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六冊 (29)

回本書目錄

第六冊 (29)

1. 小便不禁

《原病式》云:熱甚客於腎部,干於足厥陰之經,廷孔鬱結極甚,而氣血不能宣通,則痿痹,神無所用,故津液滲入膀胱而旋溺遺失,不能收禁也。考之《內經》則謂督脈生病為遺溺。《靈樞》謂肝所生病為遺溺。蓋因二經循陰器,系廷孔,病則榮衛不至,氣血勞劣,莫能約束水道之竅,故遺失不禁。

劉河間可謂得此旨矣。然《內經》復言膀胱不約為遺溺。《靈樞》言手太陰之別,名曰列缺,其病虛則欠㰦,小便遺數。由此觀之,則又不獨病在陰器廷孔而已。夫如是者,內由三焦決瀆之失常也。何則?手少陽之脈,從缺盆布膻中,下鬲循屬三焦。足太陽之脈,從肩膊內挾脊抵腰中,入循膂,屬膀胱。

三焦虛則膀胱虛,故不約也。肺從上焦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腎又上連肺,故將兩臟,是子母也。母虛子亦虛,此上中下三焦氣虛,皆足以致遺溺矣。由是而知三焦所部,五臟之淫氣變而為五邪者,悉能幹於下焦腎肝膀胱出水之竅而為不禁之病,何止於熱極鬱結痿痹腎部而已乎。又自《內經》所謂太陰在泉,客勝,濕客下焦,溲便不時。

太陰之復,甚則入腎,竅泄無度者觀之,則知濕主於痞,況是所勝之邪,其不為鬱結痿痹者乎。從而思之,聖人之言,舉一隅便當以三隅反,前所謂肝腎膀胱之病,不言其邪,可見諸邪盡能病之也。次言手太陰列缺虛者,為子母臟氣之要也。可見所生、所勝、不勝之五邪,皆足以乘之也。

其言太陰之勝復,則濕為所勝之重者也。其他風寒燥熱,雖不及言,可知在其中矣。治法,上虛補氣。下虛澀脫。東垣云:小便遺失者,肺金虛也。宜安臥養氣,禁勞役,以黃耆、人參之類補之。不愈當責有熱,加黃柏、生地。下虛謂膀胱下焦虛。經云:水泉不止者,是膀胱不藏也。

仲景云:下焦竭則遺溺失便,其氣不能自禁制,不須治,久則愈。又云:下焦不歸則遺溲,世用桑螵蛸、雞䏶胵之類是也。古方多燥熱,如二氣丹、家韭子丸、菟絲子丸、固脬丸、白茯苓散、鹿茸散、菟絲子散,內有桂、附,唯真虛寒者宜之。桑螵蛸散、鹿角霜丸、阿膠飲、鹿茸散,溫補而不僭。

小便不禁而淋瀝澀滯者,澤瀉散、茯苓丸。滑脫者,牡蠣丸。如白薇散、雞腸散,內俱有寒藥,內熱者宜之。婁全善治一男子遺溺不覺,脈洪大盛,以黃柏、知母、杜牛膝為君,青皮、甘草為臣,木香為佐,桂些少反佐,服數帖大效。此法與《千金》白薇散,皆河間所謂熱甚,廷孔鬱結,神無所用,不能收禁之意也。

遺尿有實熱者,用神芎導水丸,每服百丸,空心白湯下。若一服利,止後服。此謂淫氣遺溺,痹聚在腎,痹謂氣血不通宣也。戴云:睡著遺尿者,此亦下元冷,小便無禁而然。宜大菟絲子丸,豬胞炙碎煎湯下。凡遺尿皆屬虛。通用方,薏苡仁鹽炒煎服。雞腸一具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分三服。

白話文:

小便不禁,意指無法控制小便,尿液不由自主地流出。

《原病式》認為,這是因為體內熱氣太盛,侵入腎臟,影響到足厥陰肝經,導致尿道口阻塞嚴重,氣血無法正常運行,以致肌肉萎縮無力。此時,人的精神無法控制身體,津液直接滲入膀胱,導致尿液遺失,無法收斂。

《內經》則認為,督脈的疾病會導致遺尿,《靈樞》則認為肝臟的疾病也會導致遺尿。因為這兩條經脈都循行於陰部,與尿道口相連,若生病則氣血無法正常運行,導致水道失去約束,而無法控制小便。

劉河間的觀點可以說是理解了這個道理。《內經》也說膀胱失去約束能力會導致遺尿。《靈樞》提到手太陰肺經的支脈「列缺」若虛弱,會導致打呵欠和頻繁遺尿。由此看來,遺尿的原因不僅僅是陰部的尿道口問題。

這種情況,也可能是因為三焦功能失調導致。因為手少陽三焦經的脈絡從缺盆部位向下到胸部,經過橫膈膜而歸屬於三焦;足太陽膀胱經則從肩背部沿著脊椎兩側下行到腰部,深入腰椎兩旁而歸屬於膀胱。

三焦功能虛弱,膀胱功能也會虛弱,因此失去約束力。肺臟處於上焦,負責調節體內水道,將水液下輸膀胱;腎臟又與肺臟相連,二者如同母子關係。若母臟虛弱,子臟也會虛弱。上、中、下三焦的氣虛都會導致遺尿。

由此可知,三焦所主管的臟腑,其過盛的邪氣如果轉變成五種邪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),都會影響下焦腎、肝、膀胱這些排泄尿液的通道,導致小便失禁,而不僅僅是熱邪太盛、阻塞而導致痿痹和腎臟問題。此外,《內經》還提到太陰(脾)在泉,如果遭受邪氣侵襲,會導致濕邪停留在下焦,導致小便失常。太陰脾虛嚴重,會影響到腎臟,導致排泄失控。從這裡可以看出,濕邪是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因素。

總而言之,聖人的話說的很有道理,舉一反三,不能只看字面。前面說到肝、腎、膀胱的疾病,並沒有明說是什麼邪氣導致,可見各種邪氣都有可能引起。手太陰肺經的「列缺」虛弱,是母子臟腑的氣血樞紐,因此「所生」(肺生腎)和「所勝」(肺勝肝)的邪氣都有可能侵犯。

太陰(脾)的虛弱和過盛,則以濕邪為最主要的問題。雖然沒有直接提到風、寒、燥、熱,但這些邪氣也可能導致小便失禁。

治療方法上,針對上焦氣虛的要補氣,下焦虛弱的要固澀止脫。李東垣說,小便失禁是因為肺氣虛弱,應該靜養休息,避免勞累,服用黃耆、人參等藥材補氣。如果沒有效果,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熱,要加入黃柏、生地等清熱藥材。下焦虛弱是指膀胱和下焦氣虛。古書說,水液不停流出,是因為膀胱無法儲藏。張仲景說,下焦虛竭會導致遺尿失禁,身體無法控制小便,但不用治療,時間久了會自愈。還說,下焦不固會遺尿,世人使用桑螵蛸、雞內金之類的藥物就是這個道理。古時候的方子大多比較溫燥,像二氣丹、韭菜子丸、菟絲子丸、固脬丸、白茯苓散、鹿茸散、菟絲子散等,這些藥材中含有桂皮、附子,只適合真正虛寒的人使用。桑螵蛸散、鹿角霜丸、阿膠飲、鹿茸散,則比較溫和滋補,不至於過於溫燥。

小便不禁且淋漓不暢的,使用澤瀉散、茯苓丸。小便滑脫失禁的,使用牡蠣丸。白薇散、雞腸散等,裡面有寒涼藥物,適合體內有熱的人使用。婁全善曾經治療一位男子遺尿不止,脈象洪大有力,用黃柏、知母、杜牛膝為主藥,青皮、甘草為輔藥,木香為佐藥,再加少量桂枝作為反佐藥,服用幾帖就有了很好的效果。這個方法與《千金方》中的白薇散類似,都符合劉河間認為的熱邪太盛,導致尿道口阻塞、精神無法控制,以致不能收斂的觀點。

遺尿如果是由於實熱引起的,可以用神芎導水丸,每次服用一百丸,用白開水空腹送服。如果服用一次就排泄順暢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這種情況是邪氣侵犯導致遺尿,影響腎臟,導致氣血不暢。戴元禮認為,睡著了遺尿也是因為下元虛冷,無法控制小便。可以使用大菟絲子丸,將豬膀胱烤乾後搗碎,煎湯送服。

凡是遺尿大多屬於虛症。常用的方法是用薏苡仁加鹽炒過後煎服。也可以用雞腸一副,加三碗水煮成一碗,分三次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