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傷寒心法要訣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狐惑

古名狐惑近名疳,狐蝕肛陰惑唇咽,病後餘毒斑疹後,癖疾利後也同然,面眥赤白黑不一,目不能閉喜貪眠,潮熱聲啞腐穢氣,能食堪藥治多全。

【注】狐惑,牙疳、下疳等瘡之古名也,近時惟以疳呼之。下疳即狐也,蝕爛肛陰;牙疳即惑也,蝕咽腐齦,脫牙穿腮破唇。毒因傷寒病後,餘毒與濕䘌之為害也,或生斑疹之後,或生癖疾下利之後,其為患亦同也。其證則面色目眥或赤或白或黑,時時不一,喜睡目不能閉,潮熱聲啞,腐爛之處,穢氣燻人。若胃壯能食,堪受攻病重藥,或病之勢緩,治多全也。

白話文:

狐惑,古時稱為狐惑,現代則稱為疳積。狐惑會腐蝕肛門和陰部,或侵犯唇和咽喉。它常在傷寒病癒後、出斑疹後或腹瀉久病之後發生,症狀都類似。患者的面部和眼角顏色會呈現赤、白、黑等不一的情況,嗜睡且眼睛睜不開,伴隨潮熱、聲音嘶啞、腐臭的氣味。如果患者食慾好、身體強壯,就能承受較強的藥物治療,預後大多良好。

2. 渴證

三法傷津胃燥干,陽往乘陰渴亦然,渴欲飲水少少與,莫使停留飲病干。太陽五苓尿不利,陽明白虎飲連連,少陽證具心煩渴,小柴去半粉加添。

【注】渴病,多因或汗、或吐、或下三法傷其津液,致令胃中乾燥,故引飲也。陽邪往乘三陰,太陰則嗌乾,少陰則口燥,厥陰則消渴。渴在三陰,陽邪亦屬熱傷津液,故曰渴亦然也。三陰之渴,治法詳於三陰經內。凡渴欲飲水者,當少少與之,以滋胃干,胃和則愈,若恣意與飲之,不但渴不能愈,致水停留為病也。太陽之渴用五苓散者,以水停下焦,小便不利故也。陽明之渴用白虎者,以胃熱飲水連連不已也。少陽寒熱往來等證已具,心煩渴者,用小柴胡湯以和解,去半夏以避燥,加花粉以生津液也。

白話文:

渴證

身體因出汗、嘔吐、腹瀉等三種情況損傷津液,導致胃部乾燥,所以感到口渴。陽氣過盛侵犯陰氣,也會造成口渴:太陰則咽喉乾燥,少陰則口乾,厥陰則消渴。三陰經的口渴,治療方法詳見三陰經相關章節。 口渴想喝水時,應該少量多次飲用,慢慢滋潤乾燥的胃部,胃部調和就能痊癒。如果一次喝太多水,不僅口渴難癒,反而會因為水停積在體內而生病。太陽經的口渴用五苓散,是因為水分停留在下焦,小便不利。陽明經的口渴用白虎湯,是因為胃部火熱,一直想喝水。少陽經出現寒熱往來等症狀,伴隨心煩口渴,則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解表,去除半夏以避免燥熱,再添加花粉來滋養津液。

3. 惡風

風寒相因相離少,三陽俱有惡寒風,惡風屬陽法從表,三陰惡寒無惡風。

【注】風寒二者,大率多相因而少相離,有寒時不皆無風,有風時不皆無寒,故三陽俱有惡寒惡風同見也。惡風與惡寒均表病也,法當從表;然風屬陽、寒屬陰,故三陰經證有惡寒而無惡風也。

白話文:

風寒大多同時出現,很少單獨存在。陽經(三陽經)的疾病,會有惡寒和惡風的症狀;而陰經(三陰經)的疾病,則只有惡寒,沒有惡風。惡寒和惡風都是表證,治療應從疏解表邪入手;但因為風屬陽、寒屬陰,所以陰經的病症只有惡寒,沒有惡風。

4. 潮熱、時熱

午後一發為潮熱,無休發熱汗蒸蒸,時熱自汗無里證,先時與藥桂枝稱。

【注】潮熱,陽明腑證也。陽明旺於申酉,故潮熱發於午後,如潮信之不失,因名之曰潮熱,可下之證也。無休發熱汗蒸蒸,謂發熱無休止之時,熱氣透手溱漆有汗,名曰蒸蒸發熱,亦屬陽明內實,可下之證也。時熱自汗者,謂發熱時輕時重而有自汗也,似潮熱而次數,似蒸蒸而休止。潮熱蒸蒸之熱,則必兼有可下之證。時熱時止之熱,則必不兼可下之證,故曰:無里證也。因其無里證,熱而有汗,知風邪留連在表不已,故用桂枝主治。然必先其發熱汗出之時與桂枝湯也,蓋桂枝不為時熱自汗者設,而為時熱自汗有表無里證者設也。此處重在無里證,非謂凡有時熱自汗,皆可服桂枝湯也。

白話文:

潮熱、時熱指的是兩種發熱症狀。午後突然發熱稱為潮熱,持續發熱且汗多、身體發燙則稱為蒸蒸發熱;時而發熱時而停止,並伴隨自汗,則稱為時熱自汗。

潮熱是陽明經腑實證的表現,因為陽明經氣盛於午後(申酉時,約下午三點到五點),所以潮熱多在午後發作,如同潮水般準時出現,故名潮熱,此症狀需要瀉下治療。持續發熱、汗多、身體發燙,指的是發熱沒有間斷,熱氣逼人,汗液淋漓,這種蒸蒸發熱也是陽明經內熱過盛,需要瀉下治療。時熱自汗,是指發熱程度時輕時重,並伴隨自汗,它與潮熱和蒸蒸發熱類似,但發作次數和持續時間有所不同。

潮熱和蒸蒸發熱都屬於需要瀉下的實證;而時熱自汗則不同,它不需要瀉下,因為它屬於表證。由於時熱自汗沒有裡證(內熱),但又有發熱和自汗的症狀,說明是風邪停留在體表,因此可以用桂枝湯治療。但必須在發熱出汗的時候服用桂枝湯,桂枝湯不是用於治療所有時熱自汗的,而是針對有表證而無裡證的時熱自汗。這裡強調的是“無里證”的重要性,並不是所有伴隨自汗的時熱都適合服用桂枝湯。

5. 衄血

陽明衄血熱在裡,太陽衄血熱瘀經,太陽頭痛目瞑兆,陽明漱水不咽徵。衄後身涼知作解,不解升麻犀角清。未衄表實麻黃汗,裡熱犀角芩連同。

【注】陽明衄血熱在裡也。太陽衄血熱瘀經也。太陽失汗則有頭痛目瞑之兆,陽明失下則有漱水不欲咽之徵。衄血之後,身涼脈靜,知作解也,若仍不解,知衄未盡,熱留於營也。無汗表熱,宜升麻葛根合犀角地黃湯清解之;欲作衄未衄者,表實宜麻黃湯汗之,裡熱宜犀角地黃湯加芩、連清之。若表實裡熱者,則又當合二方兩解之。

白話文:

鼻出血,若屬陽明經,則熱邪在內;若屬太陽經,則熱邪瘀阻經絡。太陽經病症還有頭痛、眼瞼腫脹等徵兆;陽明經病症則表現為漱口卻不吞咽。鼻出血後,若感到身體涼爽,脈象平和,則表示病情好轉;若仍未好轉,說明鼻血未排乾淨,體內餘熱仍在。若無汗且表邪未解,宜用升麻、犀角等藥物清熱解毒;若想出血卻未出血,且表邪實證,宜用麻黃湯發汗;若內熱,則用犀角地黃湯加黃連、黃芩清熱。若表裡皆實,則需合用兩方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