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42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42)

1. 自汗

又知此二者,亦為陰寒。《內經》云:氣虛則外寒,雖見熱中,蒸蒸為汗,終傳大寒。知始為熱中者,表虛無陽不任外寒,終傳為寒中者,多成痹寒矣。夫色以候天,脈以候地,形者乃候地之陰陽也。故以脈氣候之,皆有形之可見者也。

治張芸夫,四月天寒,陰雨寒濕相雜,因官事飲食失節勞役所傷,病解之後,汗出不止,沾濡數日,惡寒重添厚衣,心胸悶躁,時躁熱,頭目昏憒,壅塞食少減,此乃胃外陰火熾甚,與夫雨之濕氣挾熱,兩氣相合,令濕熱大作,汗出不休,兼見風邪以助東方甲乙,以風藥去其濕,以甘藥瀉其熱,羌活勝濕湯主之。有痰證冷汗自出者,宜七氣湯,或理氣降痰湯,痰去則汗自止。

火氣上蒸胃中之濕,亦能作汗,可用涼膈散。有氣不順而自汗不止,須理氣使榮衛調和,小建中湯加木香。《素問》帝曰:有病身熱解惰,汗出如浴,惡風少氣,此為何病?岐伯曰:病名酒風。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以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合以三指撮,為後飲。

(麋銜,一名薇銜,俗名吳風草。)又云:飲酒中風,則為漏風。漏風之狀,或多汗,常不可單衣,食則汗出,甚則身汗喘息,惡風,衣裳濡,口乾善渴,不能勞事。河間以白朮散主之,此即酒風也。凡五臟風皆自汗惡風。因飲食汗出日久,心中虛風虛邪,令人半身不遂,見偏風痿痹之病,先除其汗,慓悍之氣,按而收之,安胃湯。有病後多汗,服正元散諸重劑不愈,唯八珍散宜之。

有別處無汗,獨心孔一片有汗,思慮多則汗亦多,病在心,宜養心血。用獖豬心一個,破開,帶血入人參、當歸二兩縫之,煮熟去藥,止吃豬心,仍以艾湯調茯苓末服之。若服藥汗仍出者,有熱,牡蠣散。無熱,小建中湯加熟附子一錢,不去皮,或正元散,仍以溫粉撲之。大汗不止,宜於諸藥中入煅牡蠣粉二錢半,併吞硃砂丹,或茸朱丹。

常自汗出,經年累月者,多用黑錫丹。久病及大病新愈汗出者,亦可用此。若不宜熱補,須交濟其陰陽自愈,當以靈砂丹主之。凡此皆為無他病而獨汗出者設,非謂有兼病者也。若服諸藥欲止汗固表而並無效驗,藥愈澀而汗愈不收止,可理心血。蓋汗乃心之液,心無所養不能攝血,故溢而為汗,宜大補黃耆湯加酸棗仁。

有微熱者,更加石斛,兼下靈砂丹。汗出如膠之黏,如珠之凝,及淋漓如雨,揩拭不逮者,難治。

【診】:肺脈軟而散者,當病灌汗,至今不復散發也。肺脈緩甚為多汗。

白話文:

自汗

文中提及兩種情況都屬於陰寒體質。《內經》記載:氣虛則外寒,雖然體內感覺發熱,出汗不止,最終還是會演變成大寒。起初感覺發熱是因為表虛,陽氣不足以抵禦外寒,最終發展成寒邪入裡,多會導致痹寒病症。觀察面色可以了解天之氣,把脈可以了解地之氣,身體狀況則反映了地之陰陽。因此,通過脈象和氣息來判斷病情,都能從身體的變化觀察到。

張芸夫案例:四月天寒冷,陰雨交加,寒濕並重,因公務繁忙飲食不節、勞累過度而致病,病癒後汗出不止,持續多日,加重了惡寒,需要穿厚衣服保暖,心胸悶煩躁,時而發熱,頭昏眼花,食慾不振,這都是胃外陰火熾盛,加上雨天濕氣夾雜暑熱,兩種邪氣結合,導致濕熱內盛,汗出不止,又兼見風邪助長了東方甲乙木之氣,需用祛風勝濕的藥物去除濕氣,用甘寒藥物瀉火,羌活勝濕湯主治。若有痰證伴隨冷汗自出,宜用七氣湯或理氣降痰湯,痰去則汗自止。

胃中濕熱上蒸也能導致汗出,可用涼膈散治療。若氣機不暢導致汗出不止,則需理氣,使榮衛調和,可用小建中湯加木香。 《素問》中記載,皇帝問岐伯:有種病症,身體發熱,倦怠乏力,汗出如洗,惡風少氣,這是什麼病?岐伯回答:這叫酒風。皇帝又問:如何治療?岐伯回答:用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混合在一起,服用三指撮的量,飯後服用。(麋銜,又名薇銜,俗稱吳風草。)另有記載:飲酒後中風,則為漏風。漏風症狀,或多汗,常需穿厚衣,進食後汗出,嚴重者則汗出喘息,惡風,衣裳濕透,口乾舌燥,不能勞動。河間先生用白朮散主治,此即酒風。凡五臟受風皆自汗惡風。因飲食導致汗出日久,心中虛風邪氣入侵,可導致半身不遂,出現偏風痿痹等病症,需先止汗,平息慓悍之氣,可用安胃湯。若病後多汗,服用正元散等重劑無效,則宜用八珍散。

若身體其他部位無汗,唯獨心窩處出汗,思慮過多則汗出更多,則病在心,需養心血。可用獖豬心一個,剖開,帶血放入人參、當歸二兩縫合,煮熟後去藥,只吃豬心,再用艾湯調和茯苓末服用。若服藥後仍出汗,若有發熱,則用牡蠣散;若無發熱,則用小建中湯加熟附子一錢(不去皮),或正元散,再用溫粉撲之。大汗不止,可在諸藥中加入煅牡蠣粉二錢半,並吞服硃砂丹或茸朱丹。

經常自汗,持續多年者,多用黑錫丹。久病或大病初癒汗出者,也可使用黑錫丹。若不宜熱補,需要調和陰陽,則用靈砂丹。以上所述,都是指單純自汗,並無其他併發症的情況。若服用各種藥物欲止汗固表而無效,藥物愈澀汗愈不止,則需理心血。因為汗是心之液,心氣不足無法攝血,則汗液溢出,宜用大補黃耆湯加酸棗仁。

若伴有微熱,再加石斛,並服用靈砂丹。汗出如膠黏,如珠凝,或淋漓如雨,擦拭不及者,難以治療。

診斷:肺脈軟弱散漫者,多為灌汗,至今不復散發。肺脈緩弱者多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