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八冊 (7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冊 (7)

1. 鼻塞

皆屬肺。經云: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。又云: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又云: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開竅於鼻,藏精於肺。又云:肺主臭,在藏為肺,在竅為鼻是也。東垣曰:金匱真言論云,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開竅於鼻,藏精於肺。

夫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,其氣血皆上走於面,而走空竅,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睛,其彆氣走於耳而為聽,其宗氣出於鼻而為臭。《難經》云:肺氣通於鼻,肺和則能知香臭矣。夫陽氣、宗氣者,皆胃中生髮之氣也。其名雖異,其理則一。若因飢飽勞役,損脾胃生髮之氣,既弱其營運之氣,不能上升,邪塞孔竅,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。宜養胃氣、實營氣,陽氣,宗氣上升,鼻管則通矣。

又一說,《難經》云:心主五臭,肺主諸氣,鼻者肺竅,反聞香臭者何也?蓋以竅言之肺也,以用言之心也,因衛氣失守,寒邪客於頭面,鼻亦受之不能為用,是不聞香臭矣。故經曰心肺有病,鼻為之不利。潔古曰:視聽明而清涼,香臭辨而溫暖者是也。治法宜先散寒邪,後補衛氣,使心肺之氣得交通,則鼻利而聞香臭矣。

麗澤通氣湯主之。眼多眵淚,溫肺湯。咳嗽上喘,禦寒湯。目中溜火,氣寒血熱,淚多,臍下冷,陰汗,足痿弱,溫衛湯。耳鳴,口不知穀味,氣不快,四肢困倦,行步不正,發脫落,食不下,膝冷陰汗帶下,喉中介介不得臥,口舌嗌乾太息,頭不可回顧,項筋緊急脊強痛,頭旋眼黑頭痛,呵欠嚏噴,溫衛補血湯。

人參湯、辛夷散、增損通聖散、辛夷湯、醍醐散、通關散、防風湯、排風散、蓽澄茄丸,皆治鼻塞之劑,宜審表裡寒熱而用之。小薊一把,水二升,煮一升,去渣溫服。外治,通草散、菖蒲散、瓜蒂散、蒺藜汁、葫蘆酒,或用生蔥分作三段,早用蔥白,午用蔥管中截,晚換蔥管末稍一截,塞入鼻中,令透里方效。

王汝言曰:鼻塞不聞香臭,或但遇寒月多塞,或略感風寒便塞,不時舉發者,世俗皆以為肺寒,而用解表通利辛溫之藥不效,殊不知此是肺經素有火邪,火鬱甚則喜得熱而惡見寒,故遇寒便塞,遇感便發也。治法清肺降火為主,而佐以通氣之劑。若如常鼻塞不聞香臭者,再審其平素,只作肺熱治之,清金瀉火清痰,或丸藥噙化,或未藥輕調,緩服久服,無不效矣,此予所親見而治驗者。其平素原無鼻塞舊證,一時偶感風寒,而致窒塞聲重,或流清涕者,自作風寒治。

薛新甫云:前證若因飢飽勞役所傷,脾胃發生之氣不能上升,邪害空竅,故不利而不聞香臭者,宜養脾胃,使陽氣上行則鼻通矣,補中益氣湯之類是也。孫氏姑,鼻不聞香臭有年矣,後因他疾,友人繆仲淳為處方,每服用桑白皮至七八錢,服久而鼻塞忽通。鼻塞久而成齆,蓋由肺氣注於鼻,上榮頭面,若上焦壅滯,風寒客於頭腦,則氣不通,冷氣停滯,搏於津液,膿涕結聚,則鼻不聞香臭,遂成齆也。內服芎藭散、山茱萸丸。

白話文:

鼻塞

鼻塞的原因,大多與肺有關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肺氣與鼻子相通,肺氣調和,鼻子就能分辨香臭。」又說:「五種氣味進入鼻子,會藏在心肺之中,心肺有病,鼻子就會不舒服。」還說:「西方屬白色,對應於肺,在體表開竅於鼻子,精氣藏於肺。」又說:「肺主嗅覺,在臟腑是肺,在體表開竅是鼻子。」東垣(李杲)也說:「《金匱真言論》提到,西方屬白色,對應於肺,在體表開竅於鼻子,精氣藏於肺。」

人體的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絡,它們的氣血都往上走到面部,並通過空竅散發。其中,精陽之氣往上走入眼睛形成視覺,別氣往上走入耳朵形成聽覺,宗氣從鼻子散發形成嗅覺。《難經》說:「肺氣與鼻子相通,肺氣調和,就能分辨香臭。」陽氣和宗氣,都是胃中產生的氣。它們的名字雖然不同,但道理相同。如果因為飢餓或飽食、勞累過度,損傷脾胃生髮之氣,使得營運之氣衰弱,無法上升,邪氣就會堵塞孔竅,導致鼻子不通,無法聞到香臭。這時候,應該調養胃氣,補充營氣、陽氣,讓宗氣上升,鼻子自然就暢通了。

還有一種說法,《難經》提到:「心主五種氣味,肺主各種氣,鼻子是肺的孔竅,為什麼反而是心在掌管嗅覺?」這可能是因為從孔竅來說,鼻子屬於肺;從功能來說,嗅覺屬於心。如果衛氣失去防禦能力,寒邪侵入頭面部,鼻子也會受到影響而無法發揮功能,就會聞不到香臭。所以古書說心肺有病,鼻子就會不舒服。潔古(張元素)說:「眼睛和耳朵清澈明亮,能分辨香臭且感覺溫暖,才是健康的表現。」治療方法應該先驅散寒邪,再補充衛氣,讓心肺之氣順暢交流,鼻子就能暢通並恢復嗅覺。

可以使用麗澤通氣湯來治療鼻塞。眼睛多眼屎,可以用溫肺湯。咳嗽氣喘,可以用禦寒湯。眼睛有火氣,屬於氣寒血熱,眼淚多,肚臍以下發冷,陰囊潮濕,腿腳無力,可以用溫衛湯。耳鳴,口中沒有食慾,氣不順暢,四肢困倦,走路不穩,掉髮,吃不下東西,膝蓋發冷、陰囊潮濕、白帶多,喉嚨有異物感難以入睡,口舌乾燥、經常嘆氣,頭不能轉動,頸部肌肉緊張,背部僵硬疼痛,頭暈眼花,頭痛,打哈欠、打噴嚏,可以用溫衛補血湯。

人參湯、辛夷散、增損通聖散、辛夷湯、醍醐散、通關散、防風湯、排風散、蓽澄茄丸等,都是治療鼻塞的藥方,應該根據患者的表裡寒熱情況來選擇使用。可以用小薊一把,加兩升水煮成一升,去渣後溫服。外用可以選擇通草散、菖蒲散、瓜蒂散、蒺藜汁、葫蘆酒。或是將生蔥切成三段,早上用蔥白部分,中午用蔥管中間部分,晚上用蔥管末端部分,塞入鼻中,讓藥性滲透到內部才有效。

王汝言認為,鼻塞聞不到香臭,或是只在寒冷時節鼻塞,或稍微感冒就鼻塞,且不時發作的人,世俗都認為是肺寒,使用解表、通利、辛溫的藥卻沒效果。其實這是肺經原本就有火邪,火氣鬱積嚴重,反而喜歡溫熱而討厭寒冷,所以遇到寒冷就鼻塞,感冒就發作。治療應該以清肺降火為主,輔以通氣的藥。如果平時就鼻塞聞不到香臭,要仔細診斷,只作肺熱來治療,使用清金瀉火、清痰的藥,或是使用藥丸含化,或是將藥粉調成糊狀輕輕服用,長期服用就會有效,這是他親身經歷並驗證過的。如果平時沒有鼻塞的舊病,只是偶爾感冒,導致鼻塞、聲音變重、流清鼻涕,就按照治療風寒的方法來處理。

薛新甫說,前面提到的情況,如果是因為飢餓或飽食、勞累過度所傷,導致脾胃生發之氣無法上升,邪氣侵擾空竅,所以鼻子不通、聞不到香臭,應該調養脾胃,使陽氣上升,鼻子就會暢通,可以選擇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方。孫氏的姑姑,鼻塞多年聞不到香臭,後來因為其他疾病,友人繆仲淳為她開藥方,每次服用七八錢桑白皮,長期服用,鼻塞就突然好了。鼻塞久了會形成鼻齆(鼻音很重),是因為肺氣注入鼻子,向上滋養頭面部,如果上焦(胸部以上)壅塞不通,風寒侵入頭部,就會導致氣不通暢,寒氣停滯,與津液結合,形成膿涕,導致鼻子聞不到香臭,就形成了鼻齆。內服可以使用芎藭散、山茱萸丸。

外用可以使用赤龍散、通頂散、雄黃散、黃白散、通草散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