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14)
第四冊 (14)
1. 心痛胃脘痛
予曰:此肺久為火所郁,氣不得行,血亦蓄塞,遂成汙濁,氣壅則頭痛,血不流則心痛,通一病也。治肺當自愈。遂效東垣清空膏例,以黃芩細切、酒浸透,炒赤色,為細末,湯下,頭稍汗,十餘帖,汗漸通身而愈。因其膝下無汗,瘦弱脈澀,小便數,大便澀,當補血以防後患,以四物湯加陳皮、甘草、桃仁、酒芩,服之愈。
一婦春末心脾疼,自言腹脹滿,手足寒時,膝須綿裹火烘,胸畏熱,喜掀露風涼,脈沉細澀,稍重則絕,輕似弦而短,渴喜熱飲,不食。以草豆蔻仁三倍,加黃連、滑石、神麯為丸。以白朮為君,茯苓為佐,陳皮為使,作湯下百丸,至二斤而安。一婦形瘦色嫩味厚,幼時曾以火烘濕鞋,濕氣上襲,致吐清水吞酸,服丁香熱藥,時作時止,至是心疼,有痞塊、略吐食,脈皆微弦,重似澀,輕稍和。與左金丸三四十粒,薑湯下三十餘次,食不進。
予曰結已開矣,且止藥。或思飲,與水、間與青綠丸,脈弦漸添。與人參、酒芍藥引金瀉木,漸思食。若大便秘,以生芍藥、陳皮、桃仁、人參為丸與之,又以蜜導,便通食進。一老人心腹大痛,昏厥,脈洪大,不食,不勝一味攻擊之藥,用四君子加川歸、沉香、麻黃服愈。東垣治一婦人重娠六個月,冬至因慟哭口吸風寒,忽病心痛不可忍,渾身冷氣欲絕。
曰此乃客寒犯胃,故胃脘當心而痛。急與草豆蔻、半夏、乾生薑、炙甘草、益智仁之類。或曰半夏有小毒,重娠服之可乎?曰乃有故而用也。岐伯曰:有故無殞,故無殞也。服之愈。滑伯仁治一婦人,盛暑洞泄,厥逆惡寒,胃脘當心而痛,自腹引脅,轉為滯下,嘔噦不食,人皆以中暑霍亂治之益甚。脈三部俱微短沉弱,不應呼吸,此陰寒極矣。
不亟溫之,則無生意。遂以薑、附三四進,間以丹藥,脈稍有力,厥逆漸退,更服薑、附,七日而安。厥心痛者,他臟病干之而痛,皆有治也。真心痛者,心臟自病而痛,故夕發旦死,旦發夕死,無治也。然心臟之經絡有病,在標者,其心亦痛而有治。經云:心手少陰之脈,是動則病嗌乾心痛,渴而欲飲。
又心主手少陰之脈,所生病者,心痛,掌中熱,皆視盛、虛、熱、寒、陷下取之。又經云:手心主之別,名曰內關,去腕二寸,出於兩筋之間。實則心痛,取之兩筋間也。又云: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,時眩僕,視有餘不及,調其俞是也。【卒急心痛】若脈洪大而數,其人火熱盛者,用前黃連、龍膽草單方飲之。
若無熱者,荔枝核之類治之。若中惡心痛,腹脹大便不通者,走馬湯治之。《海上方》急救男子婦人心疼,牙關緊急欲死者,用隔年陳蔥白三五根,去皮須葉,擂為膏,將病人口斡開,用匙將膏送入咽喉,用香油四兩灌送下,油不以多少,但得蔥下喉,其人必蘇。一方,用香油頓服一盞亦妙。
白話文:
心痛胃脘痛
文中記載多個案例的心痛胃脘痛治療方法,其病因及治療方式各有不同:
第一個案例:患者肺部長期鬱火,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濁氣淤積。氣滯則頭痛,血瘀則心痛。治療方法是清瀉肺火,使用類似東垣清空膏的方劑,以黃芩為主藥,服用十餘帖後症狀緩解。因患者同時存在血虛的症狀(膝下無汗,瘦弱脈澀,小便數,大便澀),後續又服用四物湯加味以補血,最終痊癒。
第二個案例:兩個女性患者的心痛胃脘痛,症狀略有不同,治療方案亦不同。第一位婦女腹脹、手足冰冷,胸部怕熱喜涼風,脈沉細澀。治療用草豆蔻仁、黃連、滑石、神麴等藥物製成丸劑服用,並以白朮、茯苓、陳皮等藥物湯劑送服。第二位婦女則因幼時受寒濕之邪侵襲,導致心痛、痞塊、嘔吐等症狀,脈象微弦,治療用左金丸。
第三個案例:一位患者心腹劇痛、昏厥,脈洪大,不食。因病情危急,用四君子湯加川芎、沉香、麻黃等溫補藥物治療而痊癒。另一案例為孕婦因悲傷受寒導致心痛,治療用草豆蔻、半夏、乾薑、炙甘草、益智仁等溫中散寒之品。
第四個案例:一位婦女因盛暑泄瀉導致心痛,脈象微弱,屬陰寒證,治療以溫補為主,使用薑、附子等溫陽藥物。
文中最後提到,心痛可由其他臟腑病變引起,亦可由心臟本身疾病引起。真心臟病變導致的心痛,預後極差,難以治愈;但若心臟經絡病變,則可治療。文中還提及經絡穴位(內關穴)的取穴方法及治療方法,以及一些緊急情況下的治療方案,例如脈洪大而數的心痛,中惡心痛等。最後列舉了《海上方》中兩種急救心痛的偏方,使用蔥白膏和香油灌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