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49)
第五冊 (49)
1. 飢不能食
《靈樞》大惑篇,黃帝曰:人之善飢而不嗜食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精氣並於脾,熱氣留於胃,胃熱則消穀,消穀故善飢,胃氣逆上則胃脘寒,故不嗜食也。運氣飢不欲食,皆屬濕邪傷腎。經云:太陰司天,濕淫所勝,民病心如懸,飢不欲食,治以苦熱是也。針灸飢不欲食有二法:其一清胃。
經云:胃者水穀之海,其腧上在氣衝,下至三里,水穀之海不足,則飢不受谷,審守其腧,調其虛實是也。其二取腎。經云:腎足少陰之脈,是動則病飢不欲食,心如懸,苦飢狀,視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取之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·靈樞》大惑篇中,黃帝問道:有的人明明很容易餓,卻不想吃東西,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?岐伯回答說:這是因為精氣都集中在脾臟,而熱氣卻停留在胃部。胃裡有熱,就能消化食物,所以容易感到餓。但如果胃氣不順,往上逆行,就會導致胃脘感到寒冷,因此不想吃東西。
另外,如果因為運氣不好而感到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通常都是因為濕邪傷害了腎臟。正如經典所說:當太陰主導天時時,如果濕氣太過,人們就會感到心中不安,好像懸空一樣,明明餓了卻不想吃,這種情況應該用苦溫的藥物來治療。
用針灸治療飢餓卻不想吃東西的情況,有兩種方法:
第一種是清理胃熱。經典說:胃是水穀的海洋,它上面的穴位在氣衝穴,下面到足三里穴。如果水穀的海洋不足,就會感到飢餓卻吃不下東西。要仔細觀察這些穴位,調整它們的虛實情況。
第二種方法是補腎。經典說:腎是足少陰經脈,如果它發生異常,就會出現飢餓卻不想吃東西,感覺心裡懸空,像餓極了的樣子。這時要觀察腎經的盛衰、虛實、寒熱等情況,採取相應的針灸方法。
2. 惡食
經云:太陰所謂惡聞食臭者,胃無氣故惡食臭也。用大劑人參補之。丹溪云:惡食者,胸中有物,導痰補脾,二陳加二術渣芎湯。失笑丸,治虛痞惡食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太陰(脾經)所說的厭惡聞到食物氣味,是因為胃氣虛弱的緣故,才會厭惡食物的氣味。」可以用大量的人參來補養。朱丹溪說:「厭惡食物,是因為胸中有痰濕阻塞,要用導痰的藥物和補脾的藥物來治療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蒼朮、白朮、薑黃、川芎一起煮的湯藥。失笑丸可以治療虛弱而痞塞導致的厭食。」
3. 喑
喑者,邪入陰部也。經云:邪搏陰則為喑。又云:邪入於陰,搏則為喑。然有二證:一曰舌喑,乃中風舌不轉運之類是也。一曰喉喑,乃勞嗽失音之類是也。蓋舌喑但舌本不能轉運言語,而喉咽音聲則如故也。喉喑但喉中聲嘶,而舌本則能轉運言語也。
【舌喑】經云:心脈澀甚為喑。又云:心脈搏堅而長,當病舌卷不能言。婁全善云:人舌短言語不辨,乃痰涎閉塞舌本之脈而然。嘗治一中年男子,傷寒身熱,師與傷寒藥五帖,日後變神昏而喑,遂作體虛有痰治之,人參五錢,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陳皮各一錢,煎湯,入竹瀝、薑汁飲之。十二日其舌始能語得一字,又服之半月,舌漸能轉運言語,熱除而瘥。
蓋足少陰脈挾舌本,脾足太陰之脈連舌本,手少陰別系舌本,故此三脈虛則痰涎乘虛閉塞其脈道,而舌不能轉運言語也。若此三脈亡血,則舌無血營養而喑。經云: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,為舌難以言。又云:刺舌下中脈太過,血出不止為喑。治當以前方加補血藥也。又嘗治一男子五十餘歲,嗜酒吐血桶許後不食,舌不能語,但渴飲水,脈略數。
與歸、芎、芍、地各一兩,朮、參各二兩,陳皮一兩半,甘草二錢,入竹瀝、童便、薑汁,至二十餘帖能言。若此三脈風熱中之,則其脈弛縱,故舌亦弛縱不能轉運而喑。風寒客之,則其脈縮急,故舌強舌卷而喑。治在中風半身不收求之也。
丹溪治一男子三十五歲,因連日勞倦發喊,發為瘧疾,醫與瘧藥,三發後變為發熱舌短,言語不辨,喉間痰吼有聲,診其脈洪數似滑,遂以獨參湯加竹瀝兩蚶殼許,兩服後,吐膠痰三塊,舌本正而言可辨,餘證未退,遂煎人參黃耆湯,服半月而諸證皆退,粥食調補兩月,方能起立。針灸喑有二法:其一取脾。
經云:脾足太陰之脈,是動則病舌本強,視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取之也。其二取心。經云:手少陰之別,名曰通里,去腕一寸五分,別而上行,入於心中,系舌本,虛則不能言,取之掌後一寸是也。
【喉喑】《靈樞經》憂恚無言篇,黃帝問於少師曰: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,何道之塞?何氣出行,使音不彰?願聞其方。少師答曰: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。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會厭者,聲音之戶也。口唇者,音聲之扇也。舌者,音聲之機也。懸雍垂者,音聲之關也。
頏顙者,分氣之所泄也。橫骨者,神氣所使,主發舌者也。故人鼻洞涕出不收者,頏顙不開,分氣失也。是故厭小而疾薄,則發氣疾,其開闔利,其出氣易;其厭大而厚,則開闔難,其氣出遲,故重言也。人卒然無音者,寒氣客於厭,則厭不能發,發不能下,至其開闔不致,故無音。
黃帝曰:刺之奈何?岐伯曰:足之少陰上繫於舌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。兩瀉其血脈,濁氣乃闢,會厭之脈,上絡任脈,取之天突,其厭乃發也。雜病篇,厥氣走喉而不能言,手足清,大便不利,取足少陰。丹溪治俞繼道遺精,誤服參耆及升浮劑,遂氣壅於上焦而喑,聲不出,用香附、童便浸透為末調服,而疏通上焦以治喑。又用蛤粉、青黛為君,黃柏、知母、香附佐之為丸,而填補下焦以治遺,十餘日良愈。
白話文:
喑
所謂的「喑」,是指邪氣侵入身體陰暗的部位。古籍中說:「邪氣侵入陰部就會導致喑。」又說:「邪氣深入陰部,互相搏擊就會造成喑。」但喑症有兩種表現:一種是「舌喑」,類似中風導致舌頭無法靈活轉動說話的情形;另一種是「喉喑」,類似因過度勞累咳嗽而失聲的情況。舌喑的特點是舌頭本身無法靈活轉動說話,但喉嚨發出的聲音正常;而喉喑的特點是喉嚨聲音嘶啞,但舌頭能靈活轉動說話。
【舌喑】
古籍中說:「心脈運行不暢,就會導致喑。」又說:「心脈搏動堅硬而長,會導致舌頭捲曲不能說話。」婁全善認為,人們舌頭短小,說話不清楚,是因為痰液阻塞了舌根部位的脈絡所導致的。曾經治療一位中年男子,因傷寒發熱,醫師給予五帖傷寒藥後,反而出現神志不清且失聲的狀況,於是判斷是體虛有痰,便使用人參五錢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陳皮各一錢煎煮,加入竹瀝、薑汁飲用。十二天後,他的舌頭才開始能說出一個字,再服用半個月,舌頭逐漸能靈活轉動說話,發熱也消退痊癒。
足少陰經的脈絡與舌根相連,脾足太陰經的脈絡也與舌根相連,手少陰經的分支也與舌根相連,所以這三條經脈虛弱,痰液就會趁虛阻塞經脈,導致舌頭無法靈活轉動說話。如果這三條經脈的血不足,舌頭就會因缺乏血液營養而失聲。古籍中說:「針刺足少陰經脈,若過度出血,會導致舌頭難以說話。」又說:「針刺舌下正中的脈絡過度,血流不止也會導致失聲。」治療時應使用先前提到的方子,並加入補血藥。還曾治療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,因嗜酒吐血很多後不進食,舌頭不能說話,但卻口渴想喝水,脈象略快。
給予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各一兩,白朮、人參各二兩,陳皮一兩半,甘草二錢,加入竹瀝、童便、薑汁,服用二十多帖後就能說話。如果這三條經脈受到風熱侵襲,脈絡就會鬆弛,所以舌頭也會鬆弛,無法靈活轉動而失聲;如果受到風寒侵襲,脈絡就會收縮緊張,所以舌頭會僵硬或捲曲而失聲。治療應從治療中風導致半身不遂的方向來考慮。
朱丹溪治療一位三十五歲男子,因連續多日勞累後大喊,導致瘧疾發作,醫師給予瘧疾藥,三次發作後,變為發熱、舌頭短小、說話不清、喉嚨有痰聲。診斷其脈象洪大且快,似滑脈,於是給予獨參湯,加入約兩個蛤蜊殼大小的竹瀝,服用兩劑後,吐出三塊膠狀痰液,舌頭恢復正常,說話也清晰。但其他症狀未消退,於是煎煮人參黃耆湯,服用半個月後,所有症狀都消退,用粥食調養兩個月後,才能起身活動。針灸治療喑症有兩種方法:一種是取脾經穴位。
古籍中說:「脾足太陰經的脈絡,如果出現異常,會導致舌根僵硬,應根據病情的盛衰、虛實、寒熱來選擇穴位針灸。」另一種是取心經穴位。古籍中說:「手少陰經的分支,名為通里穴,位於腕後一寸五分,由此分支向上進入心中,連繫舌根,虛弱時就會導致不能說話,應取掌後一寸處的穴位。」
【喉喑】
《靈樞經》憂恚無言篇中,黃帝向少師詢問:人突然因憂愁憤怒而失聲,是什麼原因導致?是什麼氣的運行出了問題,導致聲音無法發出?希望知道治療方法。少師回答說:咽喉是水穀通行的通道,喉嚨是氣體上下流通的通道,會厭是聲音的門戶,嘴唇是聲音的閘門,舌頭是聲音的機關,懸雍垂是聲音的關卡。
頏顙(鼻腔後上部的部分)是氣體洩出的地方。橫骨(舌骨)是神氣主使、控制舌頭活動的部位。所以,如果人的鼻涕不斷流出,無法控制,就是頏顙不開、氣體運行失常。如果會厭小而薄,那麼氣體發出就快,開闔靈活,氣體容易排出;如果會厭大而厚,開闔就困難,氣體排出就慢,所以說話會重複。人突然失聲,是寒氣侵入會厭,導致會厭無法活動,無法控制氣體的升降,使得開闔失常,所以就無法發出聲音。
黃帝問:針灸該如何進行?岐伯說:足少陰經脈上連於舌頭,絡於橫骨,終於會厭。在兩處瀉出其血脈,濁氣就會消散,會厭的脈絡向上連於任脈,可取天突穴,會厭就能恢復活動。在《雜病篇》中提到,氣血逆行向上衝到喉嚨導致無法說話,手腳冰冷,大便不暢,應取足少陰經穴位治療。朱丹溪治療俞繼道遺精,誤服人參黃耆等升散藥物,導致氣體壅塞在上焦而失聲,聲音發不出,使用香附用童便浸泡後研磨成粉調服,來疏通上焦治療失聲。又用蛤粉、青黛為主藥,配以黃柏、知母、香附為輔藥製成藥丸,來填補下焦治療遺精,十多天後就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