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傷寒心法要訣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譫語、鄭聲

譫語為實聲長壯,亂言無次數更端,鄭聲為虛音短細,頻言重複更呢喃。同陽經見均屬熱,同陰經見總為寒。陽無可攻當清解,陰不能溫清補痊。

【注】言語心主之也。心氣實熱而神有餘,則發為譫語。譫語為實,故聲長而壯,亂言無次數數更端也。心氣虛熱而神不足,則發為鄭聲。鄭聲為虛,故音短而細,只將一言重複呢喃也。蓋神有餘,則能機變而亂言。神不足,則無機變而只守一聲也。凡譫語、鄭聲與陽經同見者,均屬熱證,可以攻之;與陰經同見者,總為寒證,可以溫之。若雖與陽經同見,而無可攻之證,不可攻之,當清解也;與陰經同見而無可溫之證,不可溫之,當清補也。

白話文:

譫語症狀表現為聲音洪亮有力,言語紊亂,內容反覆變換。鄭聲則聲音低弱細小,言語重複呢喃。若同時出現於陽經相關症狀,則屬熱證;若同時出現於陰經相關症狀,則屬寒證。熱證若無攻邪條件,則應清解;寒證若無溫補條件,則應清補。

2. 喘急短氣

喘息喝喝數張口,短氣似喘不抬肩,促難布息為實證,短不續息作虛觀,內因飲病或痰熱,外因陰陽表裡看,直視神昏汗潤髮,脈微肢厥命難全。

【注】喘息,氣急喝喝而數張口、抬肩、欠肚者,喘也。短氣,則似喘非喘,而不張口抬肩也。二證皆胸中氣病。肺主氣,故屬肺也。無論喘急、短氣,若氣促壅塞不能布息,為有餘之實證。若氣短空乏不能續息,為不足之虛證。內因,謂飲冷傷肺,或因痰熱也。外因,謂形寒傷表,表主皮毛,肺之合也。皮毛受邪,其次及膚、及肌、及胸、及腹入胃,皆令病喘,當審陰陽表裡,從化主治可也。喘急、短氣,兼直視神昏,汗出潤髮,脈微四肢厥冷,皆死候也。與三陰寒證同見,是為陰喘,宜四逆加杏仁、五味子,虛者倍加人參。與三陽熱證同見,是為陽喘,宜白虎、葛根黃芩黃連湯。與太陽表證同見,是為表喘,無汗者麻黃湯,兼煩躁者大青龍湯;有汗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湯。與陽明裡證同見,是為里喘,宜大承氣湯,兼結胸者,宜大陷胸丸。若兼水氣,表實者,小青龍湯;表虛者及小便不利,均宜五苓散加葶藶子。裡實者,宜葶藶大棗湯,兼腹脅硬痛者,宜十棗湯。裡寒者,宜真武湯。若脈微細,口鼻氣短喘乏。而無陰陽表裡證,此氣虛喘也,宜保元湯加五味子、杏仁。若喘而唾痰稠黏,喉間漉漉有聲,此痰喘也,重者宜瓜蒂散、礞石滾痰丸,輕者二陳加苦葶藶子、蘇子之類也。

白話文:

喘急短氣

呼吸急促,張口喘息,氣短好像喘息卻不抬肩。呼吸困難,氣流阻塞為實證;氣短乏力,呼吸不連貫為虛證。內在原因可能是傷風飲冷或痰熱;外在原因需從陰陽表裡辨證。若出現直視(眼神呆滯)、神志昏迷、汗出潤髮、脈微弱、四肢厥冷,則預後不良。

3. 熱入血室

婦人傷寒同一治,胎產經來熱入室,晝日明瞭夜譫妄,小柴生地牡丹皮,無汗加麻有汗桂,汗後不解再加枝。寒熱如瘧加麻桂,中寒姜附不須疑,渴熱白虎花粉葛,瘀血桃仁承氣俱。產後胎前雖多證,不外陰陽表裡醫。

【注】婦人傷寒,與男子治法同也。惟產後經來,邪熱乘虛而入血室,另有治法。熱入血室之證,晝日明瞭,夜則譫語妄見鬼狀,宜小柴胡湯加生地、丹皮。若無汗則為表實,加麻黃汗之。有汗則為表虛,加桂枝解之。若有發熱惡寒之表,已經發汗,雖無汗不加麻黃,再加桂枝以解之,不可復用麻黃也,若有如瘧之寒熱,加麻黃、桂枝兩解之。若厥而下利,則為中寒,去黃芩加薑、附,不須疑也。若發熱煩渴,則為裡熱,去半夏合白虎,或加花粉。葛根。胸脅少腹或滿硬、或作痛,則為瘀血,宜合桃仁承氣湯攻之。產後胎前雖有多證,不能盡述,總不外陰陽表裡之治,在臨證者以意消息之耳。

白話文:

熱入血室

婦女傷寒的治療方法和男性相同。只是產後或月經期間,邪熱趁虛侵入血液循環系統(血室),則另有療法。熱入血室的症狀是白天清醒,晚上則出現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幻覺等情況,應服用小柴胡湯,再加生地黃、牡丹皮。如果沒有汗,表示表證實證,應加麻黃發汗;如有汗,表示表證虛證,應加桂枝解表。如果已經發汗,即使沒有汗也不再加麻黃,再加桂枝即可。若有寒熱交替如瘧疾一樣的症狀,則加麻黃、桂枝以解表裡。如果手腳冰冷且腹瀉,表示體內陽氣不足,應去除黃芩,加入生薑、附子。如果發熱煩渴,表示裡熱,應去除半夏,服用白虎湯,或加花粉、葛根。如果胸脅或小腹部脹滿堅硬疼痛,表示有瘀血,則應加入桃仁承氣湯來治療。產後或孕前雖然有很多不同的症狀,但總體來說,治療方法都離不開陰陽表裡的辨證施治,醫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