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八冊 (6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八冊 (6)

1. 蟲入耳

薛新甫云:先君嘗睡間,有蟲入耳痛瞀,將生薑擦貓鼻,其尿自出,取尿滴耳內,蟲即出而愈。又有百戶張錦謂予曰,耳內生瘡,不時作痛,痛而欲死,痛止如故,診其脈皆安靜,予謂非瘡也。話間痛忽作,予度其有蟲入耳,令回急取貓尿滴耳,果出一臭蟲,遂不復痛。或用麻油滴之,則蟲死難出。

或用炒芝麻枕之,則蟲亦出,但俱不及貓尿之速也。治百蟲入耳:藍汁、蔥汁、韭汁、萵苣汁、雞冠血、酸醋、香油、稻稈灰汁,俱灌入耳中。桃葉挼細塞耳。白膠香燒煙燻入耳。豬肉少許,炙香,置耳孔邊。麻油作煎餅,側臥以耳枕之。以火照之。以刀兩口於耳上相擊作聲。

水銀一大豆傾入耳中,欹耳孔向下,於耳上擊銅器物數聲。白礬、雄黃等分為細末,香油調成膏,每用皂角子大塞耳。川椒為末一錢,醋半盞浸良久,少少滴耳中。用口氣盡力吸出最妙。【蜒蝣入耳】立驗散。硇砂、膽礬等分研細,鵝翎管吹一字入耳中,蟲化為水。雞一隻,去毛足,以油煎令黃,箸穿作孔,枕之。

綠礬為末,水調濯耳。雄黃為末,醋調灌耳。蝸牛一個,槌碎,置耳邊。牛乳一盞,少少灌入耳內,若入腹者,飲一二升,當化為黃水。驢乳三合灌耳中,其蟲從左耳入右耳出。【蜈蚣入耳】用煎雞枕之,或用炙豬肉掩兩耳。韭汁或薑汁灌耳中。蜈蚣及蟻入耳,用豬脂一指大,炙令香,安耳邊即出。

又用生薑汁灌耳中即出。大蒜汁亦可。【蟻入耳】搗韭汁灌。大蒜汁亦可。鯪鯉甲燒灰為末,水調濾過,滴入耳中。【飛蛾入耳】醬汁灌入耳即出,或以鵝管極氣吸之出,或擊銅器於耳邊。【蒼蠅入耳】最害人,速用皂角子蟲研爛,生鱔血調灌入耳中。【蚤蝨入耳】痛,菖蒲為末,炒,乘熱以綿裹著耳邊。

【水入耳】以薄荷汁點立效。治耳中有物不可出,以麻繩剪令頭散,敷好膠,著耳中,使其物黏之,徐徐引出效。用弓弦尤妙。

白話文:

薛新甫說,我父親曾經在睡覺時,有蟲子跑進耳朵裡,又痛又暈。有人把生薑擦在貓的鼻子上,貓就會撒尿,取貓尿滴入耳朵,蟲子就跑出來,病就好了。又有個叫張錦的百戶跟我說,他耳朵裡長瘡,常常會痛,痛起來要死要活的,痛過後又恢復正常,我把脈覺得他脈象很正常,就認為不是長瘡。說話間他又突然痛起來,我猜想是蟲子跑進耳朵,就叫他趕緊取貓尿滴入耳朵,果然跑出一隻臭蟲,之後就不再痛了。有人用麻油滴入耳朵,蟲子雖然會死,但很難出來。也有人用炒過的芝麻做枕頭,蟲子也會跑出來,但都比不上貓尿快。

治療各種蟲子跑進耳朵:可以用藍汁、蔥汁、韭菜汁、萵苣汁、雞冠血、酸醋、香油、稻草灰汁,都灌入耳朵裡。或是把桃葉揉碎塞入耳朵。也可以燒白膠香,讓煙燻入耳朵。用一小塊豬肉烤香,放在耳孔旁邊。用麻油做成煎餅,側躺用耳朵枕著。或是用火光照著耳朵。也可以用刀在耳朵上兩邊敲擊發出聲音。

將一粒大豆大小的水銀倒進耳朵,頭側向一邊,讓耳孔朝下,在耳朵上敲幾聲銅器。用白礬和雄黃磨成細末,用香油調成膏狀,每次取皂角子大小塞入耳朵。或用川椒磨成末一錢,用半杯醋浸泡一會,少量滴入耳朵。用嘴巴盡力吸出最有效。

【水蛭跑入耳朵】有一個立即見效的藥方。用硇砂和膽礬等分磨成細末,用鵝毛管吹一點進耳朵,蟲子就會化成水。或者將一隻雞去除毛和腳,用油煎到金黃,用筷子穿個洞,枕著耳朵睡。

用綠礬磨成末,用水調和洗耳朵。用雄黃磨成末,用醋調和灌入耳朵。用蝸牛一個,敲碎放在耳朵旁邊。用一杯牛奶,少量灌入耳朵,如果牛奶流到肚子裡,喝一兩升,蟲子就會化成黃水排出。或者用三合驢奶灌入耳朵,蟲子就會從左耳跑進右耳出來。

【蜈蚣跑入耳朵】用煎過的雞枕著耳朵睡,或者用烤過的豬肉遮住兩邊耳朵。用韭菜汁或薑汁灌入耳朵。蜈蚣和螞蟻跑入耳朵,可以用手指大小的豬油烤香,放在耳朵旁邊,蟲子就會跑出來。也可以用生薑汁灌入耳朵,蟲子也會跑出來。大蒜汁也可以。

【螞蟻跑入耳朵】搗碎韭菜汁灌入耳朵。大蒜汁也可以。將穿山甲甲片燒成灰磨成末,用水調和過濾後,滴入耳朵。

【飛蛾跑入耳朵】用醬油灌入耳朵,蟲子就會跑出來。或者用鵝管盡力吸出來,或者在耳朵旁邊敲擊銅器。

【蒼蠅跑入耳朵】最麻煩,趕緊把皂角子蟲研爛,用生鱔魚血調和灌入耳朵。

【跳蚤蝨子跑入耳朵】會很痛,把菖蒲磨成末,炒熱後用棉布包起來放在耳朵旁邊。

【水跑入耳朵】用薄荷汁滴入耳朵,馬上見效。治療耳朵裡有東西出不來,將麻繩剪成散開的頭,塗上好膠,放入耳朵,讓東西黏住,慢慢拉出來就有效,用弓弦更好。

2.

【頞中】(頞,亦作齃,鼻山根也,俗呼鼻梁)。屬足陽明胃經、督脈之會。(《素問》曰: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,傳為衄衊瞑目。注:足太陽膀胱脈,起目內眥,上額交巔絡腦,陽明脈起於鼻,交頞中,旁約太陽之脈,今腦熱則足太陽逆,與陽明之脈俱盛,薄於頞中,故頞辛鼻淵。頞辛者,鼻痠痛也。

鼻淵者,濁涕下而不止如水泉也。熱盛則陽絡溢,陽絡溢故衄。衄者,鼻出汗血也,又謂之蔑。血出甚則陽明太陽脈衰,不能榮養於目,故目瞑。瞑,暗也)。【鼻】屬手太陰肺經。(《素問》曰: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開竅於鼻,畏熱。《靈樞》曰:肺病者,喘息鼻張。又曰:肺虛則鼻塞不利,和則能知香臭矣。

喬嶽曰:肺絕則無涕,鼻孔黑燥,肝逆乘之而色青。東垣曰:傷風,鼻中氣出粗,合口不開,肺氣通於天也)。又屬手少陰心經。(李東垣曰:鼻本主肺,而復能聞香臭者,鼻中有心,庚金生於己也。《素問》曰: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)。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、督脈之交會。

(劉河間曰:傷風寒於腠理而為鼻塞者,寒能收斂,陽氣不通暢也。《素問》曰:傷寒二日陽明受之,陽明主肉,其脈俠鼻,故鼻乾不得臥。王海藏曰:石膏發汗辛寒,入手太陰經,仲景治傷寒陽明經證乃用之者何也?蓋胃脈行身之前,而胸為胃肺之室,邪熱在陽明,則肺受火制,故用辛寒以清肺,所以號為白虎湯也。《素問》又曰:運氣陽明所至為鼽嚏。

注:鼽,鼻窒也。嚏,噴嚏也)。其在小兒面部,謂之明堂。(《靈樞》曰:脈見於氣口,色見於明堂。明堂者,鼻也。明堂廣大者壽,小者殆,況加疾哉。○按此語即相家貴隆準之說也。然須視其面部何如,愚嘗見明堂雖小,與面相稱者,壽可八十,要不可執一論也)。屬足太陰脾經。

(《素問》曰:脾熱病者,鼻先赤)。【俠鼻孔兩旁五分】(名迎香穴)。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之會,直兩目瞳子,(名巨髎穴)。屬足陽明胃經、陰蹺脈之會。余處無恙,獨鼻尖色青黃者,其人必為淋也。鼻尖微白者,亡血也。赤者,血熱也。黃者,小便難也。

白話文:

【鼻山根】(鼻山根,也寫作「齃」,指的是鼻子的根部,俗稱鼻樑)。這裡屬於足陽明胃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:「膽的熱傳到腦,就會導致鼻根酸痛、鼻淵,進一步發展成鼻出血、眼花看不清。註解:足太陽膀胱經脈起於眼內角,向上到額頭交會於頭頂,並絡於腦;陽明經脈起於鼻子,交會於鼻山根,旁邊連結太陽經脈。現在腦部有熱,足太陽經氣逆行,和陽明經脈都旺盛,衝擊鼻山根,所以鼻山根會酸痛,出現鼻淵。鼻山根酸痛,是指鼻子痠痛。鼻淵,是指鼻涕不斷流出,像泉水一樣。熱盛就會使陽絡的血溢出,陽絡血溢出就會導致鼻出血。鼻出血,是指鼻孔流出血,也稱之為蔑。出血嚴重就會導致陽明經和太陽經的脈氣衰弱,無法滋養眼睛,所以眼睛會看不清東西。看不清,就是指眼睛昏暗。」

【鼻子】屬於手太陰肺經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:「西方顏色是白色,與肺相通,在鼻開竅,害怕熱。《靈樞》說:『肺有病的人,呼吸急促,鼻孔張開。』又說:『肺虛弱,鼻子就會阻塞不通暢,肺氣平和就能分辨香味和臭味。』喬嶽說:『肺氣耗盡就會沒有鼻涕,鼻孔乾燥發黑,肝氣逆行侵犯肺就會使鼻子顏色發青。』李東垣說:『感冒時,鼻子出氣粗,嘴巴閉不起來,是因為肺氣通往天的表現。』」

又屬於手少陰心經。(李東垣說:「鼻子本來屬於肺,之所以能聞到香臭,是因為鼻子中有心的作用,庚金生於己土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:『五種氣味從鼻子進入,藏於心肺,心肺有病,鼻子就會不舒服。』」)又屬於手足陽明大腸胃經和督脈交會的地方。

(劉河間說:「風寒侵襲肌膚,導致鼻子阻塞,是因為寒冷會收斂,陽氣不通暢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:『傷寒兩天,陽明經會受病,陽明經主肌肉,它的經脈通過鼻子旁邊,所以鼻子會乾燥無法入睡。』王海藏說:『石膏發汗,辛寒,進入手太陰肺經,張仲景用它來治療傷寒陽明經的病證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胃經脈循行於身體前面,而胸是胃和肺的居所,邪熱在陽明經,肺會受到火的壓制,所以用辛寒的藥物來清肺,因此稱之為白虎湯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又說:『運氣陽明經所到的地方會出現鼻塞和打噴嚏。』註解:鼻塞是指鼻子不通氣。打噴嚏是指鼻子噴氣。」)

在小兒臉部,鼻子被稱為明堂。(《靈樞》說:『脈象表現在氣口,氣色表現在明堂。明堂,就是指鼻子。明堂寬大的人長壽,狹小的人危險,何況還有疾病呢?』○按:這句話就是相面的人說鼻樑高挺為貴的說法。但是要看他整個面部如何,我曾經見過明堂雖然小,但和面部相稱的人,壽命也能達到八十歲,所以不能執著於一種說法。)屬於足太陰脾經。(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說:「脾有熱病,鼻子會先變紅。」)

【鼻孔兩旁五分】(稱為迎香穴)。屬於手足陽明大腸胃經交會的地方。正對著兩眼瞳孔的位置(稱為巨髎穴)。屬於足陽明胃經和陰蹺脈交會的地方。其他地方沒有問題,只有鼻尖顏色青黃的人,那他一定是患了淋病。鼻尖顏色微白的人,是失血了。鼻尖紅色,是血熱。鼻尖黃色,是小便困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