘔咳微喘,外發內散小青龍,小便不利少腹滿,下利除麻共入苓,噎麻易附喘加杏,渴加花粉減半平。

【注】太陽陰邪有水氣,謂太陽傷寒表不解,發熱無汗,兼有乾嘔而咳微喘,飲病之主證,宜以小青龍湯,外發寒邪,內散寒飲,則可愈也。

或小便不利少腹滿,或下利,或噎、或喘、或渴,此飲病或有之證,亦以小青龍湯主之。

小便不利,少腹滿,是水停下焦,大便下利,是水走大腸,俱除麻黃,共入茯苓,專滲利也。

噎為內寒之甚,以麻黃易附子,散內寒也。

喘氣上逆,加杏仁以降逆也。

渴加花粉,減去半夏,以避燥生津也。

詳太陽下篇。

白話文:

太陽病初期,寒邪入侵,体内有水气,患者发热无汗,并伴有干呕、轻微咳嗽和喘息,属于饮邪犯肺的典型表现,宜用小青龙汤治疗。寒邪外发,内散寒饮,则可痊愈。

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小便不利、少腹胀满,或腹泻,或噎膈,或喘息,或口渴等症状,这些也是饮邪犯肺的常见表现,也都可用小青龙汤治疗。

小便不利,少腹胀满,是因为水停留在下焦;大便下泻,是因为水流入大肠。因此,小青龙汤要减去麻黄,加入茯苓,专司渗利排泄。

噎膈是内寒较重的表现,要将麻黄换成附子,散寒止痛。

喘息上逆,则加杏仁以降逆止喘。

口渴加花粉,减去半夏,以防止燥热,滋阴生津。

3. 氣上衝

氣撞吐蛔厥陰本,無蛔陽表桂枝湯,少腹急引燒褌散,沖喉難息瓜蒂良。

【注】氣撞吐蛔,謂厥陰本證也。

無蛔,謂氣撞不吐蛔,乃邪猶在陽表也,宜桂枝湯。

少腹急引,謂氣上衝,更少腹引陰急痛,乃陰陽易病也,宜燒褌散。

沖喉難息,謂氣上衝喉,胸滿難以布息,乃寒實在胸也,宜瓜蒂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孩子因氣滯導致嘔吐蛔蟲,這是厥陰經的本證;如果孩子沒有吐出蛔蟲,只是氣衝上來,屬於邪氣仍在陽表,應該服用桂枝湯;如果孩子腹部疼痛,像是被火燒灼一樣,並且伴隨陰部疼痛,這是陰陽互病,應該服用燒褌散;如果孩子喉嚨堵塞,呼吸困難,胸部悶脹,這是寒氣在胸部,應該服用瓜蒂散。

4. 項強

項背几几強太陽,脈浮無汗葛根湯,有汗桂枝添葛入,脈沉栝蔞桂枝方。

結胸項強如柔痙,大陷胸丸下必康。

但見少陽休汗下,柴胡去半入蔞良。

【注】項強,太陽病也。

項背強,太陽、陽明病也。

幾兒,拘強而甚之貌也。

脈浮屬二陽之表脈也。

若無汗是從傷寒傳來,宜葛根湯;有汗是從中風傳來,宜桂枝加葛根湯。

脈沉,謂邪已入胸裡也,宜栝萎桂枝。

結胸,謂結胸病也,項強如柔痙,謂項強背反張,有汗如柔痙之狀也,宜大陷胸丸。

但見少陽,謂太陽、少陽並病之項強。

白話文:

脖子和後背僵硬疼痛,像被繩子勒住一样,脈搏浮而無汗,應服用葛根湯。如果出汗了,則應服用桂枝加葛根湯。如果脈沉,代表寒邪已入侵胸腔,應服用栝蔞桂枝湯。

胸部脹痛,脖子僵硬像抽筋一樣,服用大陷胸丸就能痊癒。

如果出現少陽證,不出汗,可以服用柴胡加半夏湯。

休汗下,謂邪入少陽,不可更汗下也,宜柴胡湯去半夏加栝萎主之。

良,好也。

栝蔞桂枝方在《金匱要略》。

白話文:

避免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治療方法,這是因為病邪已經進入到少陽經,不適合再進行發汗或瀉下。應該使用柴胡湯,去掉半夏並加入栝蔞作為主要的處方來治療。

"良",意思是好的。

栝蔞桂枝的方劑記載在《金匱要略》這本書中。

5. 自汗頭汗

自汗熱越多急下,更兼熱利不休凶,頭汗熱蒸不得越,黃濕水火血皆成。

【注】自汗在太陽,謂之風邪,桂枝湯證也。

在陽明,謂之熱越,白虎湯證也。

若大熱蒸蒸汗出過多,則宜調胃承氣湯,急下其熱,救其津也。

若更兼發熱下利不休,內外兩脫,故凶也。

頭汗出,劑頸而還,則為熱不得外越,上蒸於首也。

或因黃郁未發,或因濕家誤下,或因水結胸蒸,或因火劫熱迫,或因陽明蓄血,或因熱入血室,皆令成之,則當分門施治可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自汗並且發熱,而且熱度越來越高,就需要立刻使用峻下藥物,快速地將熱邪排出體外。如果同時伴有發熱、腹瀉不止的情況,則內外虛脫,預後凶險。如果頭部出汗,汗水沿著脖子流回,說明熱邪不能向外發散,而是向上蒸騰到頭部。這種情況可能是由黃疸、濕邪、水飲、熱邪、血瘀等原因導致的,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因進行針對性的治療。

6. 呢逆噦噫

呃逆今名䭇古名,不似噦噦胃裡聲,䭇聲格格連聲作,原夫臍下氣來沖,頗類暖噫情自異,均屬氣逆治能同。

虛熱橘皮竹茹治,二便不利利之寧,氣不歸原宜都氣,寒虛丁萸附理中,痞硬下利生薑瀉,痞硬噫氣代赭功。

【注】今之名曰呃逆,即古之名曰䭇也。

䭇者,氣噎結有聲也。

世有以噦為呃逆者,蓋不知噦噦之聲,聲從胃裡出口,不似䭇之格格連聲,氣從臍下來自衝脈,出口作聲也。

呃逆頗類噯氣噫氣。

噯氣者,因飽食太急,比時作噯,轉食氣也。

噫氣者,因過食傷食,越時作噫,食臭氣也,故曰情自異也。

白話文:

呃逆的古代與現代

呃逆,古名為䭇,與噦不同。噦噦的聲音是從胃裡發出,不像䭇的聲音是格格連聲,氣從臍下衝脈出來發出的。

呃逆雖然與噯氣、噫氣相似,但它們的本質不同。噯氣是因為飽食太快,一時之間就會打嗝,是將食物氣體排出;而噫氣是因為過度飲食或吃壞了東西,過了一段時間才會打嗝,是排出食物腐敗的臭氣,因此它們的情狀也有所不同。

治療呃逆的方法:

  • 如果是虛熱引起的,可以用橘皮、竹茹來治療。
  • 如果是二便不暢引起的,可以用利水通便的藥物來治療。
  • 如果是氣不歸原引起的,可以用補氣的藥物來治療。
  • 如果是寒虛引起的,可以用丁香、茱萸、附子、理中湯來治療。
  • 如果是痞硬引起的,可以用生薑來瀉下,可以用代赭石來止呃逆。

註解:

  • 今之名曰呃逆,即古之名曰䭇也。 (現代稱為呃逆,古代稱為䭇。)
  • 䭇者,氣噎結有聲也。 (䭇是指氣體阻塞在喉嚨裡發出的聲音。)
  • 世有以噦為呃逆者,蓋不知噦噦之聲,聲從胃裡出口,不似䭇之格格連聲,氣從臍下來自衝脈,出口作聲也。 (有些人把噦誤認為呃逆,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噦噦的聲音是從胃裡發出的,而䭇的聲音是格格連聲,氣從臍下衝脈發出的。)
  • 呃逆頗類噯氣噫氣。 (呃逆與噯氣、噫氣很相似。)
  • 噯氣者,因飽食太急,比時作噯,轉食氣也。 (噯氣是因為吃得太快,馬上就會打嗝,是將食物氣體排出。)
  • 噫氣者,因過食傷食,越時作噫,食臭氣也,故曰情自異也。 (噫氣是因為吃太多或吃壞了東西,過了一段時間才會打嗝,是排出食物腐敗的臭氣,因此它們的情狀也有所不同。)

但均屬氣逆為病,故曰治能同也。

呃逆之病,胃氣虛竭也。

兼熱者,以橘皮竹茹湯加柿蒂主之。

兼大便不利,以三承氣湯主之。

兼小便不利,以二苓散湯主之。

兼腎虛不能攝衝脈之氣歸原,以都氣湯加牛膝主之,兼寒虛,太陰手足溫,以丁萸理中湯主之,少陰手足厥,更加附子。

兼痞硬下利,以生薑瀉心湯主之。

兼痞硬噫氣,以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這些病症都是因為氣逆造成的,所以治療方法都相同。

呃逆是胃氣虛弱導致的。

如果伴隨發熱,可以用橘皮竹茹湯加柿蒂治療。

如果伴隨便秘,可以用三承氣湯治療。

如果伴隨小便不利,可以用二苓散湯治療。

如果伴隨腎虛無法收攝衝脈之氣,可以用都氣湯加牛膝治療。如果同時伴隨寒虛,手足冰冷,可以用丁萸理中湯治療,如果伴隨手足厥冷,還要加附子。

如果伴隨痞硬下痢,可以用生薑瀉心湯治療。

如果伴隨痞硬噫氣,可以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。

7. 大小便膿血

熱在膀胱小便血,八正導赤利之佳,熱瘀裡急下膿血,黃連白頭與桃花。

【注】陽經之熱,下注膀胱,傷其營分,熱少血多,瘀成血蓄。

熱多血少,熱迫血行,血不得蓄,而走下竅,故尿血也,以八正散、導赤散利而清之。

陰經之熱,轉迫陽明,傷其營分,瘀則血蓄,喜忘如狂。

不蓄則便血,熱腐則便膿。

便膿熱鬱,裡急下重,所必然也。

輕者宜黃連阿膠腸,重者白頭翁湯清之,滑脫者,桃花湯澀之可也。

白話文:

膀胱有熱導致小便出血,可以用八正散、導赤散來清熱利尿。如果熱血瘀結,導致裡急後重,排泄膿血,可以用黃連、白頭翁、桃花來治療。

8. 結胸

按之滿硬不痛痞,硬而滿痛為結胸,大結從心至少腹,小結心下按方疼。

熱微頭汗為水結,漱水不咽血結名,瘀衄未盡經適斷,內實沉大審的攻,抵當桃仁大小陷,誤攻浮大命多傾,不實浮滑小陷證,臟結悉具躁煩凶。

【注】傷寒下之太早則成痞硬,中風下之太早則成結胸,均為表邪乘虛入里。

硬滿按之而痛為結胸,實邪也。

硬滿按之不痛為痞硬,虛邪也。

大結,謂大結胸,從心下至少腹,硬滿而痛,手不可近者,宜大陷胸湯攻之。

小結,謂小結胸,微結心下,按之方痛,不按不疼也,宜小陷胸湯開之。

白話文:

按壓腹部,如果又硬又滿,但沒有疼痛,就是痞,硬又滿又痛,就是結胸。結胸分大小,大結胸從心窩一直延伸到小腹,硬滿疼痛,手都碰不到,需要服用大陷胸湯來治療。小結胸則只是心窩部位稍微硬結,按壓時才會痛,不按就不痛,可以用小陷胸湯來治療。

如果發燒但只有頭部出汗,這是水結,漱口後吐出血液則是血結,瘀血和出血尚未完全停止就擅自停藥,這是經適斷。內部實證,而且病症沉重,需要用猛烈的藥物來治療。按壓腹部,能感到桃仁大小的硬塊,是陷胸證,如果誤用猛烈藥物治療浮證,病人多半會死亡。如果腹部不實,觸摸起來浮滑,按壓時能感到小硬塊,這是小陷證,臟器結聚,伴隨躁煩,預後凶險。

身有微熱,頭自汗出,兼有是證者,為水結胸也,宜大陷胸丸攻之。

漱水不欲咽,兼有是證者,為血結胸也,血瘀不成衄解,或衄末盡,或婦人經來適斷,皆能成之,宜抵當丸,或桃仁承氣湯攻之。

內實證實可攻也,沉大脈實可攻也,審其的當,則用抵當,桃仁承氣、大陷胸湯丸以攻之。

審若不內實,脈浮滑或脈浮大是未的也,乃小陷胸證,不可攻也,誤攻之,定然凶也。

臟結,謂狀如結胸,舌苔白滑,脈浮而細也。

悉具,謂結胸通腹,兩脅皆硬滿痛也,此證加之煩躁,凶死可知。

白話文:

如果身體微微發熱,頭部自發出汗,同時出現這些症狀,就是水結胸,應該用大陷胸丸來治療。

如果漱口時不想吞口水,同時出現這些症狀,就是血結胸,血瘀沒有完全咳出來,或者咳血沒有完全止住,或者婦女經期剛結束,都有可能導致血結胸,應該用抵當丸或桃仁承氣湯來治療。

內實證,脈沉大實的,是可以攻治的,要仔細判斷病情,適合用抵當丸、桃仁承氣湯、大陷胸丸來治療。

如果病人不是內實證,脈象浮滑或浮大,就不是結胸症,不能用藥攻治,錯誤治療會很危險。

臟結,是指症狀像結胸一樣,舌苔白滑,脈象浮而細。

悉具,是指結胸症狀蔓延到腹部,兩側脅肋都硬滿疼痛,這種情況加上煩躁不安,凶多吉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