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心法要訣》~ 卷二 (6)
卷二 (6)
1. 譫語、鄭聲
譫語為實聲長壯,亂言無次數更端,鄭聲為虛音短細,頻言重複更呢喃。
同陽經見均屬熱,同陰經見總為寒。
陽無可攻當清解,陰不能溫清補痊。
【注】言語心主之也。
心氣實熱而神有餘,則發為譫語。
譫語為實,故聲長而壯,亂言無次數數更端也。
心氣虛熱而神不足,則發為鄭聲。
鄭聲為虛,故音短而細,只將一言重複呢喃也。
蓋神有餘,則能機變而亂言。
神不足,則無機變而只守一聲也。
凡譫語、鄭聲與陽經同見者,均屬熱證,可以攻之;與陰經同見者,總為寒證,可以溫之。
若雖與陽經同見,而無可攻之證,不可攻之,當清解也;與陰經同見而無可溫之證,不可溫之,當清補也。
白話文:
胡言亂語聲音洪亮有力,語無倫次反复无常,属于实症,叫譫语。言语细弱短促,反复重复呢喃,属于虚症,叫郑声。
譫语、郑声与阳经同时出现,均为热证,可以攻治;与阴经同时出现,则属寒证,可以温补。
如果与阳经同时出现,但没有可以攻治的症状,就应该清解;与阴经同时出现,但没有可以温补的症状,就应该清补。
2. 喘急短氣
喘息喝喝數張口,短氣似喘不抬肩,促難布息為實證,短不續息作虛觀,內因飲病或痰熱,外因陰陽表裡看,直視神昏汗潤髮,脈微肢厥命難全。
【注】喘息,氣急喝喝而數張口、抬肩、欠肚者,喘也。
短氣,則似喘非喘,而不張口抬肩也。
二證皆胸中氣病。
肺主氣,故屬肺也。
無論喘急、短氣,若氣促壅塞不能布息,為有餘之實證。
若氣短空乏不能續息,為不足之虛證。
內因,謂飲冷傷肺,或因痰熱也。
外因,謂形寒傷表,表主皮毛,肺之合也。
皮毛受邪,其次及膚、及肌、及胸、及腹入胃,皆令病喘,當審陰陽表裡,從化主治可也。
白話文:
病人呼吸急促,嘴巴張合頻繁,而且短氣、像是喘不過氣,卻不抬肩,呼吸困難,像是被堵住一樣,這是實證;如果呼吸短促,氣息不足,不能持續,就是虛證。內在原因可能是因為喝了冰涼的東西傷了肺,或者痰熱引起的;外在原因則可能是因為寒氣入侵身體,影響到皮膚和毛髮,進而影響到肺部。無論是寒氣入侵還是痰熱,都需要根據病情的陰陽表裡,進行針對性的治療。
喘急、短氣,兼直視神昏,汗出潤髮,脈微四肢厥冷,皆死候也。
與三陰寒證同見,是為陰喘,宜四逆加杏仁、五味子,虛者倍加人參。
與三陽熱證同見,是為陽喘,宜白虎、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與太陽表證同見,是為表喘,無汗者麻黃湯,兼煩躁者大青龍湯;有汗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湯。
與陽明裡證同見,是為里喘,宜大承氣湯,兼結胸者,宜大陷胸丸。
若兼水氣,表實者,小青龍湯;表虛者及小便不利,均宜五苓散加葶藶子。
裡實者,宜葶藶大棗湯,兼腹脅硬痛者,宜十棗湯。
裡寒者,宜真武湯。
白話文:
呼吸急促、氣短,並且眼神迷糊,出汗但汗液濕潤頭髮,脈搏微弱,四肢冰冷,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。
如果同時出現三陰寒證的症狀,稱為陰喘,應該服用四逆湯加杏仁、五味子,體虛者要加倍服用人參。
如果同時出現三陽熱證的症狀,稱為陽喘,應該服用白虎、葛根黃芩黃連湯。
如果同時出現太陽表證的症狀,稱為表喘,沒有出汗者服用麻黃湯,伴隨煩躁者服用大青龍湯;有出汗者服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。
如果同時出現陽明裡證的症狀,稱為裡喘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,伴隨胸悶者,應該服用大陷胸丸。
如果同時伴隨水腫,外感實證者,服用小青龍湯;外感虛證者以及小便不利者,都應該服用五苓散加葶藶子。
內熱實證者,應該服用葶藶大棗湯,伴隨腹部兩側疼痛者,應該服用十棗湯。
內寒者,應該服用真武湯。
若脈微細,口鼻氣短喘乏。
而無陰陽表裡證,此氣虛喘也,宜保元湯加五味子、杏仁。
若喘而唾痰稠黏,喉間漉漉有聲,此痰喘也,重者宜瓜蒂散、礞石滾痰丸,輕者二陳加苦葶藶子、蘇子之類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微弱細膩,且口鼻呼吸急促,氣息短暫,這可能是氣虛導致的喘息,適合服用保元湯並加上五味子和杏仁。
如果喘息同時伴有痰多,痰質稠厚黏膩,喉嚨中發出漉漉的聲音,這是痰喘的表現,嚴重的情況可以使用瓜蒂散或礞石滾痰丸,輕度的情況則可以使用二陳湯加苦葶藶子和蘇子等藥物。
3. 熱入血室
婦人傷寒同一治,胎產經來熱入室,晝日明瞭夜譫妄,小柴生地牡丹皮,無汗加麻有汗桂,汗後不解再加枝。
寒熱如瘧加麻桂,中寒姜附不須疑,渴熱白虎花粉葛,瘀血桃仁承氣俱。
產後胎前雖多證,不外陰陽表裡醫。
【注】婦人傷寒,與男子治法同也。
惟產後經來,邪熱乘虛而入血室,另有治法。
熱入血室之證,晝日明瞭,夜則譫語妄見鬼狀,宜小柴胡湯加生地、丹皮。
若無汗則為表實,加麻黃汗之。
有汗則為表虛,加桂枝解之。
若有發熱惡寒之表,已經發汗,雖無汗不加麻黃,再加桂枝以解之,不可復用麻黃也,若有如瘧之寒熱,加麻黃、桂枝兩解之。
白話文:
婦人傷寒治療法
婦人傷寒,與男子治療方法相同。但產後經期,邪熱乘虛而入血室,則另有治法。
熱入血室之證:
- 晝日清醒,夜則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甚至出現幻覺,如看到鬼魅等。
- 此時宜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、牡丹皮。
- 若無汗,則為表實,應加麻黃以發汗。
- 若有汗,則為表虛,應加桂枝以解表。
- 若已發汗,但仍有發熱惡寒之表證,即使無汗也不再加麻黃,只加桂枝以解表。切記不可重複使用麻黃。
**若有寒熱如瘧疾之證,**則加麻黃、桂枝以解表。
**若為中寒之證,**則加薑、附子,無需猶豫。
**若渴熱難耐,**則用白虎湯加花粉、葛根。
**若有瘀血,**則用桃仁承氣湯。
**總結而言,**產後胎前,雖然出現的症狀很多,但都離不開陰陽、表裡之分。應根據具體情況,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。
若厥而下利,則為中寒,去黃芩加薑、附,不須疑也。
若發熱煩渴,則為裡熱,去半夏合白虎,或加花粉。
葛根。
胸脅少腹或滿硬、或作痛,則為瘀血,宜合桃仁承氣湯攻之。
產後胎前雖有多證,不能盡述,總不外陰陽表裡之治,在臨證者以意消息之耳。
白話文:
如果手腳冰冷又拉肚子,就是體內寒氣太重,要加薑、附子,去掉黃芩,不用懷疑。
如果發燒口渴,就是體內熱氣太盛,要加白虎湯,去掉半夏,或者加花粉。
葛根。
胸口、脅肋、小腹脹痛或硬痛,就是瘀血阻滯,需要用桃仁承氣湯攻破。
產後和懷孕期間雖然有很多症狀,無法一一列舉,但總歸是陰陽表裡方面的問題,臨症時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應對。
4. 食復勞復
新愈臟腑皆不足,營衛腸胃未通和,多食過勞復生熱,枳實梔子大黃瘥。
浮汗沉下小柴解,燥嘔竹葉石膏合,氣虛補中益氣主,陰虧六味倍參多。
【注】新愈之後,臟腑氣血皆不足,營衛未通,腸胃未和,惟宜白粥靜養。
若過食,胃弱難消,因復煩熱,名曰食復。
若過勞役復生熱煩,名曰勞復。
勞復者,宜枳實梔子豉湯汗之。
食復者,宜枳實梔子豉加大黃湯下之。
脈浮有表者,宜枳實梔子豉湯以汗解之。
脈沉有里者,宜枳實梔子豉加大黃湯以下解之。
若無表裡證者,宜小柴胡湯以和解之。
白話文:
病癒後,臟腑和氣血都虛弱,營氣和衛氣不流通,腸胃也不協調,應該吃白粥靜養。如果吃太多,胃弱難消化,又容易煩熱,叫做食復。如果勞累過度,也容易煩熱,叫做勞復。勞復可以用枳實、梔子、豉湯來發汗治療。食復則要用枳實、梔子、豉湯加上大黃來瀉下治療。脈象浮者,屬表症,可以用枳實、梔子、豉湯發汗治療。脈象沉者,屬裡症,可以用枳實、梔子、豉湯加上大黃瀉下治療。如果既無表症,也無裡症,則可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治療。燥嘔可以用竹葉石膏湯治療。氣虛可以用補中益氣湯治療,陰虛則可以用六味地黃湯加參藥治療。
口燥煩渴喜嘔者,宜竹葉石膏湯主之。
若內傷氣虛勞復者,宜補中益氣湯主之。
若犯內事陰虧者,宜六味生乾地黃湯,氣少者,倍加人參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對於口乾舌燥、心煩想吐的情況,適合使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。
如果因內傷導致氣虛,再加上勞累復發,則應使用補中益氣湯來進行治療。
若身體受到內傷,出現陰液不足的情況,則可以使用六味生乾地黃湯;如果氣血較少,則可以將人參湯的劑量增加一倍來進行治療。
5. 心下悸
築築惕惕心動悸,怔怔仲仲不自安,飲多尿少為停水,厥冷汗後是虛寒。
【注】心下築築惕惕、怔怔忡忡,謂悸病之狀也。
飲水多而小便少,水停心下之悸也,宜茯苓甘草湯,或五苓散。
厥冷為寒,宜真武湯,汗後為虛,宜小建中湯。
或不因汗後,是虛之甚也,宜炙甘草湯。
白話文:
胸口一阵阵悸动,心神不安,心慌意乱。喝水多却小便少,说明体内积水,导致心悸,可以用茯苓甘草汤或五苓散治疗。手脚发冷是寒症,要用真武汤治疗;出汗后发冷是虚症,要用小建中汤治疗。如果不用出汗,身体虚弱严重,要用炙甘草汤治疗。
6. 發黃
濕熱發黃頭汗出,小便不利渴陽明。
素有寒濕發汗後,黃從陰化太陰經。
陽色鮮明陰色暗,太陽血蓄並狂生。
表實麻翹赤小豆,茵陳裡實梔子清。
陰黃茵陳四逆主,便溏尿秘茵五苓。
環口黛黑柔汗死,體若煙燻陽絕徵。
【注】陽明病應遍身有汗,謂之熱越。
今頭汗出,身無汗,是熱不得越也。
渴而引飲,小便不利,是停水也。
熱與濕瘀,從土而化,外薄肌肉。
謂之濕熱發黃也。
或其人素有寒濕,為表邪遏郁,或已成黃,又經發汗,傳入太陰,從陰而化,謂之濕寒發黃也。
白話文:
濕熱入侵導致黃疸,頭部出汗,小便不利,口渴,屬於陽明經病變。有些人原本就有寒濕體質,發汗後黃疸加重,轉入太陰經,稱為濕寒發黃。陽黃顏色鮮明,陰黃顏色暗淡,太陽經血瘀積會導致狂躁。表證出現麻木、口渴、舌苔發紅、小便赤色如小豆,可以用茵陳蒿和梔子來治療。陰黃可以用茵陳蒿和四逆湯治療,便溏尿秘可以用茵陳蒿和五苓散治療。嘴唇周圍發黑、出汗少、身體像煙燻一樣,是陽氣衰竭的徵兆。
陽明病應該遍身出汗,稱為熱越,現在頭部出汗,身體卻沒有汗,說明熱氣無法外泄。口渴卻喝水不多,小便也不利,說明水液停滯。濕熱瘀積在體內,從土氣化生,外薄肌肉,稱為濕熱發黃。有些人原本有寒濕,表邪鬱積,或已經患上黃疸,又因發汗導致病情加重,轉入太陰經,稱為濕寒發黃。
陽明屬陽,故其色明亮。
太陰屬陰,故其色晦暗也。
太陽蓄血亦有發黃,多與狂病並生,法當從蓄血治也。
表實無汗發黃者,宜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汗之。
裡實不便者,宜茵陳蒿湯下之。
無表裡證熱盛者,宜梔子柏皮湯清之。
陰證發黃者,宜茵陳四逆湯溫之。
若大便溏,小便秘,發黃者,宜茵陳五苓散利之。
環口黧黑柔汗者,陰黃死證也。
柔汗、謂冷汗也。
身體枯燥如煙燻者,陽黃死證也。
白話文:
陽明經屬陽,所以它的顏色明亮。
太陰經屬陰,所以它的顏色晦暗。
太陽經積蓄血液也可能出現發黃,多半伴隨狂躁症一起出現,治療時應該以治療積血為主。
表面實證,沒有汗水卻發黃的,應該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發汗。
裡實便秘的,應該用茵陳蒿湯通便。
沒有表裡證,但熱盛的,應該用梔子柏皮湯清熱。
陰證發黃的,應該用茵陳四逆湯溫陽。
如果大便稀溏,小便不通暢,而且發黃的,應該用茵陳五苓散利尿。
嘴唇周圍發黑,出冷汗的,是陰黃的死症。
冷汗,就是指虛汗。
身體乾燥得像被煙燻過一樣,是陽黃的死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