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七冊 (38)
第七冊 (38)
1. 雙目睛通
亦曰睊目。《甲乙經》云:睊目者,水溝主之。此證謂幼時所患目珠偏斜,視亦不正,至長不能愈者。患非一端,有因脆嫩之時,目病風熱,攻損腦筋急縮者;有因驚風天吊,帶轉筋絡,失於散治風熱,遂致凝滯經絡而定者;有因小兒眠之牖下亮處,側視久之,遂致筋脈滯定而偏者。凡有此病,急宜乘病嫩血氣未定治之。
若至長、筋絡血氣已定,不復愈矣。此專言幼患至長不可醫者,非神珠將反急病之比。
白話文:
這個症狀也叫做斜視。《甲乙經》說:斜視這個問題,要從人中這個穴位來治療。這個病指的是小時候眼睛的眼珠子偏斜不正,看東西也看不正,長大後也不能痊癒的狀況。造成的原因不只一種,有的是因為小時候身體嬌嫩時,眼睛生病發熱,熱邪侵襲腦筋導致筋脈急速收縮造成的;有的是因為受到驚嚇而抽搐,筋絡被帶動扭轉,又沒有及時散去風熱,導致經絡凝滯而固定下來;有的是因為小孩子睡覺時,眼睛朝向窗戶明亮的地方,長期側著看,使得筋脈滯礙固定而偏斜。凡是患有這種病,應該在剛發病、血氣還不穩定的時候趕快治療。
如果拖到長大,筋絡血氣都已經固定,就沒辦法治好了。這裡專門講的是小時候得病,長大後就不能醫治的情況,跟眼睛突然出現緊急病症不一樣。
2. 神珠將反
謂目珠不正,人雖要轉而目不能轉。乃風熱攻腦,筋絡被其牽縮緊急,吊偏珠子,是以不能運轉。甚則其中自聞刮眙,有聲時響。血分有滯者,目亦赤痛。失治者,有反背之患。與雙目睛通初起,狀相似而不同。
白話文:
所謂的「神珠將反」,是指眼珠不正,即使人想要轉動眼珠,眼珠卻無法轉動。這是因為風熱侵襲頭部,導致筋脈被牽引收縮,使得眼珠被吊拉偏向一邊,所以不能轉動。嚴重的話,眼睛內部還會聽到像刮磨一樣的聲音,時不時響起。若是有血瘀的情況,眼睛也會紅腫疼痛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可能會出現眼珠翻轉的後遺症。這個情況與雙眼眼珠同時出現問題的初期症狀相似,但實際情況並不相同。
3. 瞳神反背
因六氣偏勝,風熱搏急,其珠斜翻側轉,白向外而黑向內也。藥不能療,止用撥治,須久久精熟,能識其向入何眥,或帶上帶下之分,然後撥之,則療在反掌。否則患者徒受痛楚,醫者枉費心機。今人但見目盲內障,或目損風水二輪,壞而膏雜,白掩黑者,皆呼為瞳神反背,謬矣。夫反背、實是斜翻烏珠向內,豈有珠正向外,而可謂之反背者哉。
白話文:
這是因為六種氣候因素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偏盛,導致風熱之邪侵襲,使得眼珠傾斜翻轉,眼白朝外而瞳孔(黑眼珠)朝內。這種情況藥物無法治療,只能用撥障術來處理。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精熟練習,才能辨識眼珠翻轉的方向是偏向哪個眼角,或是偏向上或下,然後才能進行撥障術,這樣治療就能輕而易舉。否則患者只會白白承受痛苦,醫生也白費力氣。現在的人只要看到眼睛失明、內障,或是眼睛的風輪和水輪受損,壞掉且有分泌物混雜,眼白遮蓋住瞳孔的情況,都稱之為「瞳神反背」,這是錯誤的。所謂的「反背」,實際上是指眼珠斜著翻轉,瞳孔朝向內側,哪有眼珠正面朝外,還能稱作「反背」的道理呢?
4. 青黃牒出
風輪破碎,內中膏汁疊出也。不治者,甚則膏盡珠⿰米厭。有因自破牒出,而火氣得以舒泄,內外不治,致氣定而脹出不收者。有醫以寒涼逐退內火,外失平治,滯定為凸起者,乃不治之病。初起由風熱攻擊,及撞損真膏等害,血氣瘀滯亢極,攻碎神珠,神珠之中膏汁,俱已潰爛而出,縱有妙手,不復可救,但可免其⿰米厭凸而已。珠上膏水斑雜結為翳,狀如白混障者,南人呼為白果。
即華元化復生,何能為也。
白話文:
眼球內的組織像風車一樣破裂,裡面的黏稠液體不斷流出來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嚴重的話,液體會流乾,眼球像米粒般萎縮塌陷。
有的是因為眼球自行破裂,導致裡面的火氣得以宣洩,但是內外都沒有治療,造成氣血停滯,眼球鼓出無法收回。有些醫生用寒涼藥物來驅散內火,但是沒有兼顧外在的治療,導致氣血停滯凝結成凸起,這是不治之症。
最初是因為風熱侵襲,或是撞擊損傷到眼球內部的精華組織等傷害,導致血氣瘀滯到極點,衝破了眼球,眼球內的黏稠液體都已經潰爛流出,即使有高明的醫生,也無法救治,只能盡力避免眼球萎縮塌陷而已。眼球上流出的液體和雜質混合凝結成翳,形狀像白色的混濁障礙物,南方人稱之為白果。
即使華佗再世,也無能為力了。
5. 珠中氣動
視瞳神深處,有氣一道,隱隱嫋嫋而動,狀若明鏡遠照一縷清煙也。患頭風痰火病,郁久火勝搏激,動其絡中真一之氣,遊散飄耗,急宜治之。動而定後光冥者,內證成矣。
白話文:
觀察眼睛瞳孔深處,有一股氣,隱隱約約、輕柔飄動,看起來就像明亮的鏡子遠照著一縷淡淡的煙霧一樣。患有頭風、痰火等疾病,如果鬱悶太久導致火氣過盛,就會衝擊到經絡中原本純淨的氣,使它遊走散失、虛耗,必須趕快治療。如果這股氣動盪之後又趨於平靜,但眼睛卻失去光澤,就代表內在的病症已經形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