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傷寒心法要訣》~ (1)

(1)

1. 飢不欲食

飢不欲食吐蛔厥,下後不食屬陽明,懊憹頭汗梔子豉,厥緊心煩邪在胸。

【注】飢不欲食吐蛔厥,謂厥陰本證也。
下後飢不能食屬陽明也。
陽明病則懊憹,心中煩甚,頭上汗出,是熱在胃中,宜梔子豉湯湧之。
厥陰病則吐蛔、厥逆、脈微,今不微而緊更心煩者,非寒虛邪,是寒實邪,而在胸中,宜瓜蒂散吐之。

2. 陰陽咽痛

咽痛干腫為陽熱,不幹不腫屬陰寒,陽用甘桔等湯治,陰用甘桔附姜攢。

【注】咽痛一證,寒熱皆有。
咽乾腫痛,為三陽熱證,宜甘桔、半夏、苦酒、豬膚等湯調治。
不幹不腫而痛,為三陰寒證,宜四逆湯加桔梗主治也。

3. 太陽陽邪停飲

太陽陽邪有水逆,消渴發熱汗出煩,小便不利水入吐,脈浮而數五苓攢。

【注】太陽陽邪,有水逆消渴之病,謂太陽中風,有渴欲飲水,水入即吐者,名曰水逆;飲水多而小便少者,名曰消渴。
發熱汗出,風邪出。
煩,熱也。
小便不利,水入則吐,飲停也。
浮數,風熱脈也。
均宜五苓散,多服暖水,令微汗出,外解太陽,內利停水則愈。
若不能飲暖水,欲飲冷水者,是熱盛也,以五苓散加寒水石、石膏、滑石可也。
詳太陽上篇。

4. 舌苔

舌心外候本澤紅,紅深赤色熱為輕,外紅內紫為熱重,滑白寒表少陽經,沉遲細緊臟寒結,干薄氣液兩虛空,黃黑苔潤裡熱淺,焦乾刺裂熱深明,黑滑若與三陰見,水來剋火百無生。

【注】舌者心之外候,色應紅澤為無病也。
若初感內外紅深,則為有熱。
外紅內紫,則為熱甚。
舌苔滑白,則為表寒。
其苔漸厚,則為傳少陽經也。
熱者宜辛涼汗之,寒者宜辛溫汗之。
在少陽者為胸中有寒,丹田有熱也,小柴胡湯兩解之。
胸中指表也,淺也;丹田指里也,深也。
非直指胸中丹田,謂半里之熱未成,半表之寒猶在。
故舌白一證,有寒有熱也,若其苔滑厚與陰證脈同見,乃臟虛寒結,以理中加枳實溫而開之。
若其苔干薄與陽證同見,乃氣虛液竭,以白虎加人參清而補之。
若白苔漸變黃色,此為去表入里,其熱尚淺,表不罷者,宜三黃石膏湯;已入里者,涼膈散,如焦乾黑色,或芒刺裂紋,此為裡熱已深,宜梔子金花湯。
兼滿痛者,大承氣湯。
紅,火色也;黑,水色也。
與三陽證見,為熱極反兼勝已之化,清之下之,尚可治也。
若與三陰證見,則為水來剋火,百無一生。
治者以生薑擦之,其黑色稍退,急用附子理中、四逆輩救之可生。

5. 少陰陽邪停飲

少陰陽邪有停飲,六七日反不得眠,下利而渴咳而嘔,小便不利豬苓煎。

【注】少陰陽邪有停飲,謂少陰陽邪熱證,兼有停飲病也。
少陰病當欲寐,至六、七日反心煩不得眠,是少陰熱也,下利而渴,咳嘔,小便不利,是水飲停也。
以豬苓湯去其熱而利其水可也。
詳少陰篇。

6. 熱利寒利

熱利尿紅渴黏穢,寒利澄清小便白,理中不應宜固澀,仍然不應利之瘥。

【注】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寒也。
下利慾飲水者,以有熱故也。
此以渴辨寒熱也。
小便黃赤,穢氣稠黏者,皆熱利也。
小便清白,澄徹清穀,皆寒利也。
熱利有表證,輕者升麻葛根湯,重者葛根湯汗之。
有里證者,量以三承氣湯下之。
無表裡證,輕者宜黃芩湯,重者宜葛根黃連黃芩湯清之。
寒利宜理中湯溫而補之。
若服理中湯不應者,此屬下焦滑脫,宜赤石脂禹餘糧湯固澀。
仍然不應,此為清濁不分,水走大腸,宜五苓散或豬苓湯利之,可瘥也。

7. 少陰陰邪停飲

少陰陰邪有水氣,腹痛四肢重沉疼,小便不利自下利,或咳或嘔真武平。
咳加乾薑辛味共,小便若利去茯苓,嘔去附子生薑倍,利去芍藥入干寧。

【注】少陰陰邪有水氣,謂少陰陰寒兼有水氣病也,飲病主證,謂腹痛,四肢沉重疼痛,大便自利、小便不利,宜真武湯溫中利水也。
飲病或有之證,或咳,或小便利,或嘔,或下利。
咳加生薑、細辛、五味子。
小便若利去茯苓。
嘔,去附子倍加生薑。
利,去芍藥入乾薑也。

8. 吐證

中寒吐食不能食,不渴而厥吐寒虛,得食吐渴火為逆,飲吐相因水病居。

【注】中寒吐食,謂中寒吐食不能食也。
凡不渴而厥吐,是寒虛吐也,宜理中、吳茱萸輩。
凡渴而得食即吐,是火吐也,熱實宜黃連解毒湯。
熱虛宜乾薑黃連黃芩湯,或竹葉石膏湯。
渴而飲,飲而吐,吐而復渴,水逆病也,宜五苓散。

9. 胸脅滿痛

邪氣傳裡必先胸,由胸及脅少陽經。
太陽脈浮惟胸滿,過經不解有陽明。
乾嘔潮熱胸脅滿,大柴加硝兩解行。
心腹引脅硬滿痛,乾嘔尿秘十棗攻。

【注】邪氣傳裡必先自胸,若脈浮惟胸滿而不及脅者,仍屬太陽表分也,宜麻黃湯。
因胸及脅而皆滿者,屬少陽經也,宜小柴胡湯。
若十餘日不解,而胸脅滿,兼乾嘔潮熱者,是少陽兼有陽明也,宜大柴胡湯加芒硝兩解之。
若表已解,心下及腹引脅、滿硬而痛,乾嘔小便不利者,是停飲內實也,宜十棗湯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