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心法要訣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雙解散完素解利初法
雙解通聖合六一,四時溫熱正傷寒,兩許為劑蔥姜豉,汗下兼行表裡宣,強者加倍弱減半,不解連進自然安,若因汗少麻倍入,便硬硝黃加倍添。
【注】名曰雙解散者,以其能發表攻裡,即防風通聖散、六一散二方合劑也。
河間制此,解利四時冬溫春溫,夏熱秋熱,正令傷寒。
凡邪在三陽表裡不解者,以兩許為劑,加蔥、薑、淡豆豉煎服之,候汗下兼行,表裡即解。
形氣強者,兩半為劑,形氣弱者,五錢為劑。
若初服因汗少不解,則為表實,倍加麻黃以汗之。
因便硬不解,則為裡實,倍加硝黃以下之,連進二、三服;必令汗出下利而解也。
白話文:
雙解通聖合六一,是將防風通聖散和六一散兩種藥方合在一起,專門用於治療四季溫熱病和正氣傷寒。這種藥方可以同時宣發表邪和攻解裡邪,適用於邪氣在三陽表裡停留不解的患者。藥方以兩許為劑量,加入蔥、薑、淡豆豉煎服,直到患者出汗並排泄,表裡症狀便會消除。體質強健者可以服用兩半劑量,體質虛弱者則服用五錢劑量。如果服用後出汗不多,症狀依然沒有改善,就代表表證較為嚴重,需要加倍麻黃來促進出汗。如果服用後出現便秘,就代表裡證較為嚴重,需要加倍硝黃來幫助排泄。連續服用二、三劑,一定能讓患者出汗排便,疾病自然痊癒。
今人不知其妙,以河間過用寒涼,仲景傷寒初無下法,棄而不用,深可惜也。
不知其法神捷,莫不應手取效,從無寒中痞結之變,即有一、二不解者,非未盡法之善,則必已傳陽明,故不解也。
防風通聖散詳在後。
白話文:
現在的人不懂得它奇妙之處,只依循河間醫學過度使用寒涼藥物,而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一開始並沒有下瀉的方法,所以人們便棄之不用,實在可惜。
不知道它方法的神奇快捷,只要使用就能見效,從來沒有出現過寒性痞結的變化。即使有一兩個病人效果不佳,不是因為沒有完全發揮藥效的優點,就是已經傳入陽明經,所以才沒有效果。
防風通聖散的詳細內容在後面。
2. 風溫
風溫原自感春風,誤汗灼熱汗津生,陰陽俱浮難出語,身重多眠息鼾鳴,誤下直視失溲少,被火發黃瘛瘲驚,葳蕤桂枝參白虎,一逆引日再命終。
【注】冬傷於寒不即病者,復感春寒,名曰溫病;復感春風,名曰風溫。
風溫有汗,不可汗也。
若誤汗之,益助火邪,則身熱如火,自汗津津不止,言語難出,身重多眠,鼻息鼾鳴也。
風溫陰陽脈俱浮,不可下也。
若誤下之,熱陷膀胱,竭其津液,則直視失溲,小便少也。
風濕熱盛,若誤以火熏蒸強汗,火旺津亡,則發黃色,瘛瘲驚癇也。
風溫之證,不可汗下,主以葳蕤湯。
白話文:
春天感受春風,原本寒氣未除,卻因誤汗出汗過多,導致身體灼熱,汗液不停流出。陰陽失調,說話困難,身體沉重,嗜睡且打鼾。若誤用瀉下藥,則會導致熱氣下陷膀胱,耗損體液,出現眼球直視、尿少等症狀。如果用火熏蒸強迫出汗,會加重火邪,導致體液流失,出現皮膚發黃、抽搐、驚厥等症狀。因此,風溫病症不可汗也不可瀉,需用葳蕤湯治療。
若脈虛汗多,主以桂枝合人參白虎湯。
一逆引日再命終,謂一逆尚可引日,若汗而又下,下而又火,則為再逆,是促命期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虛弱且出汗很多,應以桂枝湯配合人參白虎湯來治療。
如果病情惡化到一天內就可能導致生命危險,這叫做「一逆」,還可以輓回。但如果在出大量汗後又進行下利(即瀉下),下利後又引發火熱症狀,這就被稱為「再逆」,會縮短生命期限。
3. 溫瘧
溫瘧得之冬中風,寒氣藏於骨髓中,至春邪氣不能發,遇暑爍髓消肌形,或因用力腠發泄,邪汗同出故熱生,衰則氣復寒後作,證同溫熱治相同。
【注】經曰:溫瘧得之冬中於風,寒氣藏於骨髓之中,至春陽氣尚微,邪氣不能自出,因值大暑,爍腦髓消肌肉,腠理發泄,或有所用力,邪氣與汗同出,出則陰虛而陽盛,故熱生也,衰則氣復入,入則陽虛而陰盛,故後作寒也。
其證同溫熱,治亦相同也。
白話文:
溫瘧的病因及治療
溫瘧這病,通常是在冬天受了風寒,寒氣積聚在骨髓裡,等到春天陽氣還很弱,寒邪無法自行排出。到了夏天,暑氣逼人,就像烈火一樣灼燒骨髓,消耗肌肉,使人消瘦。或者因為用力過度,導致毛孔張開,寒邪與汗液一起排出,陽氣虛弱,而熱邪就趁機入侵,所以出現發熱的症狀。等到病勢衰退,寒氣又回到體內,陽氣虛弱,陰氣盛,就會出現寒涼的症狀。
溫瘧的症狀和溫熱病相似,治療方法也相同。
注:
古代醫書記載,溫瘧是在冬天受風寒,寒氣積聚在骨髓裡。到了春天,陽氣還很弱,寒邪無法自行排出。到了夏天,暑氣逼人,就像烈火一樣灼燒骨髓,消耗肌肉,使人消瘦。也可能因為用力過度,導致毛孔張開,寒邪與汗液一起排出。排出後,體內陽氣虛弱,而熱邪趁機入侵,所以出現發熱的症狀。等到病勢衰退,寒氣又回到體內,陽氣虛弱,陰氣盛,就會出現寒涼的症狀。
溫瘧的症狀和溫熱病相似,治療方法也相同。
4. 停痰、傷食、腳氣、虛煩、內癰
相類傷寒有五證,頭疼發熱惡風寒,停痰頭項不強痛,胸滿難息氣衝咽。
傷食惡食身無痛,痞悶矢氣噫作酸,腳氣腳漆脛腫痛,或為乾枯大便難。
虛煩微熱無表裡,內癰能食審疼緣,肺癰喘咳胸引痛,唾黏腥臭吐膿涎,胃癰當胃痛難近,腸癰腫痛少腹堅,身皮甲錯腹中急,便數似淋證中看。
【注】類傷寒五證,初病之時,皆與太陽表證相類。
一曰停痰:但胸滿不得息氣,上衝咽,頭項不強痛,與傷寒異耳。
一曰傷食:但身無痛,心下痞悶,矢氣,噫氣,作酸,吞酸,與傷寒異耳。
一曰腳氣:但病起自腳,腳膝兩脛腫痛,或乾枯腫痛,名曰乾腳氣,大便硬難,與傷寒異耳。
白話文:
類似傷寒的五種病症:
一、停痰: 頭痛發熱怕風寒,痰停頭項無力疼痛,胸悶喘不過氣,氣往上衝喉嚨。
二、傷食: 吃壞東西,身體無痛感,胃部脹悶,放屁,打嗝,感覺酸,吞酸,和傷寒不同。
三、腳氣: 從腳開始發病,腳踝和小腿腫痛,或乾燥腫痛,稱為乾腳氣,大便乾燥難解,和傷寒不同。
四、虛煩: 身體虛弱,輕微發熱,沒有表裡證狀,能吃但感覺疼痛,原因不明。
五、內癰:
- 肺癰: 咳嗽喘氣,胸口疼痛,痰黏稠帶腥臭味,吐出膿痰。
- 胃癰: 胃痛,吃不下東西。
- 腸癰: 腹部腫痛,下腹部硬實,排便次數多,像尿頻一樣。
- 身皮甲錯: 身體發熱,腹部疼痛,排便次數多,像尿頻一樣。
注:
這些類似傷寒的五種病症,剛開始發病時,都跟太陽表證相似。
一、停痰: 只是胸悶喘不過氣,氣往上衝喉嚨,頭項無力疼痛,與傷寒不同。
二、傷食: 只是身體無痛感,胃部脹悶,放屁,打嗝,感覺酸,吞酸,與傷寒不同。
三、腳氣: 只是從腳開始發病,腳踝和小腿腫痛,或乾燥腫痛,稱為乾腳氣,大便乾燥難解,與傷寒不同。
一曰虛煩:惟發熱而煩,無表裡證,與傷寒異耳。
一曰內癰:其狀頗類傷寒,但飲食如故,有癰痛之處,與傷寒異耳。
胸中隱痛,或喘或咳,吐唾腥黏,是肺癰也。
當胃作痛,手不可近,是胃癰也。
少腹重痛,便數似淋,身皮甲錯,是腸癰也。
白話文:
虛煩是指發熱而感到煩躁,沒有表裡證狀,和傷寒病不同。內癰的症狀有點像傷寒,但患者食慾正常,且有癰痛的地方,和傷寒病也不一樣。胸中隱隱作痛,或者喘息或咳嗽,吐出的唾液腥黏,這是肺癰。胃部疼痛,用手按壓時不能靠近,這是胃癰。下腹部疼痛難忍,排便次數頻繁,像小便一樣,身體皮膚像甲板一樣錯亂,這是腸癰。
5. 卷三
None
6. 類傷寒五證
None
7. 冬溫、寒疫、瘟疫
春溫夏熱秋清涼,冬氣冷冽令之常,傷之四時皆正病,非時有氣疫為殃。
應冷反溫冬溫病,應溫反冷寒疫傷,瘟疫長幼相傳染,須識歲氣汗攻良。
【注】冬病傷寒,春病傷風,夏病暑病,秋病瘧疾,皆四時正令之常病也。
若春應暖而反寒,夏應熱而反涼,秋應涼而反熱,冬應寒而反溫,此非其時而有其氣,疫為殃也。
冬應冷反溫而病傷寒者,名曰冬溫。
春應溫反寒而病傷寒者,名曰寒疫。
若一時之氣不正,長幼皆病,互相傳染,名曰瘟疫。
凡治此病,須識歲氣太過不及,六淫勝復,人之強弱,臟之寒熱,量其輕重,或汗或攻。
輕以劉完素之雙解散,重以李杲之二聖救苦丸,隨證施治可也。
白話文:
春天溫暖,夏天炎熱,秋天涼爽,冬天寒冷,這是四季正常的氣候變化,而人體也容易在不同季節出現相應的疾病。如果在春天感受寒氣,夏天感受涼氣,秋天感受熱氣,冬天感受溫氣,就會出現季節性疾病,導致身體受傷。
例如,冬天應該寒冷卻反常地溫暖,就會容易罹患傷寒,這種病叫做冬溫。春天應該溫暖卻反常地寒冷,也會容易罹患傷寒,這種病叫做寒疫。當季節氣候不正常,人們就會容易生病,並且互相傳染,這種情況就叫做瘟疫。
治療這些疾病需要根據季節氣候的變化,以及患者的體質、病情的輕重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。輕微的病症可以用劉完素的雙解散治療,嚴重的病症可以用李杲的二聖救苦丸治療,都要根據症狀對症下藥。
8. 中暍、溫毒、風濕
溫病中暍溫毒病,證同溫熱熱尤炎。
傷濕汗出當風立,風濕發熱重疼牽。
【注】中暍,即中暑也。
溫熱之病復中於暑,名曰溫毒證;治同乎溫熱,但熱尤盛也。
傷濕之病復感於風,名曰風濕;其證發熱身重,疼痛牽掣也,治法已詳於身痛矣。
中暍詳在暑門。
白話文:
溫病中暑,症狀與溫熱相似,但暑熱更加明顯。傷風濕而汗出,遇到風寒就會立刻引起風濕,導致發熱、身體沉重、疼痛牽扯。風濕的治療方法在身痛篇章中已有詳細說明。中暑的詳細內容則在暑病篇章中。
9. 匯方
桂枝 小建中湯 當歸建中湯 黃耆 建中湯 桂枝加葛根湯 桂枝新加湯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桂枝加附子湯 芍藥甘草湯 桂枝甘草湯
桂枝芍藥草薑棗,加飴歸耆曰建中,加葛根湯加乾葛,新加倍芍加參稱。
當歸四逆歸通細,更加吳萸姜用生,加附子湯加附子,去桂去芍兩名興。
【注】桂枝,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也。
依本方倍芍藥加飴糖,名小建中湯,更加當歸,名當歸建中湯,更加黃耆,名黃耆建中湯。
依本方加葛根,名桂枝加葛根湯。
依本方倍芍藥加人參,名桂枝新加湯。
白話文:
桂枝、小建中湯、當歸建中湯、黃耆建中湯、桂枝加葛根湯、桂枝新加湯、當歸四逆湯、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、桂枝加附子湯、芍藥甘草湯、桂枝甘草湯這些都是常見的中藥方劑。
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加飴糖和黃耆,就成了建中湯。如果加葛根,就叫桂枝加葛根湯;如果加倍芍藥和人參,就叫桂枝新加湯。
當歸四逆湯主要是由當歸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通草組成。如果再加上吳茱萸和生薑,就叫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。如果加附子,就叫桂枝加附子湯;如果去掉桂枝和芍藥,就叫芍藥甘草湯或桂枝甘草湯。
依本方加當歸、通草、細辛,名當歸四逆湯,更加吳茱萸、生薑,名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。
依本方加附子,名桂枝加附子湯。
依本方去桂枝,名芍藥甘草湯。
依本方去芍藥,名桂枝甘草湯。
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 苓桂朮甘湯 茯苓甘草湯 茯苓稜枝甘草大棗湯
桂枝去芍加苓朮,苓桂術甘去棗姜,茯苓甘草生薑桂,加棗除姜大棗湯。
【注】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,即桂枝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茯苓、白朮也。
依本方減去大棗、生薑,即苓桂朮甘湯也。
茯苓甘草湯,即茯苓、甘草、桂枝、生薑也,依本方加大棗減生薑,即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也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有很多變化,可以加當歸、通草、細辛,就叫當歸四逆湯,再加吳茱萸、生薑就叫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。也可以加附子,就叫桂枝加附子湯。如果去掉桂枝,就叫芍藥甘草湯;去掉芍藥,就叫桂枝甘草湯。
另外,還有幾個變種:桂枝去掉芍藥加茯苓白朮就叫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朮湯,簡稱苓桂朮甘湯;去掉大棗和生薑就叫茯苓甘草湯;加回大棗去掉生薑就叫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。
總之,這個方子有很多種組合,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藥物組合。
葛根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
葛根桂枝加麻葛,合麻桂麻各半湯,桂二麻一麻減半,桂二越一桂倍方。
【注】葛根湯,即桂枝加麻黃、葛根也。
桂枝麻黃各半湯,即桂枝、麻黃二方合劑也。
桂枝二麻黃一湯,即桂枝合減一半麻黃也。
桂枝二越婢一湯,即越婢湯合加一倍桂枝也。
麻黃 大青龍湯 越婢湯 越婢加附子湯 越婢加半夏湯
麻黃麻桂甘草杏,加膏薑棗大青龍,越婢大青減桂杏,加附加半風水清。
【注】麻黃,麻黃、桂枝、甘草、杏仁也。
依本方加石膏、生薑、大棗,名大青龍湯。
白話文:
葛根湯就是桂枝加麻黃、葛根;桂枝麻黃各半湯就是桂枝和麻黃各一半的合劑;桂枝二麻黃一湯就是桂枝量是麻黃量的兩倍;桂枝二越婢一湯就是越婢湯加倍桂枝。
麻黃湯由麻黃、桂枝、甘草、杏仁組成;大青龍湯是在麻黃湯的基础上加石膏、生薑、大棗;越婢湯是大青龍湯減去桂枝和杏仁;越婢加附子湯是越婢湯加附子;越婢加半夏湯是越婢湯加半夏。
依大青龍湯減桂枝、杏仁,名越婢湯,治風水病之肌熱者。
若陽虛惡寒,加附子,名越婢加附子湯。
喘咳上氣,加半夏,名越婢加半夏湯。
當分別而施治也。
麻黃加朮湯 三拗湯 麻杏石甘湯
麻黃加朮風濕痛,三抝去桂喘寒風,加膏麻杏石甘劑,外寒內熱喘收功。
【注】麻黃加朮湯,即麻黃加白朮也,治風濕在表身痛。
麻黃去桂枝,名三抝湯,治風寒表實而喘。
三抝湯加石膏,名麻杏石甘湯,治內熱表寒無汗而喘。
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
麻黃附子細辛湯,減辛加草甘草方,兩感太陽少陰證,能發表水裡寒涼。
白話文:
以大青龍湯為基礎,去除桂枝和杏仁,就成了越婢湯,用來治療風水病引起的身體發熱。
如果患者陽氣不足,畏寒,可以加入附子,稱為越婢加附子湯。
如果患者出現喘咳上氣的症狀,可以加入半夏,稱為越婢加半夏湯。
這些方劑需要根據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使用。
麻黃加朮湯、三拗湯、麻杏石甘湯這三個方劑,各有其用途:
麻黃加朮湯,也就是麻黃加白朮,治療風濕表證引起的疼痛。
麻黃去桂枝,稱為三拗湯,治療風寒表實引起的喘息。
三拗湯加石膏,稱為麻杏石甘湯,治療內熱表寒無汗引起的喘息。
麻黃附子細辛湯和麻黃附子甘草湯,分別以麻黃附子細辛湯為基礎,減去辛味藥物,加入甘草,治療太陽、少陰經證,能發汗解表,去除寒涼。
【注】麻黃附子細辛湯,即此三味也,去細辛加甘草,名麻黃附子甘草湯,不但能發兩感太陽、少陰表熱裡寒之證,且能發太陽、少陰表水裡寒之腫也。
小青龍湯 附子湯 真武湯
桂芍乾薑辛半味,麻黃甘草小青龍,附子朮附參苓芍,真武無參有姜生。
【注】小青龍湯,桂枝、白芍、乾薑、細辛、半夏、五味子、麻黃、甘草也。
附子湯,白朮、附子、人參、茯苓、白芍也。
真武湯,即附子湯除去人參加生薑也。
乾薑附子湯 白通湯 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 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 茯苓四逆湯 理中湯 桂枝人參湯 附子理中湯 治中湯
白話文:
麻黃附子細辛湯由麻黃、附子、細辛三味藥組成,去除細辛並加入甘草則稱為麻黃附子甘草湯。這兩種湯藥不僅能治療太陽、少陰經絡表熱裡寒的症狀,還能治療太陽、少陰經絡表水裡寒引起的腫脹。
小青龍湯、附子湯、真武湯的組成如下:
小青龍湯包括桂枝、白芍、乾薑、細辛、半夏、五味子、麻黃、甘草。
附子湯包括白朮、附子、人參、茯苓、白芍。
真武湯則是在附子湯的基礎上,去除人參,加入生薑。
另外,還有乾薑附子湯、白通湯、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、四逆湯、通脈四逆湯、茯苓四逆湯、理中湯、桂枝人參湯、附子理中湯、治中湯等湯藥。
姜附加蔥白通劑,更加尿膽治格陽,加草四逆蔥通脈,加參茯苓四逆方。
理中參朮乾薑草,加桂桂枝人參湯。
加附名曰附子理,加入青陳治中湯。
【注】乾薑、附子,名曰乾薑附子湯。
依本方加蔥,名曰白通湯,更加人尿、豬膽汁,名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。
依本方加甘草,名四逆湯,更加蔥自,名通脈四逆湯。
依四逆湯方,加人參、茯苓,名茯苓四逆湯,溫中利水。
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,名理中湯。
依理中湯方加桂枝,名桂枝人參湯。
依理中湯方加附子,名附子理中湯。
白話文:
在原本的藥方中,加入生薑和蔥白,稱為白通湯。如果再加入人尿和豬膽汁,就叫白通加人尿豬膽汁湯。
如果加入甘草,就叫四逆湯,如果再加入蔥白,就叫通脈四逆湯。
在四逆湯的基礎上,加入人參和茯苓,就叫茯苓四逆湯,具有溫中利水的功效。
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,這四味藥組成的方子,稱為理中湯。
在理中湯的基礎上,加入桂枝,就叫桂枝人參湯。
在理中湯的基礎上,加入附子,就叫附子理中湯。
乾薑和附子,這兩味藥合在一起,稱為乾薑附子湯。
依理中湯方加青皮、陳皮,名治中湯,溫中理氣。
五苓散 春澤湯 五苓甘露飲 蒼附五苓散 茵陳五苓散 胃苓湯
五苓停水尿不利,內蓄膀胱外太陽,二苓澤術桂分用,虛渴加參春澤湯,甘露寒水膏滑入,蒼附內寒附子蒼,茵陳發黃小便澀,食瀉合胃胃苓方。
【注】五苓散,即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也。
治水停小便不利,少腹滿,則為內蓄膀胱。
若不兼太陽頭痛、惡寒、發熱、自汗之表,則不用桂枝而用肉桂,故曰桂分用也,治諸虛飲渴,加人參,名春澤湯。
治水停內熱。
加寒水石、滑石、石膏,名五苓甘露飲。
白話文:
根據理中湯的藥方,加入青皮、陳皮,命名為治中湯,具有溫中理氣的功效。
五苓散、春澤湯、五苓甘露飲、蒼附五苓散、茵陳五苓散、胃苓湯,這些都是常用的中藥方劑。
五苓散用於治療水停、小便不利,腹脹的情況,屬於膀胱蓄水。其中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是五苓散的組成藥物。
如果沒有兼具太陽頭痛、惡寒、發熱、自汗等表證,則不用桂枝而用肉桂,因此稱為桂分用。治療虛寒飲渴時,加入人參,命名為春澤湯。
治療水停伴有內熱時,加入寒水石、滑石、石膏,命名為五苓甘露飲。
蒼附五苓散用於治療內寒,加入附子、蒼朮。
茵陳五苓散用於治療小便澀,發黃,加入茵陳。
胃苓湯用於治療飲食不消、腹瀉,與五苓散合用。
治水停內寒,加附子、蒼朮,名蒼附五苓散。
治內瘀濕熱,小便不利,發黃,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,治停水傷食泄瀉,合平胃散名胃苓湯。
梔子豉湯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生薑豉湯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梔子豉加大黃湯 梔子乾薑湯 梔子厚朴湯
梔豉加草加生薑,枳實梔豉加大黃,去豉梔子乾薑入,枳樸梔子厚朴湯。
【注】梔子、淡豆豉,名梔子豉湯。
加甘草名梔子甘草豉湯,加生薑名梔子生薑豉湯,加枳實名枳實梔子豉湯。
依枳實梔子豉方加大黃,名枳實梔子豉加大黃湯。
去豉加乾薑,名梔子乾薑湯。
白話文:
五苓散原本用於治療體內寒濕水停,後來加入附子、蒼朮,稱為蒼附五苓散。若治療體內濕熱瘀滯,小便不順暢且發黃,則加入茵陳,稱為茵陳五苓散。如果用於治療水停積滯導致的傷食瀉泄,則與平胃散合用,稱為胃苓湯。
梔子豉湯是基本方劑,由梔子與淡豆豉組成。加入甘草稱為梔子甘草豉湯,加入生薑稱為梔子生薑豉湯,加入枳實稱為枳實梔子豉湯。在枳實梔子豉湯基礎上再加人大黃,稱為枳實梔子豉加大黃湯。去除豆豉加入乾薑,稱為梔子乾薑湯。加入厚朴則稱為梔子厚朴湯。
去豉加枳實厚朴,名梔子厚朴湯。
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梔子柏皮湯 茵陳蒿湯
麻黃連翹赤小豆,梓皮杏草棗生薑,梔子柏皮茵陳草,茵陳蒿湯茵梔黃。
【注】麻黃連翹赤小豆湯,即麻黃、連翹、赤小豆、生梓白皮、杏仁、甘草、大棗、生薑也。
如無梓皮,以茵陳代之。
梔子柏皮湯,即梔子、黃柏、甘草也,此方當有茵陳。
茵陳蒿湯,即茵陳梔子大黃也。
大黃黃連胃心湯 附子瀉心湯 甘草瀉心腸 半夏瀉心腸 生薑瀉心腸 旋覆代赭石湯
大黃黃連瀉心浸,附子煮汁大連芩,甘草芩連干半棗,半夏同上更加參,生薑瀉心生薑入,復赭薑棗半甘參。
白話文:
去掉了豉,加入枳實、厚朴,稱為梔子厚朴湯。
麻黃連翹赤小豆湯、梔子柏皮湯、茵陳蒿湯。
麻黃、連翹、赤小豆、梓皮、杏仁、大棗、生薑,梔子、柏皮、茵陳,茵陳蒿湯則包含了茵陳、梔子、黃芩。
注: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包含麻黃、連翹、赤小豆、梓白皮、杏仁、甘草、大棗、生薑。
若無梓皮,則以茵陳代替。
梔子柏皮湯中包含梔子、黃柏、甘草,此方應當包含茵陳。
茵陳蒿湯中包含茵陳、梔子、大黃。
大黃黃連胃心湯、附子瀉心湯、甘草瀉心腸、半夏瀉心腸、生薑瀉心腸、旋覆代赭石湯。
大黃黃連瀉心浸,附子煮汁大連芩,甘草芩連干半棗,半夏同上再加參,生薑瀉心生薑入,復赭薑棗半甘參。
【注】大黃黃連瀉心湯,即大黃、黃連,滾湯浸而服也。
附子、謂附子瀉心湯也,附子煎汁,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、浸而對服。
甘草瀉心湯,即甘草、黃芩、黃連、乾薑、半夏、大棗也。
半夏瀉心湯,即同上方加人參也。
生薑瀉心湯,即半夏瀉心方再加生薑也。
旋覆代赭石湯,即旋覆花、代赭石、甘草。
半夏、大棗、生薑、人參也。
十棗湯 白散方 調胃承氣湯 大陷胸湯 大陷胸丸 小陷胸湯
十棗芫花甘遂戟,白散桔貝巴霜俱,調胃大黃芒硝草,大陷去草入遂須,為丸更加杏葶蜜,小陷連半栝蔞實。
白話文:
大黃黃連瀉心湯,就是用大黃、黃連,用滾水浸泡後服用。
附子瀉心湯,就是用附子煎煮汁液,然後再將大黃、黃連、黃芩浸泡在附子汁液中,一起服用。
甘草瀉心湯,就是用甘草、黃芩、黃連、乾薑、半夏、大棗等藥材組成。
半夏瀉心湯,就是將甘草瀉心湯加上人參。
生薑瀉心湯,就是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,再加入生薑。
旋覆代赭石湯,就是用旋覆花、代赭石、甘草、半夏、大棗、生薑、人參等藥材組成。
十棗湯、白散方、調胃承氣湯、大陷胸湯、大陷胸丸、小陷胸湯等,都是常見的藥方。
十棗湯的藥材是芫花、甘遂;白散方的藥材是桔梗、貝母、巴豆霜;調胃承氣湯的藥材是大黃、芒硝、甘草;大陷胸湯的藥材是去掉了甘草,加入甘遂;大陷胸丸是在大陷胸湯的基礎上,再加入杏仁、葶苈子、蜂蜜;小陷胸湯的藥材是連翹、半夏、栝樓實。
【注】十棗湯,即十枚大棗,芫花、甘遂、大戟也。
白散,即桔梗、貝母、巴豆霜也。
調胃承氣湯,即大黃、芒硝、甘草也。
大陷胸湯,即調胃承氣湯去甘草加甘遂些須也。
大陷胸丸,即大陷胸湯加杏仁、苦葶藶子、蜜也。
小陷胸湯,即黃連、半夏、栝蔞實也。
小承氣湯 大承氣湯 麻仁丸 桃仁承氣湯 抵當湯九 三一承氣湯 黃龍湯
小承大黃同枳樸,加硝即是大承方。
麻仁小承麻杏芍,桃仁調胃桂枝長。
抵當湯丸分微甚,俱用桃黃水蛭虻。
三承合一名三一,加參歸桔黃龍湯。
白話文:
十棗湯由十顆大棗、芫花、甘遂、大戟組成。白散則由桔梗、貝母、巴豆霜組成。調胃承氣湯由大黃、芒硝、甘草組成。大陷胸湯則是在調胃承氣湯的基礎上,去掉甘草,加入少量甘遂。大陷胸丸是在大陷胸湯的基礎上,加入杏仁、苦葶藶子、蜜。小陷胸湯由黃連、半夏、栝蔞實組成。
小承氣湯、大承氣湯、麻仁丸、桃仁承氣湯、抵當湯、三一承氣湯、黃龍湯等藥方,其組成如下:
小承氣湯和枳樸一起加硝石,就變成大承氣湯。麻仁丸由小承氣湯、麻黃、杏仁、芍藥組成,而桃仁承氣湯則由調胃承氣湯、桂枝組成。抵當湯的丸劑配比很細微,都用到了桃仁、黃連、水蛭、虻蟲。三一承氣湯是由三種承氣湯合成的,再加上人參、歸尾、桔梗,就是黃龍湯。
【注】小承氣湯,即大黃、枳實、厚朴也。
依本方加芒硝,即大承氣湯。
麻仁丸,即小承氣湯方加麻仁、杏仁、芍藥也。
桃仁承氣湯,即調胃承氣湯加桃仁、桂枝也。
抵當湯丸,分病之微甚,俱用桃仁、大黃、水蛭、虻蟲四味也。
三承,謂大承氣、小承氣、調胃承氣。
三方合為一方,名曰三一承氣湯。
依三一承氣方,再加人參、當歸、桔梗,名曰黃龍湯。
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桂枝湯
小柴芩半人參草,大柴芩半枳芍黃。
小柴胡加芒硝入,合桂柴胡桂枝湯。
白話文:
小承氣湯由大黃、枳實、厚朴組成。加了芒硝的小承氣湯就成了大承氣湯。麻仁丸則是在小承氣湯的基礎上,加入麻仁、杏仁、芍藥。桃仁承氣湯是在調胃承氣湯中加入桃仁、桂枝。抵當湯丸則根據病情輕重,使用桃仁、大黃、水蛭、虻蟲四味藥。三承指的是大承氣湯、小承氣湯和調胃承氣湯。三方合在一起就叫三一承氣湯。在三一承氣湯的基礎上,再加入人參、當歸、桔梗,就成了黃龍湯。小柴胡湯、大柴胡湯、柴胡加芒硝湯、柴胡桂枝湯,這些湯藥的藥方成分分別為:小柴胡湯由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組成,大柴胡湯則由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枳實、芍藥、大黃組成。小柴胡湯加入芒硝就成了柴胡加芒硝湯,而柴胡桂枝湯則是柴胡湯加了桂枝。
【注】小柴胡湯,即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也。
大柴胡湯,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枳實、芍藥、大黃也。
柴胡加芒硝湯,即小柴胡湯方加芒硝也。
柴胡桂枝湯,即桂枝、小柴胡湯,二方合為一方也。
豬苓湯 白虎湯 竹葉石膏湯
豬苓二苓膠滑澤,白虎膏知甘草粳。
竹葉石膏除知母,加參半竹麥門冬。
【注】豬苓湯,即豬苓、茯苓、阿膠、滑石、澤瀉也。
白虎湯,即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也。
竹葉石膏湯,即白虎湯除知母,加人參、竹葉、半夏、麥門冬也。
炙甘草湯
白話文:
小柴胡湯的成分是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。大柴胡湯的成分則是柴胡、黃芩、半夏、枳實、芍藥、大黃。柴胡加芒硝湯就是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了芒硝。柴胡桂枝湯則是由桂枝和柴胡湯合成的。
豬苓湯的成分是豬苓、茯苓、阿膠、滑石、澤瀉。白虎湯的成分是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。竹葉石膏湯則是在白虎湯的基礎上,去掉了知母,加入了人參、竹葉、半夏、麥門冬。
另外還有一種方劑叫炙甘草湯。
汗下煩悸小建治,水悸茯苓甘草君,虛悸肺痿炙甘草,地阿桂酒麥酸參。
【注】汗下後虛煩而悸,宜小建中湯治之。
心下悸,若飲水多小便少,謂之水悸,宜茯苓甘草湯。
若因汗下後,謂之虛悸,宜炙甘草湯,即炙草、生地、阿膠、桂枝、麥冬、酸棗仁、人參、生薑、大棗、酒煎也。
肺痿用麻仁可也。
桃花湯 赤石脂禹餘糧湯 黃芩湯 白頭翁湯
桃花乾薑石脂糯,石脂禹糧固脫功,黃芩甘草芍大棗,連柏秦皮白頭翁。
【注】桃花湯,即乾薑、赤石脂、糯米也。
赤石脂禹餘糧湯,即此二味也。
白話文:
出汗後感到煩躁心悸,可用小建中湯治療。如果心悸伴隨喝水多、小便少,稱為水悸,可用茯苓甘草湯治療。若因出汗後導致虛弱心悸,則可用炙甘草湯治療,包括炙甘草、生地、阿膠、桂枝、麥冬、酸棗仁、人參、生薑、大棗,用酒煎服。肺痿可用麻仁。桃花湯由乾薑、赤石脂、糯米組成;赤石脂禹餘糧湯則由赤石脂、禹餘糧組成。黃芩湯包含黃芩、甘草、芍藥、大棗;白頭翁湯則包括連翹、柏樹皮、白頭翁。
黃芩湯,即黃芩、甘草、白芍、大棗也。
白頭翁湯,即黃連、黃柏、秦皮、白頭翁也。
葛根黃連黃芩湯 乾薑黃連黃芩湯 黃連湯 黃連阿膠湯
葛根連芩湯甘草,乾薑連芩湯人參,連參桂草乾半棗,連膠芩芍卵黃新。
【注】葛根黃連黃芩湯,即此三味加甘草也。
乾薑黃連黃芩湯,即此三味加人參也。
黃連湯,即黃連、人參、桂枝、甘草、乾薑、半夏、大棗也。
黃連阿膠湯,即黃連、阿膠、黃芩、白芍、雞子黃也。
四逆散 吳茱萸湯 烏梅丸
柴芍枳草四逆散,人參薑棗吳茱萸。
烏梅參歸連柏細,椒薑桂附苦酒需。
白話文:
黃芩湯由黃芩、甘草、白芍、大棗組成。白頭翁湯則由黃連、黃柏、秦皮、白頭翁組成。
葛根黃連黃芩湯指的是葛根、黃連、黃芩三味再加上甘草;乾薑黃連黃芩湯則是在葛根、黃連、黃芩三味的基础上加入人參。黃連湯包含黃連、人參、桂枝、甘草、乾薑、半夏、大棗;黃連阿膠湯則由黃連、阿膠、黃芩、白芍、雞子黃组成。
四逆散包含柴胡、白芍、枳殼、甘草;吳茱萸湯由人參、乾薑、大棗、吳茱萸組成;烏梅丸则由烏梅、人參、生地黃、黃連、黃柏、細辛、椒目、乾薑、桂枝、附子,以苦酒調製而成。
【注】四逆散,即柴胡、白芍、枳實。
甘草也。
吳茱萸湯,即人參、生薑、大棗、吳茱萸也。
烏梅丸,即烏梅、人參、當歸、黃連、黃柏、細辛、川椒、乾薑、桂枝、附子為末,苦酒為丸也。
白話文:
【注】四逆散,指的是柴胡、白芍和枳實。
甘草也是其中一種成分。
吳茱萸湯,包含有人參、生薑、大棗和吳茱萸。
烏梅丸,是由烏梅、人參、當歸、黃連、黃柏、細辛、川椒、乾薑、桂枝、附子研磨後,再用苦酒製成丸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