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傷寒心法要訣》~ (2)

回本書目錄

(2)

1. 熱利寒利

熱利尿紅渴黏穢,寒利澄清小便白,理中不應宜固澀,仍然不應利之瘥。

【注】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寒也。下利慾飲水者,以有熱故也。此以渴辨寒熱也。小便黃赤,穢氣稠黏者,皆熱利也。小便清白,澄徹清穀,皆寒利也。熱利有表證,輕者升麻葛根湯,重者葛根湯汗之。有里證者,量以三承氣湯下之。無表裡證,輕者宜黃芩湯,重者宜葛根黃連黃芩湯清之。寒利宜理中湯溫而補之。若服理中湯不應者,此屬下焦滑脫,宜赤石脂禹餘糧湯固澀。仍然不應,此為清濁不分,水走大腸,宜五苓散或豬苓湯利之,可瘥也。

白話文:

熱性腹瀉的症狀是:小便顏色紅,口渴、大便黏膩且有穢臭味。寒性腹瀉的症狀是:小便清澈,顏色白。如果使用理中湯治療寒性腹瀉沒有效果,就應該使用收澀藥來固腸止瀉。如果仍然沒有效果,就用利尿的方式治療。

【註解】如果腹瀉但不口渴,屬於太陰虛寒的證候。腹瀉而且想喝水,是因為體內有熱。這是用口渴來分辨寒熱的方法。小便黃赤、穢氣濃稠黏膩的,都是熱性腹瀉。小便清澈、像米湯一樣清稀的,都是寒性腹瀉。熱性腹瀉如果有表證,輕微的可以用升麻葛根湯,嚴重的可以用葛根湯發汗。如果有里證,可以根據情況使用三承氣湯攻下。如果沒有表裡證,輕微的可以用黃芩湯,嚴重的可以用葛根黃連黃芩湯清熱。寒性腹瀉可以用理中湯溫補。如果服用理中湯沒有效果,屬於下焦滑脫,應該用赤石脂禹餘糧湯固澀止瀉。如果仍然沒有效果,這是因為清濁不分,水液直接流入大腸,應該用五苓散或豬苓湯利水,就可以痊癒。

2. 少陰陰邪停飲

少陰陰邪有水氣,腹痛四肢重沉疼,小便不利自下利,或咳或嘔真武平。咳加乾薑辛味共,小便若利去茯苓,嘔去附子生薑倍,利去芍藥入干寧。

【注】少陰陰邪有水氣,謂少陰陰寒兼有水氣病也,飲病主證,謂腹痛,四肢沉重疼痛,大便自利、小便不利,宜真武湯溫中利水也。飲病或有之證,或咳,或小便利,或嘔,或下利。咳加生薑、細辛、五味子。小便若利去茯苓。嘔,去附子倍加生薑。利,去芍藥入乾薑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陰經受寒邪侵襲,體內有水濕停滯,症狀表現為腹部疼痛、四肢沉重疼痛、小便不利但大便卻通暢,可能伴隨咳嗽或嘔吐。可用真武湯溫中利水。若咳嗽,可加乾薑、細辛(原文注釋為生薑、細辛、五味子,此處取其辛溫為主);若小便通暢,則去掉茯苓;若嘔吐,則去掉附子並加倍生薑;若大便通暢,則去掉芍藥並加入乾薑。

3. 吐證

中寒吐食不能食,不渴而厥吐寒虛,得食吐渴火為逆,飲吐相因水病居。

【注】中寒吐食,謂中寒吐食不能食也。凡不渴而厥吐,是寒虛吐也,宜理中、吳茱萸輩。凡渴而得食即吐,是火吐也,熱實宜黃連解毒湯。熱虛宜乾薑黃連黃芩湯,或竹葉石膏湯。渴而飲,飲而吐,吐而復渴,水逆病也,宜五苓散。

白話文:

吐證:

肚子受寒嘔吐,吃不下東西;不渴卻嘔吐,身體虛寒;吃了東西就吐,還口渴,這是胃火逆亂;喝水也吐,吐了又渴,這是水液代謝失調。

寒邪入侵導致嘔吐,吃不下東西。不渴卻發冷並嘔吐,是寒虛導致的嘔吐,可用理中湯、吳茱萸湯等溫中散寒的藥物治療。口渴,吃了東西就吐,是胃火旺盛導致的嘔吐,實熱證可用黃連解毒湯;虛熱證可用乾薑黃連黃芩湯或竹葉石膏湯。口渴喝水,喝水又吐,吐了還渴,這是水液代謝失常,可用五苓散治療。

4. 胸脅滿痛

邪氣傳裡必先胸,由胸及脅少陽經。太陽脈浮惟胸滿,過經不解有陽明。乾嘔潮熱胸脅滿,大柴加硝兩解行。心腹引脅硬滿痛,乾嘔尿秘十棗攻。

【注】邪氣傳裡必先自胸,若脈浮惟胸滿而不及脅者,仍屬太陽表分也,宜麻黃湯。因胸及脅而皆滿者,屬少陽經也,宜小柴胡湯。若十餘日不解,而胸脅滿,兼乾嘔潮熱者,是少陽兼有陽明也,宜大柴胡湯加芒硝兩解之。若表已解,心下及腹引脅、滿硬而痛,乾嘔小便不利者,是停飲內實也,宜十棗湯攻之。

白話文:

胸脅部脹痛,邪氣入侵內部一定會先從胸部開始,再從胸部蔓延到脅肋部(少陽經)。如果脈象浮弱,只有胸部脹滿,沒有波及到脅肋部,仍然屬於太陽經表證,可以用麻黃湯治療。如果胸部和脅肋部都脹滿,就屬於少陽經證,要用小柴胡湯治療。如果十多天症狀沒有好轉,而且胸脅部脹滿,伴隨乾嘔、潮熱,就是少陽經兼有陽明經的病證,要用大柴胡湯加芒硝來治療。如果表證已經解除,但是心下、腹部以及脅肋部脹滿堅硬疼痛,並且乾嘔、小便不利,就是體內停積水液導致的實證,要用十棗湯攻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