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47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47)

1.

三說雖殊,其理一也。用藥者宜詳審之。以上三論,各有所主,兼此考訂,則脈證陰陽寒熱虛實之辨判然矣。《內經》刺灸㿗疝有四法:其一鈹石取睪囊中水液。經云:腰脊者,身之大關節也。肢脛者,人之管以趨翔也。莖垂者,身中之機,陰精之候,津液之道也。故飲食不節,喜怒不時,津液內溢,乃下流於睪,血道不通,日久不休,俯仰不便,趨翔不能。此病滎然有水,不上不下。

鈹石所取,形不可匿,常不得蔽,命曰去爪。其法今世人亦多能之。睪丸囊大如斗者,中臟穢液必有數升,信知此出古法也。其二取肝。經云:足厥陰之脈,是動則病,丈夫㿗疝,婦人小腹腫是也。是於足厥陰肝經,視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,而施補、瀉、留、疾與灸也。其三取肝之絡。

經云:足厥陰之別,名曰蠡溝,去內踝五寸,別走少陽,其別者,循脛上睪,結於莖。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,取之所別是也。是於內踝上五寸,貼脛骨後近肉處,蠡溝取之也。其四取足陽明筋。經云:足陽明之筋,聚於陰器,上腹。其病轉筋,髀前腫,㿉疝,腹筋急。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是也。

是於轉筋痛處用火針刺之也。

【狐疝】臥則入腹,立則出腹,偏入囊中者是也。仲景方,陰狐疝氣有大小,時時上下者,蜘蛛散主之。《內經》刺灸狐疝,但取足厥陰一經。經云:肝足厥陰之脈,所生病者,狐疝是也。隨其經盛、虛、寒、熱、陷下取之也。耳後陷者腎下,腎下則腰尻痛,不可俯仰,為狐疝。

通治不問何證,皆可用生料五積散,每服一兩,入鹽炒吳茱萸、茴香各一錢,生薑三片,蔥白五寸煎,空心熱服。服藥未效,大痛攻刺不已,陰縮,手足厥冷,宜香附子,仍炒鹽乘熱,用絹裹熨臍下。若大小腑不甚通者,五苓散加桂,下青木香丸。初發或頭疼身熱,或憎寒壯熱,並宜參蘇飲加木香。

有逆上攻,心下不覺痛,而見心疼者,宜以生韭搗取自然汁,和五苓散為丸,茴香湯下。有腎氣才動,心氣亦發,上下俱疼者,宜異功散吞茱萸內消丸。或且專治下,下痛定則上痛定矣。神方治疝氣上衝,如有物築塞心胸欲死,手足冷者,二三服除根。硫黃火中熔化,即投水中去毒,研細,荔核切片炒黃,陳皮各等分,上為末,飯丸桐子大。

每服十四五丸,溫酒下,其疼立止。患人自覺疼甚,不能支持,止與六丸,不可多也。食積與瘀血作痛者,導積行血則愈。(於傷食、蓄血二門求之。)

【診】:寸口弦緊為寒疝,弦則衛氣不行,氣不行則惡寒,緊則不欲食。寸口遲緩,遲為寒,緩為氣,氣寒相搏,轉絞而痛。沉緊豁大為虛。弦急搏皆疝,視在何部而知其臟,心脈微滑為心疝,肝脈滑為㿗疝,腎脈滑為癃㿉,大急沉為腎疝,肝脈大急沉為肝疝,心脈搏急為心疝,肺脈沉搏為肺疝,脾脈緊為脾疝。寸弦而緊,弦緊相搏為寒疝。

白話文:

疝氣的成因與治療方法眾說紛紜,但其根本道理卻是相同的,用藥者應仔細研判。以上幾種論述各有側重,綜合考量脈象和症狀的陰陽、寒熱、虛實,就能明確判斷病症。《內經》中關於疝氣的針灸療法有四種:第一種是用鈹石從陰囊中抽出積液。經書記載:腰脊是人體重要的關節,腿脛是人體行動的器官,而陰莖則是人體重要的器官,是精氣的所在,也是津液的通道。因此,飲食不節,情緒失調,就會導致津液溢出,流入陰囊,造成血脈不通,日久不愈,就會出現俯仰不便,行動困難等症狀。這種病症表現為陰囊中有積液,既不能上升,也不能下降。鈹石療法可以將積液排出,方法簡單易行,古今皆然。陰囊腫大如斗者,其內積液可能達數升,可見此法確有其效。第二種方法是針灸肝經。經書記載:足厥陰經的異常,會導致男性疝氣,女性小腹腫脹。因此,針灸足厥陰肝經時,要根據肝經的盛衰、虛實、寒熱、下陷等情況,施以補瀉、留針、疾刺或灸法。第三種方法是針灸肝經的絡脈。經書記載:足厥陰經的分支,稱為蠡溝穴,位於內踝上五寸,與少陽經相連,其分支循脛上行至陰囊,與陰莖相連。如果氣逆,就會導致陰囊腫脹和疝氣,因此針灸蠡溝穴可以治療此病。第四種方法是針灸足陽明經的筋脈。經書記載:足陽明經的筋脈會聚於生殖器和腹部。其病症表現為筋攣、大腿前方腫脹、疝氣、腹肌緊張。治療方法是用火針燔灼刺絡,以疼痛為度。

狐疝是指臥下時疝氣會縮回腹中,站立時則會突出陰囊的疾病。張仲景的方劑中,對於陰囊疝氣,大小不定,時時上下移動者,用蜘蛛散治療。《內經》中針灸狐疝,只取足厥陰經一經。經書記載:足厥陰肝經的病變會導致狐疝。治療時要根據肝經的盛衰、虛實、寒熱、下陷等情況來決定治療方法。耳後凹陷是腎虛的表現,腎虛會導致腰尻疼痛,不能俯仰,形成狐疝。

無論何種疝氣,都可以用生料五積散治療,每次服用一兩,加鹽炒吳茱萸、茴香各一錢,生薑三片,蔥白五寸煎服,空腹服用。如果服藥無效,疼痛劇烈難忍,陰莖縮小,手腳冰涼,可用香附子炒鹽熱敷臍下。如果大小便不通暢,可用五苓散加桂枝、青木香丸治療。如果初期伴有頭痛發熱,或惡寒高熱,則可用參蘇飲加木香治療。

如果疝氣逆向上衝,心下無痛感,但感到心痛,可用生韭菜搗汁,和五苓散製成丸劑,用茴香湯送服。如果腎氣和心氣同時發作,上下腹部同時疼痛,可用異功散和茱萸內消丸。也可以專治下腹部疼痛,下腹部疼痛痊癒後,上腹部疼痛也會自然痊癒。神方治療疝氣上衝,症狀如同有物阻塞心胸,危及生命,手腳冰涼者,服用二三劑即可根治。將硫磺熔化後投入水中解毒,研磨成粉末,與炒黃的荔枝核片和陳皮等量混合,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十四五丸,溫酒送服,疼痛立即止息。如果患者疼痛難忍,無法承受,只服用六丸即可,不可過量。由於飲食積滯或瘀血導致的疼痛,則應疏通積滯,行血化瘀即可痊癒(詳見傷食、蓄血兩章)。

診斷方面:寸脈弦緊為寒疝,弦脈表示衛氣不通,氣不通則惡寒,緊脈則不欲飲食。寸脈遲緩,遲脈為寒,緩脈為氣虛,寒氣相搏,則絞痛。沉緊而脈大為虛證。弦急搏動皆屬疝氣,根據疼痛部位判斷病在何臟:心脈微滑為心疝,肝脈滑為肝疝,腎脈滑為癃閉,脈大急沉為腎疝,肝脈大急沉為肝疝,心脈搏動急促為心疝,肺脈沉而搏動為肺疝,脾脈緊為脾疝。寸脈弦緊,弦緊相搏則為寒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