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五冊 (2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五冊 (24)

1.

)第三針足大指爪甲下,名鬼壘。(入肉二分。)第四針掌後橫紋,名鬼心。(針入半寸,即太淵穴。)第五針外踝下白肉際,足太陽,名鬼路。(火針七鋥三下,即申脈穴。)第六針大椎上入髮際一寸,名鬼枕。(火針七鋥三下。)第七針耳前髮際宛宛中,耳垂下五分,名鬼床。

(火針七鋥三下。)第八針承漿,名鬼市。從左出右。第九針手橫紋上三寸兩筋間,名鬼路。(即勞宮穴。)第十針直鼻上入髮際一寸,名鬼堂。(即上星穴。火針七鋥三下。)十一針陰下縫,灸三壯。女人即玉門頭,名鬼臟。十二針尺澤橫紋外頭接白肉際,名鬼臣。(即曲池穴。

火針七鋥三下。)十三針舌頭一寸,當舌中下縫,刺貫出舌上,名鬼封。仍以一板橫口吻,先針頭令舌不得動。已前若是手足皆相對,針兩穴。若是孤穴,即單針之。秦承祖灸鬼法,以病者兩手大拇指相併,用細麻繩扎縛定,以大艾炷騎縫灸之,甲及兩指角肉,四處著火,一處不著即無效,灸七壯神驗。

白話文:

第三針扎在足大拇指指甲下,稱為鬼壘穴(針深二分)。第四針扎在手掌後橫紋處,稱為鬼心穴(針深半寸,即太淵穴)。第五針扎在外踝下方的白色肌肉交界處,屬於足太陽經,稱為鬼路穴(用火針燒灼七下,即申脈穴)。第六針扎在大椎穴上方髮際一寸處,稱為鬼枕穴(用火針燒灼七下)。第七針扎在耳前方髮際的凹陷處,耳垂下方五分處,稱為鬼床穴(用火針燒灼七下)。第八針扎在承漿穴,稱為鬼市穴(針從左側進針,右側出針)。第九針扎在手腕橫紋上方三寸,兩筋之間,稱為鬼路穴(即勞宮穴)。第十針扎在鼻樑正上方,針刺到髮際一寸處,稱為鬼堂穴(即上星穴,用火針燒灼七下)。第十一針扎在陰部縫線處,艾灸三壯。如果是女性,就在玉門穴上方,稱為鬼臟穴。第十二針扎在尺澤穴橫紋外側與白色肌肉交界處,稱為鬼臣穴(即曲池穴,用火針燒灼七下)。第十三針扎在舌頭上,約一寸深,在舌頭正中下方縫線處,針刺穿過舌頭,稱為鬼封穴。同時用木板橫著抵住嘴巴,先紮住針頭,防止舌頭移動。前面所提到的穴位,如果手足都有相對應的穴位,則需針刺兩個穴位;如果只有單個穴位,則只針刺一個。秦承祖灸治鬼症的方法是,將患者的兩個大拇指併攏,用細麻繩捆綁固定,然後用大艾條在兩指之間的縫隙處施灸,使兩指尖及兩側的肉都接觸到艾火的炙烤,如果有一個部位沒有炙烤到就無效,灸七壯則效果神奇。

2.

《難經》曰:狂之始發,少臥而不飢,自高賢也,自辯智也,自貴倨也,妄笑好歌樂,妄行不休是也。《素問·病能》篇,帝曰:有病怒狂者,此病安生?岐伯曰:生於陽也。陽氣者,暴折而難決,故善怒,病名曰陽厥。曰何以知之?曰陽明者常動,巨陽、少陽不動,不動而動大疾,此其候也。

治之奪其食即已。夫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,故奪其食即已。使之服以生鐵落為飲,夫生鐵落者,下氣疾也。(陽氣怫鬱而不得疏越,少陽膽木挾三焦少陽相火、巨陽陰火上行,故使人易怒如狂。其巨陽、少陽之動,脈可診也。奪其食,不使胃火復助其邪也。飲以生鐵落,金以制木也。

木平則火降,故曰下氣疾速。氣即火也。)陽明脈解篇,帝曰:陽明病甚則棄衣而走,登高而歌,或至不食數日,逾垣上屋,所上之處,皆非其素所能也,病反能者何也?岐伯曰: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,陽盛則四肢實,實則能登高也。熱盛於身,故棄衣欲走也。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,不避親疏,而不欲食,不欲食,故妄走也。

(脈解篇云:陽明所謂病甚則欲乘高而歌,棄衣而走者,陰陽復爭,而外並於陽,故使之棄衣而走也。)治法,上實者,從高抑之。生鐵落飲、抱膽丸、養正丹。在上者,因而越之。瓜蒂散、來蘇膏。

子和治一人落馬發狂,以車軸埋之地中,約高二丈許,上安中等車輪,其輞上鑿一穴,如作盆之狀,縛病人在其上,使之伏臥,以軟裀襯之,又令一人於下坐,機一枚,以棒攪之,轉千百遭,病人吐出青黃涎沫一二斗許,病人自言不堪,因解之,索水,與冰水飲數升而愈。

陽明實則脈伏,宜下之,大承氣湯、(海藏治許氏病陽厥狂怒,罵詈親疏,或哭或歌,六脈舉按無力,身表如冰石,發即叫呼聲高,因不與之食,用大承氣湯下之,得渣穢數升,狂稍寧,數日復發,復下,如此五七次,行大便數斗,疾瘥,身溫脈生良愈。此易老奪食之法也。

)當歸承氣湯(《保命集》云:若陽狂奔走,罵詈不知親疏,此陽有餘陰不足,大黃、芒硝去胃中實熱,當歸補血益陰,甘草緩中,加薑棗者,胃屬土,此引入胃中也。經所謂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,此之謂也。)以大利為度。微緩以瓜蒂散,入防風末、藜蘆末吐之,其病立安。

後用調心散、洗心散、涼膈散、解毒湯等調之。(子和治一人,以調胃承氣大作湯,下數十行,三五日復上湧一二升,三五日復下之。凡五六十日下百餘行,吐亦七八度,如吐時,暖室置火,以助其汗。此三法並施例也。)郁者發之。

(子和治一叟,年六十,值徭役煩擾而暴發狂,口鼻覺如蟲行,兩手爬搔,數年不已,診其脈兩手皆洪大如絙,斷之曰,肝主謀,膽主決,徭役迫遽,財不能支,則肝屢謀而膽屢不能決,屈無所伸,怒無所泄,心火盤薄,乘陽明金,然胃本屬土,而肝屬木,膽屬相火,火隨木氣而入胃,故暴發狂。乃命置燠室中湧而汗出,如此三次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說:狂病剛開始發作時,會少睡且不感到飢餓,自認為自己很了不起,自詡聰明,自命高貴,目中無人,喜歡胡亂發笑、唱歌跳舞,到處亂跑個不停。

《素問·病能》篇中,黃帝問:有人生病會發怒狂躁,這種病是怎麼產生的?岐伯回答:是陽氣過盛造成的。陽氣這種東西,突然爆發就很難平息,所以容易發怒,這種病稱為「陽厥」。黃帝問:要如何知道是這種病呢?岐伯說:陽明經脈的氣血是經常在動的,而巨陽經和少陽經的氣血本來是不動的,如果它們突然動起來就會很嚴重,這就是這種病的徵兆。

治療方法是減少病人的食物攝取,病況就會好轉。因為食物進入體內屬於陰,會助長陽氣,所以減少食物攝取就會有效。還可以讓病人服用生鐵落(磨成粉末)來當作飲品,生鐵落具有使氣下降的功效。(因為陽氣鬱悶而無法疏散,少陽膽經的木氣夾帶著三焦的少陽相火、巨陽的陰火一起往上衝,所以才會使人容易發怒像發狂一樣。巨陽、少陽經的氣血是否異常流動,可以從脈象診斷出來。減少食物攝取,是不讓胃火再助長邪氣。服用生鐵落,是用金來抑制木。木氣平靜了,火氣自然就會下降,所以說生鐵落可以快速使氣下降。這裡的氣,指的就是火氣。)

《陽明脈解篇》中,黃帝問:陽明病嚴重時,病人會脫掉衣服到處亂跑,爬到高處唱歌,甚至好幾天都不吃飯,翻牆上屋頂,做出許多平常做不到的事情,這到底是為什麼?岐伯說:四肢是身體陽氣的根本,陽氣旺盛時,四肢就會很有力氣,有力氣就能爬高。身體發熱,所以想脫掉衣服到處跑。陽氣旺盛也會使人胡言亂語、罵人,不分親疏,不想吃飯,所以才會胡亂跑動。

(《脈解篇》說,陽明病嚴重時,病人會想爬到高處唱歌,脫掉衣服亂跑,這是因為體內陰陽之氣相互鬥爭,陽氣跑到體外所導致的。)

治療原則是:如果病邪在上的,就用向下壓制的方法,例如:生鐵落飲、抱膽丸、養正丹。如果病邪在體表的,就用發散的方法,例如:瓜蒂散、來蘇膏。

張子和治療一位從馬上摔下來而發狂的人,他把車軸埋在地下約兩丈深,上面放一個普通的車輪,在輪圈上挖一個像盆子一樣的洞,把病人綁在上面,讓他趴著,並用軟墊子墊著。然後讓一個人在下面坐著,拿一根棍子攪動機關,讓車輪轉動幾百下。病人吐出大量的青黃色痰涎,大約有一兩斗之多,病人自覺難受,才解開繩索。病人要水喝,給他喝幾升冰水就痊癒了。

陽明病實證時脈象會沉伏,適合用瀉下的方法,例如:大承氣湯。(李杲治療許氏的陽厥狂躁,病人會罵人,不分親疏,有時哭有時唱歌,六脈摸起來無力,身體冰冷如石頭,發作時大聲叫喊。因此不給他吃東西,用大承氣湯瀉下,排出許多穢物,病情稍為好轉。但幾天後又復發,再次瀉下,如此五、七次,總共排出好幾斗大便,病就痊癒了,身體溫暖,脈象也恢復正常。這就是李杲減少病人食物攝取的方法。)

當歸承氣湯(《保命集》說:如果陽狂而到處亂跑,罵人,不分親疏,這是因為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,用大黃、芒硝去除胃中的實熱,用當歸來補血滋陰,用甘草來緩和藥性,加入生薑、大棗,因為胃屬於土,這樣可以引導藥效進入胃中。經書所說的,病情輕微的就要逆著治療,病情嚴重的就要順著治療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)

治療目標是以大便通暢為度。病情稍微緩和的就用瓜蒂散,加入防風末、藜蘆末來催吐,病立刻就會痊癒。

之後再用調心散、洗心散、涼膈散、解毒湯等來調養身體。(張子和治療一個人,用調胃承氣湯大量瀉下,拉了幾十次,三五天後又向上湧出一兩升,然後又瀉下,如此反覆五六十天,總共瀉下百多次,吐了七八次。吐的時候,要在溫暖的房間裡生火,來幫助他出汗。這三種方法要一起使用。)

對於氣機鬱結的,就要用發散的方法。

(張子和治療一位六十歲的老翁,因為被徭役煩擾而突然發狂,感覺口鼻有蟲子在爬,兩手到處抓撓,好幾年都沒好。診斷他的脈象,發現兩手的脈都又洪又大,像繩索一樣,斷定說:肝主謀略,膽主決斷,徭役緊急,財力無法應付,導致肝屢次謀劃而膽屢次無法決斷,鬱悶而無法伸張,怒氣無法發洩,心火旺盛,侵犯了陽明經的肺金。然而,胃屬於土,肝屬於木,膽屬於相火,火氣跟隨木氣進入胃中,所以才會突然發狂。因此命令他在溫暖的房間裡,用催吐的方式讓他出汗,這樣做了三次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