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心法要訣》~ 卷二 (6)
卷二 (6)
1. 食復勞復
新愈臟腑皆不足,營衛腸胃未通和,多食過勞復生熱,枳實梔子大黃瘥。浮汗沉下小柴解,燥嘔竹葉石膏合,氣虛補中益氣主,陰虧六味倍參多。
【注】新愈之後,臟腑氣血皆不足,營衛未通,腸胃未和,惟宜白粥靜養。若過食,胃弱難消,因復煩熱,名曰食復。若過勞役復生熱煩,名曰勞復。勞復者,宜枳實梔子豉湯汗之。食復者,宜枳實梔子豉加大黃湯下之。脈浮有表者,宜枳實梔子豉湯以汗解之。脈沉有里者,宜枳實梔子豉加大黃湯以下解之。若無表裡證者,宜小柴胡湯以和解之。口燥煩渴喜嘔者,宜竹葉石膏湯主之。若內傷氣虛勞復者,宜補中益氣湯主之。若犯內事陰虧者,宜六味生乾地黃湯,氣少者,倍加人參湯主之。
白話文:
食復勞復
剛痊癒時,臟腑和氣血都很虛弱,氣血運行不暢,腸胃功能也未恢復正常。如果吃得太多或操勞過度,又會產生內熱,這就是「食復」和「勞復」。
吃太多導致的「食復」,可以用枳實、梔子、大黃等藥物治療;勞累過度導致的「勞復」,可以用枳實、梔子、川芎等藥物治療,讓身體出汗。如果脈象浮現,表示表證,可用發汗的方法治療;如果脈象沉陷,表示裡證,可用瀉下之法治療。如果沒有明顯的表裡證,可以用小柴胡湯調理。如果出現口乾舌燥、煩渴想吐的症狀,則可用竹葉石膏湯治療。如果因勞累導致氣虛,則用補中益氣湯;如果因房事過度導致陰虛,則用六味地黃湯,氣虛嚴重者,需加大參的用量。
2. 心下悸
築築惕惕心動悸,怔怔仲仲不自安,飲多尿少為停水,厥冷汗後是虛寒。
【注】心下築築惕惕、怔怔忡忡,謂悸病之狀也。飲水多而小便少,水停心下之悸也,宜茯苓甘草湯,或五苓散。厥冷為寒,宜真武湯,汗後為虛,宜小建中湯。或不因汗後,是虛之甚也,宜炙甘草湯。
白話文:
心悸得很厲害,心裡慌慌不安,坐立難安。喝水很多卻尿很少,這是水停在心下導致的心悸,可以用茯苓甘草湯或五苓散治療。手腳冰冷是體寒,要用真武湯;出汗後心悸是體虛,要用小建中湯;如果沒有出汗卻仍然心悸,這是體虛得很厲害,要用炙甘草湯。
3. 發黃
濕熱發黃頭汗出,小便不利渴陽明。素有寒濕發汗後,黃從陰化太陰經。陽色鮮明陰色暗,太陽血蓄並狂生。表實麻翹赤小豆,茵陳裡實梔子清。陰黃茵陳四逆主,便溏尿秘茵五苓。環口黛黑柔汗死,體若煙燻陽絕徵。
【注】陽明病應遍身有汗,謂之熱越。今頭汗出,身無汗,是熱不得越也。渴而引飲,小便不利,是停水也。熱與濕瘀,從土而化,外薄肌肉。謂之濕熱發黃也。或其人素有寒濕,為表邪遏郁,或已成黃,又經發汗,傳入太陰,從陰而化,謂之濕寒發黃也。陽明屬陽,故其色明亮。太陰屬陰,故其色晦暗也。太陽蓄血亦有發黃,多與狂病並生,法當從蓄血治也。表實無汗發黃者,宜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汗之。裡實不便者,宜茵陳蒿湯下之。無表裡證熱盛者,宜梔子柏皮湯清之。陰證發黃者,宜茵陳四逆湯溫之。若大便溏,小便秘,發黃者,宜茵陳五苓散利之。環口黧黑柔汗者,陰黃死證也。柔汗、謂冷汗也。身體枯燥如煙燻者,陽黃死證也。
白話文:
發黃
濕熱導致發黃,頭上出汗,小便不通暢,口渴,這是陽明經的病症。有些人本來就有寒濕體質,發汗後,黃疸從陰經轉移到太陰經。陽證的黃疸顏色鮮明,陰證的黃疸顏色暗淡。太陽經的瘀血也會導致發黃,常伴隨狂躁症,治療需從瘀血入手。
如果外感實證,不出汗而發黃,要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發汗。如果裡證實熱,小便不通,要用茵陳蒿湯瀉下。沒有表裡證,但熱盛發黃,要用梔子柏皮湯清熱。陰證發黃,要用茵陳四逆湯溫陽。如果大便稀溏,小便不通暢,還發黃,要用茵陳五苓散利水。嘴唇發黑,出冷汗,這是陰黃的危重症狀。身體乾燥像被煙燻過一樣,這是陽黃的危重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