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傷寒心法要訣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卷二

2. 惡寒背惡寒辨

惡寒表裡陰陽辨,發熱有汗表為虛,發熱無汗表實證,實以麻黃虛桂枝。無熱惡寒發陰里,桂枝加附頗相宜,背寒口和陰附子,口燥渴陽白虎需。

【注】惡寒一證,有表裡、陰陽之辨。發熱惡寒發於陽表也,有汗宜桂枝湯,無汗宜麻黃湯。無熱惡寒發於陰里也,有汗宜桂枝加附子湯,無汗宜麻黃附子細辛湯。背惡寒口和,謂口中不燥而和也;陰,謂屬少陰也,宜附子湯。背惡寒口燥渴,謂口中燥而渴也;陽,謂屬陽明也,宜白虎加人參湯。

【注】陰陽二經,惡寒雖同,其身有熱無熱則異也,一則汗之,二則溫之。少陰、陽明之背惡寒雖同,其口中和、口中不和則異也,一則溫之,一則清之。惡寒雖屬輕微之證,仲景立法可辨,他可類推矣。

白話文:

惡寒背寒的辨證

惡寒的症狀,要區分表裡、陰陽。發熱伴隨惡寒,屬於陽氣表面的病症;若有汗,用桂枝湯;無汗,用麻黃湯。沒有發熱,只有惡寒,屬於陰氣裡面的病症;若有汗,用桂枝加附子湯;無汗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。背部發冷但口不幹,屬於少陰症,用附子湯;背部發冷但口乾渴,屬於陽明症,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
雖然陰陽經絡都有可能出現惡寒,但有無發熱的區別很大,有的需要發汗,有的需要溫補。少陰和陽明經絡雖然都可能出現背部發冷,但口中是否乾燥也不同,有的需要溫補,有的需要清熱。惡寒雖然症狀輕微,但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可以作為辨證的依據,其他的類似情況也可以以此類推。

3. 嘔吐

嘔病因何屬少陽?表入里拒故為殃,太陽之嘔表不解,食谷欲嘔在胃陽,太陰有吐而無嘔,厥陰涎沫吐蛔長,少陰嘔利有水氣,飲嘔相因是水鄉。

【注】嘔病諸經皆有,因何屬少陽也?因表邪入里,裡氣拒格,上逆作嘔,故為殃屬少陽也,宜小柴胡湯。心下硬而煩,或不大便,宜大柴胡湯,表不解之嘔屬太陽也,宜柴桂湯。食谷欲嘔,屬胃陽,胃陽,陽明也。屬中寒,宜吳茱萸湯。得湯更嘔屬表熱,宜葛根加半夏湯,嘔吐涎沫,或嘔吐蛔,屬厥陰也,宜吳茱萸湯。吐蛔者,宜烏梅丸。嘔而下利,是有水氣,屬少陰也,宜真武湯。飲而嘔,嘔而飲,飲嘔相因不已,是停水也,宜五苓散。

白話文:

嘔吐

嘔吐的原因為何歸屬於少陽?因為表邪入侵內裡,裡氣阻塞不通,氣逆而向上導致嘔吐,所以歸咎於少陽,宜用小柴胡湯。如果心下堅硬且煩躁,或是不大便,宜用大柴胡湯。表證未解而引起的嘔吐屬於太陽經,宜用柴桂湯。吃東西就想嘔吐,屬於胃陽(陽明經),若屬中寒,宜用吳茱萸湯。服用湯藥後嘔吐加劇,屬於表熱,宜用葛根加半夏湯。嘔吐涎沫或嘔吐蛔蟲,屬於厥陰經,宜用吳茱萸湯;嘔吐蛔蟲者,宜用烏梅丸。嘔吐同時腹瀉,是因有水濕停滯,屬於少陰經,宜用真武湯。飲水後嘔吐,嘔吐後又飲水,飲水嘔吐反覆不止,是水液停滯,宜用五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