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傷寒心法要訣》~ 卷二 (7)

卷二 (7)

46. 狐惑

古名狐惑近名疳,狐蝕肛陰惑唇咽,病後餘毒斑疹後,癖疾利後也同然,面眥赤白黑不一,目不能閉喜貪眠,潮熱聲啞腐穢氣,能食堪藥治多全。

【注】狐惑,牙疳、下疳等瘡之古名也,近時惟以疳呼之。
下疳即狐也,蝕爛肛陰;牙疳即惑也,蝕咽腐齦,脫牙穿腮破唇。
毒因傷寒病後,餘毒與濕䘌之為害也,或生斑疹之後,或生癖疾下利之後,其為患亦同也。
其證則面色目眥或赤或白或黑,時時不一,喜睡目不能閉,潮熱聲啞,腐爛之處,穢氣燻人。
若胃壯能食,堪受攻病重藥,或病之勢緩,治多全也。

47. 渴證

三法傷津胃燥干,陽往乘陰渴亦然,渴欲飲水少少與,莫使停留飲病干。
太陽五苓尿不利,陽明白虎飲連連,少陽證具心煩渴,小柴去半粉加添。

【注】渴病,多因或汗、或吐、或下三法傷其津液,致令胃中乾燥,故引飲也。
陽邪往乘三陰,太陰則嗌乾,少陰則口燥,厥陰則消渴。
渴在三陰,陽邪亦屬熱傷津液,故曰渴亦然也。
三陰之渴,治法詳於三陰經內。
凡渴欲飲水者,當少少與之,以滋胃干,胃和則愈,若恣意與飲之,不但渴不能愈,致水停留為病也。
太陽之渴用五苓散者,以水停下焦,小便不利故也。
陽明之渴用白虎者,以胃熱飲水連連不已也。
少陽寒熱往來等證已具,心煩渴者,用小柴胡湯以和解,去半夏以避燥,加花粉以生津液也。

48. 惡風

風寒相因相離少,三陽俱有惡寒風,惡風屬陽法從表,三陰惡寒無惡風。

【注】風寒二者,大率多相因而少相離,有寒時不皆無風,有風時不皆無寒,故三陽俱有惡寒惡風同見也。
惡風與惡寒均表病也,法當從表;然風屬陽、寒屬陰,故三陰經證有惡寒而無惡風也。

49. 潮熱、時熱

午後一發為潮熱,無休發熱汗蒸蒸,時熱自汗無里證,先時與藥桂枝稱。

【注】潮熱,陽明腑證也。
陽明旺於申酉,故潮熱發於午後,如潮信之不失,因名之曰潮熱,可下之證也。
無休發熱汗蒸蒸,謂發熱無休止之時,熱氣透手溱漆有汗,名曰蒸蒸發熱,亦屬陽明內實,可下之證也。
時熱自汗者,謂發熱時輕時重而有自汗也,似潮熱而次數,似蒸蒸而休止。
潮熱蒸蒸之熱,則必兼有可下之證。
時熱時止之熱,則必不兼可下之證,故曰:無里證也。
因其無里證,熱而有汗,知風邪留連在表不已,故用桂枝主治。
然必先其發熱汗出之時與桂枝也,蓋桂枝不為時熱自汗者設,而為時熱自汗有表無里證者設也。
此處重在無里證,非謂凡有時熱自汗,皆可服桂枝也。

50. 衄血

陽明衄血熱在裡,太陽衄血熱瘀經,太陽頭痛目瞑兆,陽明漱水不咽徵。
衄後身涼知作解,不解升麻犀角清。
未衄表實麻黃汗,裡熱犀角芩連同。

【注】陽明衄血熱在裡也。
太陽衄血熱瘀經也。
太陽失汗則有頭痛目瞑之兆,陽明失下則有漱水不欲咽之徵。
衄血之後,身涼脈靜,知作解也,若仍不解,知衄未盡,熱留於營也。
無汗表熱,宜升麻葛根合犀角地黃湯清解之;欲作衄未衄者,表實宜麻黃汗之,裡熱宜犀角地黃湯加芩、連清之。
若表實裡熱者,則又當合二方兩解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