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29)
第五冊 (29)
1. 虛煩
煩而小便不利,五苓散。心中蘊熱而煩,清心蓮子飲。煩而嘔,不喜食,陳皮湯。
運氣煩有五:一曰熱助心實而煩。經云:少陰司天,熱淫所勝,病胸中煩熱,嗌乾。又云:少陽司天,火淫所勝,病煩心,胸中熱。又云:少陽之勝,煩心心痛,治以鹹寒是也。二曰心從水制而煩。經云:太陽司天,寒氣下臨,心氣上從,寒清時舉,火氣高明,心熱煩是也。
三曰金攻肝虛而煩。經云:歲金太過,燥氣流行,肝木受邪,民病體重煩冤是也。四曰土攻腎虛而煩。經云:歲土太過,雨濕流行,腎水受邪,民病體重煩冤。又云:歲水不及,濕乃大行,民病煩冤足痿是也。五曰木攻脾虛而煩。經云:歲木太過,風氣流行,脾土受邪,民病體重煩冤。
蓋肝虛、腎虛,皆令人體重煩冤。故金太過則肝虛,土太過則腎虛,木太過則脾虛,凡此三太過之歲,則肝、腎、脾受邪而虛,皆病體重煩冤也。
灸刺煩心有四:其一取心俞。經云: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,所生病者,煩心心痛,掌中熱,詳盛、虛、寒、熱、陷下取之。又云:氣亂於心則煩心密默,俯首靜伏,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腧是也。其二取腎、膀胱俞。經云:腎足少陰之脈,所生病者,煩心心痛,痿厥,足下熱痛,視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取之。又云:舌縱涎下,煩悗,取足少陰。
又云:足少陰之別,名曰大鐘,當踝後繞跟,別走太陽,其病氣逆則煩悶,取之所別也。又汗出煩滿不解,表裡取之,巨陽、少陰也。其三取肺俞。經云:手太陰之脈,所生病者,煩心胸滿,視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取之。又云:振寒洒洒,鼓頷,不得汗出,腹脹煩冤,取手太陰是也。
其四取脾俞。經云:脾足太陰之脈,所生病者,煩心,心下急痛,溏瘕泄,水閉,視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取之是也。
【胎前煩】妊娠煩悶,名曰子煩。以四月受少陰君火以養精,六月受少陽相火以養氣,若母心驚膽寒,多有是證。《產寶》云:是心肺虛熱,或痰積於胸。若三月而煩者,但熱而已。若痰飲而煩者,吐涎惡食。內熱者,竹葉湯、竹茹湯、益母丸。氣滯者,紫蘇飲。痰滯者,二陳、白朮、黃芩、枳殼。氣鬱者,分氣飲加川芎。脾胃虛弱者,六君、紫蘇、山梔。
【產後煩】《金匱》云:婦人在草蓐,自發露得風,四肢苦煩熱,頭痛者,與小柴胡湯;頭不痛但煩者,三物黃芩湯主之。又云:婦人產中虛,煩亂嘔逆,安中益氣,竹皮大丸主之。產後余血不盡,奔心煩悶,生藕汁飲二升,竹瀝亦得。產後余血攻心,或下血不止,心悶,面青冷,氣欲絕,羊血一盞頓服,如不定更服。
產後血虛氣煩,生地黃汁、清酒各一盞相和,煎一沸,分二服。蒲黃方寸匕,以東流水和服良。產後去血過多,血虛則陰虛,陰虛生內熱,心胸煩滿短氣,頭疼悶亂,晡時輒甚,與大病後虛煩相類,宜《和劑》人參當歸散。產後短氣欲絕,心中煩悶,竹葉湯、甘竹湯。產後虛煩不得眠,芍藥梔豉湯、酸棗湯。
白話文:
虛煩
煩躁且小便不利,可用五苓散。心中有熱氣鬱結而煩躁,可用清心蓮子飲。煩躁且嘔吐,不喜歡吃東西,可用陳皮湯。
導致煩躁的原因有五種:
-
熱邪導致心火旺盛而煩躁。例如少陰司天時,熱邪盛行,會導致胸中煩熱,口乾舌燥;少陽司天時,火邪盛行,會導致煩躁心慌,胸中發熱;少陽過盛,則會煩躁心痛,可用寒涼之藥治療。
-
心氣受寒邪影響而煩躁。例如太陽司天時,寒邪下降,心氣上逆,寒邪清肅之氣上升,心火上升,則會導致心熱煩躁。
-
金克木,導致肝氣虛弱而煩躁。例如金氣過盛的年份,燥氣流行,肝木受邪,則會導致身體沉重,煩躁不安。
-
土克水,導致腎氣虛弱而煩躁。例如土氣過盛的年份,雨濕流行,腎水受邪,則會導致身體沉重,煩躁不安;水氣不足,濕邪盛行,也會導致煩躁不安,足部痿弱。
-
木克土,導致脾氣虛弱而煩躁。例如木氣過盛的年份,風氣流行,脾土受邪,則會導致身體沉重,煩躁不安。
總之,肝虛、腎虛都會導致身體沉重、煩躁不安。因此,金氣過盛則肝虛,土氣過盛則腎虛,木氣過盛則脾虛。這三種情況都會導致肝、腎、脾受邪而虛弱,從而出現身體沉重、煩躁不安的症狀。
針灸治療煩躁的方法有四種:
-
取心俞穴。心主手厥陰心包絡經脈,其病症為煩躁心痛,掌心發熱,根據盛衰、虛實、寒熱、陷下等情況取穴。氣亂於心則煩躁不安,默默不語,低頭靜臥,取手少陰心經的穴位。
-
取腎俞、膀胱俞穴。腎屬足少陰經脈,其病症為煩躁心痛、痿厥、足下發熱疼痛,根據盛衰、虛實、寒熱、陷下等情況取穴。舌頭伸長,流口水,煩躁不安,取足少陰經穴位。足少陰經的支脈稱為大鐘穴,位於踝後繞跟部,與太陽經相交,氣逆則煩悶,取其交會穴位。汗出煩悶,表裡皆取,取巨陽、少陰穴。
-
取肺俞穴。手太陰肺經,其病症為煩躁心胸滿悶,根據盛衰、虛實、寒熱、陷下等情況取穴。寒戰,頸部肌肉跳動,不能出汗,腹部脹滿煩躁不安,取手太陰肺經穴位。
-
取脾俞穴。脾屬足太陰經脈,其病症為煩躁心慌,心下急痛,大便溏瀉,水腫,根據盛衰、虛實、寒熱、陷下等情況取穴。
胎前煩:妊娠期間煩悶,稱為子煩。懷孕四個月,少陰君火滋養精氣;六個月,少陽相火滋養元氣。如果孕婦心驚膽寒,很容易出現這種症狀。《產寶》記載:這是心肺虛熱,或痰積於胸。如果懷孕三月就煩躁,只是單純的熱症。如果因痰飲而煩躁,則會吐口水,不想吃東西。內熱可用竹葉湯、竹茹湯、益母丸;氣滯可用紫蘇飲;痰滯可用二陳湯、白朮、黃芩、枳殼;氣鬱可用分氣飲加川芎;脾胃虛弱可用六君子湯、紫蘇飲、山梔子。
產後煩: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婦女在產後,受風寒,四肢煩熱,頭痛者,用小柴胡湯;頭不痛,只有煩躁的,用三物黃芩湯。產後虛弱,煩躁嘔吐,可用安中益氣湯、竹皮大丸。產後餘血未盡,奔心煩悶,可用生藕汁或竹瀝。產後餘血攻心,或出血不止,心悶,面色青白,氣息將絕,可用羊血一盞急救。
產後血虛氣煩,可用生地黃汁、清酒各一盞混合煎服;或用蒲黃。產後失血過多,血虛則陰虛,陰虛生內熱,心胸煩悶,氣短,頭痛,午後加重,類似大病後的虛煩,可用《和劑局方》中的人參當歸散。產後氣短欲絕,心中煩悶,可用竹葉湯、甘竹湯。產後虛煩失眠,可用芍藥梔豉湯、酸棗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