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41)
第五冊 (41)
1. 自汗
(頭汗,手足汗,陰汗,無汗)
心之所臟在內者為血,發於外者為汗。汗者,乃心之液。而自汗之證,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。故陰陽虛必腠理髮熱自汗,此固陰陽偏勝而致。又有傷風、中暑、病濕,兼以驚怖、房室、勞極,則歷節、腸癰、痰飲、產蓐等證,亦能令人自汗。仲景謂肉極則自津脫,腠理開,汗大出。
巢氏云:虛勞病,若陽氣偏虛,則津發泄為汗。又云:心臟熱則腠理開,腠理開則汗出。諸家言汗出之義,大約如此。嘗因是而究之,汗者、津之泄也,津與氣同類,氣之所至,津即有之,以故知《內經》之言心為汗者,大矣哉。蓋心是主陽之臟,陽乃火也,氣也。故五臟六腑表裡之陽,皆心臟主之,以行其變化。
是故津者,隨其陽氣所在之處而生,亦隨其火擾所在之處泄出為汗,其汗盡由心出也。不然,何《內經》言風、言勞動、言陽陰相爭者,其汗各由其所在臟腑而出之乎。然五臟六腑,又必以十二經脈、榮衛為要,因經脈是司其出入行氣之隧道。榮行脈中以滋陰血,衛行脈外以固陽氣,陽氣固則腠理肥,玄腑密,而臟腑經脈榮衛通貫若一。
內之臟腑與表之經脈離居,則兩者出入之機皆廢,於是邪在於內則玄府不密,而汗從腑臟出,邪在表則腠理不固,而汗從經脈出,所以自汗之由,不可勝計。至若臟腑之陰拒格衛氣浮散於外,無所依從,或胃氣虛衰,水穀氣脫散者,或肺氣微弱不能宣行榮衛而津脫者,如是自汗,雖病重而尚有可治,獨三陽之絕汗出者,則不可治矣。陰虛陽必湊,故發熱自汗,當歸六黃湯加地骨皮。
陽虛陰必乘,故發厥自汗,黃耆建中湯,甚者加附子,或耆附湯。滑伯仁治一婦,暑月身冷自汗,口乾煩躁欲臥泥水中,脈浮而數,按之豁然虛散。曰:《素問》云,脈至而從,按之不鼓,諸陽皆然,此為陰盛格陽。得之飲食生冷,坐臥當風,以真武湯冷飲之,一進汗止,再進躁去,三進全安。
陰陽俱虛,熱不甚,寒不甚,秋冬用桂枝,春夏用黃耆。脈證無熱者,亦用桂枝,脈證有熱者,亦用黃耆。或身溫如常而汗出冷者,或身體冷而汗亦冷,別無他病,並屬本證。戴復庵用黃耆建中湯,加浮麥少許煎,黃耆六一湯,或玉屏風散。平人氣象論云:尺澀脈滑,謂之多汗。
王注:謂尺膚澀而尺脈滑也。膚澀者,榮血內涸。又《針經》云: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。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泄。按此二經論自汗多而血涸津脫者,東垣周衛湯,雖曰治濕勝自汗,內有血藥,實潤劑也,可以治此。濕勝自汗,以東垣法治之。東垣曰:西南坤土也,在人則為脾胃。
陽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。濕主淋淫,驟注者濕勝也。陰滋其濕,為露為雨,此陰寒隔熱火也。隔者解也,陰濕寒下行,地之氣也。仲景云:汗多則亡陽,陽去則陰勝也。重虛則表陽虛極矣,甚為寒中。濕勝則音聲如從甕中出若中水也。相家有言,土音如居深甕里,言其壅也、遠也、不出也,其為濕也審矣。
白話文:
[自汗]
(頭部出汗、手腳出汗、陰部出汗、無汗)
心臟在體內主導的是血液,而顯現在外的則是汗液。汗液,可以說是心臟的液體。會自發性地出汗這種情況,幾乎沒有不是因為心和腎都虛弱而導致的。所以,當體內的陰陽失衡,就會導致身體發熱而自發性地出汗,這主要是因為陰陽偏盛所造成的。另外,像是感受風寒、中暑、生病受濕氣侵擾,加上受到驚嚇、房事過度、過度勞累,或是經歷關節疼痛、腸道膿瘍、痰飲、產後虛弱等情況,也都可能使人自發性出汗。《傷寒論》中提到,當身體過度虛弱時,體內津液就會流失,毛孔打開,汗水大量湧出。
巢元方說:「虛勞這種病,如果體內陽氣過於虛弱,津液就會外洩變成汗液。」又說:「心臟有熱,毛孔就會打開,毛孔打開就會出汗。」各家對於出汗的解釋,大致就是這樣。我曾經因此深入研究,發現汗液是津液的外洩。津液和氣是同類的,氣所到達的地方,津液也就會存在。因此可知,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心主汗液,實在是意義深遠。因為心臟是主導陽氣的臟器,陽氣就如同火,也代表氣。因此,五臟六腑體內體外的陽氣,都由心臟主管,以進行各種變化。
所以,津液會隨著陽氣所在之處產生,也會隨著火熱擾動之處洩出成為汗液,這汗液都是從心臟發出的。否則,為什麼《黃帝內經》提到,因感受風邪、勞動、陰陽之氣互相爭鬥而導致的出汗,汗液卻是分別從不同的臟腑發出的呢?然而五臟六腑,又必須依靠十二經脈、營氣和衛氣來運行,因為經脈是主管氣體出入和運行的通道。營氣在經脈中運行,滋養陰血;衛氣在經脈外運行,鞏固陽氣。陽氣鞏固,毛孔就會豐滿,皮膚的毛孔就會緊密,臟腑經脈營衛就會暢通無阻。
如果體內臟腑和體表的經脈彼此分離,兩者出入的機能就會廢止,因此當邪氣在體內時,毛孔會不緊密,汗液就會從臟腑發出;當邪氣在體表時,毛孔會不牢固,汗液就會從經脈發出,所以自發性出汗的原因實在多到無法一一計算。至於臟腑的陰氣阻礙了衛氣,導致衛氣浮散在體外,無所依附;或是胃氣虛弱衰退,導致水穀之氣脫散;或是肺氣虛弱,無法宣發運行營衛之氣,導致津液外洩。像這樣原因造成的自汗,雖然病情嚴重,但還是可以治療的。唯獨三陽經氣衰竭導致的絕汗,就無法醫治了。陰氣虛弱,陽氣必然會來湊合,所以會發熱自汗,可以用當歸六黃湯加上地骨皮來治療。
陽氣虛弱,陰氣必然會乘虛而入,所以會發冷、厥逆自汗,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,嚴重的話可以加上附子,或是使用耆附湯。滑伯仁曾經治療一位婦人,在炎熱的夏天感到身體冰冷、自發性出汗,口乾舌燥、煩躁不安,想要躺在泥水中,脈象浮而且快,按下去卻感覺空虛散亂。他認為,《素問》說,脈搏按下去時,感覺脈搏沒有力氣,就表示體內的陽氣虛弱了,這是陰氣過盛而將陽氣排斥在外的現象。這種情況是因為飲食生冷、坐臥時吹到風而導致的,可以用真武湯冷服。服藥一次汗就停止了,再服一次煩躁的狀況就消除了,服三次就痊癒了。
陰陽兩虛,發熱不嚴重,發冷也不嚴重的情況,在秋冬季節可以使用桂枝湯,春夏季節則使用黃耆。脈象和症狀都沒有發熱的情況,可以使用桂枝湯;脈象和症狀有發熱的情況,可以使用黃耆。或者身體體溫正常但汗是冷的,或是身體冰冷汗也是冷的,沒有其他疾病,都屬於這類情況。戴復庵使用黃耆建中湯,加上少許浮小麥煎服,或是使用黃耆六一湯,或是玉屏風散。一般人在正常情況下,如果尺部脈搏澀而寸部脈搏滑,就代表容易出汗。
王冰注解說:尺部的皮膚乾澀,尺部的脈搏卻滑,表示皮膚的血液不足。另外,《針經》說:毛孔開洩,汗水大量湧出,這就叫做津液。津液流失,毛孔就會打開,汗水大量洩出。綜合這兩部經典對於自汗多而導致血虛津液流失的說法,東垣的周衛湯雖然說是治療濕氣太盛導致的自汗,但裡面含有補血的藥物,其實也是具有滋潤的作用,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。濕氣過盛導致的自汗,則可以用東垣的方法治療。東垣說:西南方屬坤土,在人體就代表脾胃。
陽氣的汗液,就像天上的雨水一樣。濕氣主要表現為淋漓不斷,突然大量降下的就像是濕氣太盛。陰氣滋生濕氣,變成露水和雨水,這屬於陰寒之氣阻隔熱火的現象。阻隔代表著一種解脫,陰濕寒氣往下運行,屬於地氣。張仲景說:出汗太多會導致陽氣散失,陽氣散失就會導致陰氣過盛。虛弱的情況嚴重,就會導致體表的陽氣極度虛弱,甚至會造成寒邪入侵。濕氣太盛,說話的聲音聽起來就像是從甕中發出來的,或是像是在水中一樣。算命的人說,土音就像是從深甕中發出來的,意思是聲音被阻塞了、很遙遠、發不出來,這樣的情況表示體內的濕氣很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