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心法要訣》~ 卷二 (7)
卷二 (7)
1. 狐惑
古名狐惑近名疳,狐蝕肛陰惑唇咽,病後餘毒斑疹後,癖疾利後也同然,面眥赤白黑不一,目不能閉喜貪眠,潮熱聲啞腐穢氣,能食堪藥治多全。
【注】狐惑,牙疳、下疳等瘡之古名也,近時惟以疳呼之。
下疳即狐也,蝕爛肛陰;牙疳即惑也,蝕咽腐齦,脫牙穿腮破唇。
毒因傷寒病後,餘毒與濕䘌之為害也,或生斑疹之後,或生癖疾下利之後,其為患亦同也。
其證則面色目眥或赤或白或黑,時時不一,喜睡目不能閉,潮熱聲啞,腐爛之處,穢氣燻人。
若胃壯能食,堪受攻病重藥,或病之勢緩,治多全也。
白話文:
[古稱為狐惑,近世通稱為疳。狐惑會侵蝕肛門、陰部、嘴脣和咽喉。疾病後遺的毒素會引發斑疹,或是消化不良後的病症,都與狐惑有相似之處。臉色、眼周顏色會在紅、白、黑之間變換,眼睛常想閉合卻又無法,嗜睡,有潮熱感,聲音沙啞,病竈處散發出難聞的腐臭氣味,但若是胃口好,能接受強烈的治療,或病情較緩和,治療的成功率就高。]
2. 渴證
三法傷津胃燥干,陽往乘陰渴亦然,渴欲飲水少少與,莫使停留飲病干。
太陽五苓尿不利,陽明白虎飲連連,少陽證具心煩渴,小柴去半粉加添。
【注】渴病,多因或汗、或吐、或下三法傷其津液,致令胃中乾燥,故引飲也。
陽邪往乘三陰,太陰則嗌乾,少陰則口燥,厥陰則消渴。
渴在三陰,陽邪亦屬熱傷津液,故曰渴亦然也。
三陰之渴,治法詳於三陰經內。
凡渴欲飲水者,當少少與之,以滋胃干,胃和則愈,若恣意與飲之,不但渴不能愈,致水停留為病也。
太陽之渴用五苓散者,以水停下焦,小便不利故也。
白話文:
三種方法傷了津液,導致胃部乾燥,口渴,陽氣乘虛而入,也會造成口渴。口渴想要喝水,應該少量多次,不要讓水停留在體內,造成病情加重。
太陽病的口渴可以用五苓散,因為水停留在下焦,小便不暢通。陽明病的口渴,要連續喝白虎湯。少陽病口渴並伴隨心煩,可以用小柴胡湯,並加入半夏粉。
口渴大多是因為汗、吐、瀉三種方法損傷了津液,導致胃部乾燥,所以才會引發口渴。
陽邪侵犯三陰,太陰則咽喉乾燥,少陰則口乾,厥陰則消渴。
三陰的口渴,陽邪也屬於熱傷津液,所以說口渴也是一樣的原因。
三陰的口渴,治療方法詳細記載在三陰經的內容中。
凡是口渴想要喝水的人,應該少量多次給予水分,滋潤胃部,胃部和緩了就會痊癒。如果放任患者大量喝水,不僅無法止渴,還會導致水停留在體內,形成新的病症。
太陽病的口渴用五苓散,是因為水停留在下焦,小便不暢通。
陽明之渴用白虎者,以胃熱飲水連連不已也。
少陽寒熱往來等證已具,心煩渴者,用小柴胡湯以和解,去半夏以避燥,加花粉以生津液也。
白話文:
陽明經的口渴情況,使用白虎湯的原因,是因為胃部熱度導致不斷飲水。
少陽經的寒熱交替症狀已經表現出,如果出現心煩且口渴的情況,則使用小柴胡湯來調和身體,避免使用半夏以免引起燥熱,並加入花粉來滋潤體內的津液。
3. 惡風
風寒相因相離少,三陽俱有惡寒風,惡風屬陽法從表,三陰惡寒無惡風。
【注】風寒二者,大率多相因而少相離,有寒時不皆無風,有風時不皆無寒,故三陽俱有惡寒惡風同見也。
惡風與惡寒均表病也,法當從表;然風屬陽、寒屬陰,故三陰經證有惡寒而無惡風也。
白話文:
風寒通常是同時出現,很少單獨存在。三陽經都可能出現惡寒惡風的症狀,因為惡風屬於陽氣,病症從表而發。而三陰經則只有惡寒,沒有惡風,因為寒屬陰。
4. 潮熱、時熱
午後一發為潮熱,無休發熱汗蒸蒸,時熱自汗無里證,先時與藥桂枝稱。
【注】潮熱,陽明腑證也。
陽明旺於申酉,故潮熱發於午後,如潮信之不失,因名之曰潮熱,可下之證也。
無休發熱汗蒸蒸,謂發熱無休止之時,熱氣透手溱漆有汗,名曰蒸蒸發熱,亦屬陽明內實,可下之證也。
時熱自汗者,謂發熱時輕時重而有自汗也,似潮熱而次數,似蒸蒸而休止。
潮熱蒸蒸之熱,則必兼有可下之證。
時熱時止之熱,則必不兼可下之證,故曰:無里證也。
因其無里證,熱而有汗,知風邪留連在表不已,故用桂枝主治。
白話文:
下午開始發熱,熱度像潮水般漲落,不停發熱,汗出很多,熱氣逼人,有時發熱有時退熱,並且伴隨自汗,這是一種表面風寒未解,熱邪在裡面的症狀,可以用桂枝來治療。
然必先其發熱汗出之時與桂枝也,蓋桂枝不為時熱自汗者設,而為時熱自汗有表無里證者設也。
此處重在無里證,非謂凡有時熱自汗,皆可服桂枝也。
白話文:
然而,必須在發熱出汗的時候使用桂枝,因為桂枝並不是為了所有時熱自汗的人設置的,而是為了那些只有表症無裡證的時熱自汗者設置的。
這裡重點在於無裡證,並非表示所有有時熱自汗的人都可以服用桂枝。
5. 衄血
陽明衄血熱在裡,太陽衄血熱瘀經,太陽頭痛目瞑兆,陽明漱水不咽徵。
衄後身涼知作解,不解升麻犀角清。
未衄表實麻黃汗,裡熱犀角芩連同。
【注】陽明衄血熱在裡也。
太陽衄血熱瘀經也。
太陽失汗則有頭痛目瞑之兆,陽明失下則有漱水不欲咽之徵。
衄血之後,身涼脈靜,知作解也,若仍不解,知衄未盡,熱留於營也。
無汗表熱,宜升麻葛根合犀角地黃湯清解之;欲作衄未衄者,表實宜麻黃汗之,裡熱宜犀角地黃湯加芩、連清之。
若表實裡熱者,則又當合二方兩解之。
白話文:
如果鼻子出血,伴隨發熱,且是陽明經的病症,表示熱在裡頭;如果是太陽經的病症,則代表熱瘀阻經絡。太陽經的病症還可能出現頭痛、眼睛昏花等徵兆,而陽明經的病症則容易出現漱口時不想吞口水的情況。
鼻子出血後,如果身體感到涼爽,脈搏平穩,就表示病症正在好轉。若沒有好轉,表示出血未盡,熱氣還留在血脈中,需要用升麻、犀角等藥物來清熱。
如果沒有流汗,代表表證實熱,可以用麻黃來發汗;若內熱未消,則可以用犀角、地黃等藥物來清熱。
如果同時存在表證實熱和內熱,則需要結合兩種藥方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