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心法要訣》~ 卷三 (3)
卷三 (3)
1. 易愈生證
神清色澤亮音聲,身輕膚潤脈和洪,忽然口噤難言躁,脈即停伏戰汗寧,飲多消散知釀汗,能食脈浮表還平,子得午解陽來濟,午得子解是陰從。
【注】易愈之病,取於神則神清,取於色則色澤,取於聲則音長,取於體則身輕,取於皮則膚潤,取於脈則和洪,皆一派不死之證,故曰生證也。
若有如是之生證,忽然口噤不語,煩躁而甚,六脈停伏,宜謹察之,非變凶也,乃邪正交爭,生戰汗之候,為將愈之兆也。
凡傷寒渴者,多陽證易愈,若忽然飲多尋常,消散無停,知釀汗而作解也。
傷寒多不能食,若忽然能食且脈浮,知胃和邪還於表而作解也。
白話文:
病人神采奕奕,面色紅潤,聲音洪亮,身體輕盈,皮膚光滑,脈搏和緩有力,這些都是生命力旺盛的跡象。然而,如果突然出現口不能言,煩躁不安,脈搏微弱,並伴隨出汗,這表示正邪交戰,病情將要好轉。如果病人感到口渴,喝很多水卻很快就排泄掉,並且伴隨出汗,也說明病情在好轉。如果病人原本食慾不振,突然恢復食慾,並且脈搏浮動,表示胃氣恢復,邪氣從內轉到外,病情將會好轉。如果病人在中午時分病情好轉,說明是陽氣扶正,如果病人在半夜時分病情好轉,說明是陰氣得助。
若不即解者,陰陽未得其時也,子時得之午時必解,陽濟陰生而解也,午時得之子時必解,陰從陽化而解也。
白話文:
如果病症未能馬上得到緩解,可能是因爲陰陽之氣尚未達到平衡。在子時(晚上11點至凌晨1點)獲得治療,到午時(中午11點至下午1點)必然會有所改善,這是因為陽氣補充了陰氣,導致病情得以解除。反之,在午時(中午11點至下午1點)獲得治療,到子時(晚上11點至凌晨1點)必然會有所改善,這是因為陰氣從陽氣中得到轉化,導致病情得以解除。
2. 難治死證
傷寒死證陽見陰,大熱不止脈失神,陰毒陽毒六七日,色枯聲敗死多聞。
心絕煙燻陽獨留,神昏直視及搖頭。
環口黧黑腹滿利,柔汗陰黃脾敗由。
肺絕脈浮而無胃,汗出如油喘不休。
唇吻反青肢冷汗,舌卷囊縮是肝憂。
面黑齒長且枯垢,溲便遺失腎可愁。
水漿不入脈代散,呃逆不已命難留。
大發風溫而成痙,濕溫重暍促命終。
強發少陰動經血,口鼻目出厥竭名。
汗後狂言不食熱,脈躁陰陽交死形。
厥冷不及七八日,膚冷而躁暫難寧,此病名之曰臟厥,厥而無脈暴出凶,厥而下利當不食,反能食者名除中。
白話文:
傷寒死證陽見陰,大熱不止脈失神,陰毒陽毒六七日,色枯聲敗死多聞。
傷寒病人若出現陽氣外現、陰氣內藏的徵兆,且持續高燒不退、脈象虛弱無力,這代表病情嚴重。如果陰毒或陽毒持續六七天,患者面色枯槁、聲音衰弱,死亡的可能性很高。
心絕煙燻陽獨留,神昏直視及搖頭。
心氣衰竭,就像煙熏一樣,陽氣獨自留存,患者神志昏迷,直視前方或搖頭晃腦。
環口黧黑腹滿利,柔汗陰黃脾敗由。
口唇周圍發黑,腹部飽滿,排泄通暢,身體出汗濕潤而發黃,這些都是脾氣虛衰的徵兆。
肺絕脈浮而無胃,汗出如油喘不休。
肺氣衰竭,脈象浮而無力,患者沒有胃口,汗如油出,呼吸急促喘不過氣。
唇吻反青肢冷汗,舌卷囊縮是肝憂。
嘴唇發青,四肢冰冷,出汗不止,舌頭捲縮,這些都是肝氣受損的表現。
面黑齒長且枯垢,溲便遺失腎可愁。
面色發黑,牙齒突出且污垢,大小便失禁,這都是腎氣虛衰的徵兆。
水漿不入脈代散,呃逆不已命難留。
患者無法喝水,脈象散亂,不斷打嗝,生命垂危。
大發風溫而成痙,濕溫重暍促命終。
風溫病邪發作強烈,導致患者抽搐痙攣,濕溫病邪過重,患者昏迷不醒,很快就會死亡。
強發少陰動經血,口鼻目出厥竭名。
少陰經氣虛弱,導致患者月經異常,口鼻眼睛出現厥逆之症,稱為“厥竭”。
汗後狂言不食熱,脈躁陰陽交死形。
患者出汗後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沒有食慾,體溫升高,脈象躁動,這是陰陽交感失衡,快要死亡的徵兆。
厥冷不及七八日,膚冷而躁暫難寧,此病名之曰臟厥,厥而無脈暴出凶,厥而下利當不食,反能食者名除中。
患者出現厥逆症狀,且持續六七天,皮膚冰冷且躁動不安,這種病稱為“臟厥”。如果患者出現厥逆症狀,脈象消失,則預後凶險。如果患者出現厥逆症狀,並且腹瀉不止,應該禁食,如果患者能吃東西,則稱為“除中”。
解釋
以上文字是古代醫書中描述傷寒病危症狀的文字。它主要描述了不同臟腑衰竭的徵兆,以及由此導致的死亡徵兆。這些文字对于现代人理解古代醫學的病症、診斷和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。
需要注意的是,這些文字描述的是古代醫學的觀點,并非现代醫學的诊断标准。現代醫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更加精確和科学,建议在出现相關症状时,及时寻求现代醫學的诊断和治疗。
【注】病有生死,治有難易。
生病不藥可愈,死病雖藥莫救,何則?以陰陽邪正有盛衰也,正盛邪衰則生,陰盛陽衰則死。
傷寒陽證,見浮大數動滑之陽脈,則易愈而生,見沉微澀弱弦之陰脈,則難治而死。
故陰病見陽脈者生,陽病見陰脈者死也。
大熱不止,邪盛脈失神正虛,正虛邪盛,故死也。
陰毒陽毒,亢極不生化也。
色枯聲敗,內外兩奪也,故均主死。
形若煙燻,神昏直視搖頭者,此陽邪獨留,攻心而絕也。
環口黧黑,腹滿下利不止,柔汗陽黃者,此為脾絕也。
脈但浮無胃,汗出如油,喘息不休者,此為肺絕也。
白話文:
人生病有死有活,治疗也有难有易。有些病不需用药就能痊愈,有些病即使用药也无法救治,这是因为阴阳邪正的盛衰变化造成的。正气盛邪气衰则能活,阴气盛阳气衰则会死。伤寒阳证,如果出现浮大、数动、滑的阳脉,则容易治愈而活,如果出现沉微、涩弱、弦的阴脉,则难以治疗而死。所以,阴病出现阳脉者生,阳病出现阴脉者死。大热不止,邪气盛而脉失神,正气虚弱,正虚邪盛,所以会死。阴毒阳毒,亢盛到极点无法转化,也会导致死亡。脸色枯槁,声音衰败,内外俱损,所以也都会导致死亡。形体像被烟熏过一样,神志昏迷,直视前方,摇头晃脑,这是阳邪独留,攻击心脏而致死。环口发黑,腹部胀满,腹泻不止,出汗柔软且颜色发黄,这是脾脏衰竭。脉象只有浮而没有胃气,出汗像油一样,呼吸急促不停,这是肺脏衰竭。
唇吻反青,四肢冷汗,舌卷囊縮,此為肝絕也。
面黑齒長枯垢,溲便遺失者,此為腎絕也,水漿不入,生無所賴也。
脈代散,真氣衰散也。
呃逆無休,元氣不藏也。
誤發風溫之汗,因而成痙。
誤發濕溫之汗,名曰重暍,皆促人命也。
強發少陰汗,動其經血,從口鼻目出,名曰下厥上竭。
以上皆死之候也。
汗後狂言不食,仍復發熱,不為汗衰,脈躁疾者,名曰陰陽交,死之形也。
厥逆不回,至七、八日即通,身膚冷而躁,無暫寧時者,名為臟厥,為陰邪盛極,真陽飛越也,凡厥逆而甚者,多無脈,服四逆、白通等湯,脈微續者,真陽漸復也,脈暴出者,回光反照也。
白話文:
嘴唇發青,四肢冰冷冒汗,舌頭捲縮,這是肝臟功能衰竭的徵兆。
臉色發黑,牙齒長出枯垢,大小便失禁,這是腎臟功能衰竭的徵兆,水液無法正常吸收,生命難以維持。
脈搏微弱散亂,代表真氣逐漸消散。
不斷打嗝,表示元氣無法儲藏。
錯誤地發汗治療風寒感冒,反而引發痙攣。
錯誤地發汗治療濕熱感冒,稱為重暍,都容易加速死亡。
強行發汗治療少陰病,會損傷經血,導致從口鼻眼睛流出,稱為下厥上竭。
以上都是死亡的徵兆。
發汗後胡言亂語,不願進食,體溫再度升高,這不是汗液不足,而是脈搏急促,稱為陰陽交,是死亡的預兆。
厥逆狀態無法恢復,持續七到八天後才恢復,身體皮膚冰冷且躁動不安,這稱為臟厥,代表陰邪盛極,真陽氣散失。所有厥逆嚴重的病症,大多沒有脈搏,服用四逆湯、白通湯等藥物,脈搏微弱地恢復,表示真陽氣逐漸回升;脈搏突然跳動,則是回光返照的徵兆。
凡厥逆多下利,當不能食,今反能食,名曰除中。
中者,胃也,除者,去也,謂胃氣已去,即反能食,亦無補於胃也。
故仲景曰:除中者死。
凡諸病久不能食,忽然大能食而即死者,亦此類也。
白話文:
在醫學上,「厥逆」和「下利」通常指的是病人有寒熱交錯、腹瀉等症狀。「不能食」表示病人沒有胃口,但若「反能食」,也就是突然開始有食慾,這種現象在中醫中被稱為「除中」。
「中」在這裡指的是「胃」,「除」則是「去除」的意思。所以「除中」可以理解為胃的機能已經消失,但病人卻出現了食慾增加的假象。這實際上並非好徵兆,因為這表示胃的功能已經無法通過食物得到補充或恢復。
這段文字引用了醫學家張仲景的話,強調「除中」的病人預後不良,可能導致死亡。此外,對於長期生病、一直無法正常進食的病人,如果某天突然出現極大的食慾並很快死亡的情況,這也是「除中」類型的表現。
3. 傷寒附法
傷寒傳變大法,已詳《傷寒論注》及《心法要訣》中矣。
然近世治四時傷寒者,咸用河間兩解等法,每多神效,誠治斯證之捷法也。
今復採雙解散。
防風通聖散諸經驗名方,編為歌訣,附於心法之後,俾後之學者,知所變通,庶幾於傷寒一證,經權常變,有所遵循,而無遺法云。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和《傷寒心法要訣》已经详细解释了伤寒的传变规律。
不过,近来治疗四时伤寒的医家,多用河间两解等方法,疗效显著,确实是治疗此症的快捷方法。
现在又采纳双解散、防风通圣散等经验方,编成歌诀,附在《心法要诀》之后,方便后学者了解变化方法,希望他们能够掌握伤寒证候的经方和权变,灵活运用,避免遗漏治疗方法。
4. 痙證
痙證反張搖頭噤,項強拘急轉側難,身熱足寒面目赤,須審剛柔治法全。
【注】風濕寒之邪合而為痙,其證則背反張,搖頭口噤,項強拘急,轉側艱難,身熱足寒,面目赤色也。
須審剛柔治之可痊也。
風濕盛者則有汗,為柔痙。
風寒盛者則無汗,為剛痙。
均以小續命湯主之。
剛痙去附子,柔痙去麻黃。
表實者去參、附,加羌活、獨活。
裡實者去參、附,加芒硝、大黃。
甚者則以葛根湯、桂枝加葛根湯發之。
此治痙之大略也,詳在痙門。
白話文:
痙攣症發作時,患者會反弓張背、搖頭、嘴巴緊閉,脖子僵硬、難以轉動,身體發熱、腳冷、臉色發紅。治療時需要仔細判斷病情的性質,才能選用適當的藥物。
風濕寒邪合在一起就會引起痙攣,症狀包括背部反弓張開、搖頭、嘴巴緊閉、脖子僵硬、轉動困難、身體發熱、腳冷、臉色發紅。
治療需要根據病情判斷剛柔,才能痊癒。
風濕盛者會出汗,稱為柔痙。
風寒盛者則不出汗,稱為剛痙。
所有痙攣症都可以用小續命湯治療。
剛痙去除附子,柔痙去除麻黃。
表實者去除人參、附子,加入羌活、獨活。
裡實者去除人參、附子,加入芒硝、大黃。
病情嚴重的,可以用葛根湯或桂枝加葛根湯來發汗。
這是治療痙攣的大概方法,詳細內容請參考痙攣門。
5. 同傷寒十二證
Non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