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四冊 (7)
第四冊 (7)
1. 眉稜骨痛
眉骨者,目系之所過,上抵於腦,為目屬於腦也。若諸陽經或挾外邪,郁成風熱毒,上攻於頭腦,下注於目睛,遂從目系過眉骨,相併而痛。若心肝壅熱,上攻目睛而痛,則亦目系與眉骨牽連並痛。若胸膈風痰上攻者亦然。若太陰之勝,濕氣內郁,寒迫下焦,痛留項,互引眉間,其痛有酸者,有抽掣者,有重者,有昏悶者,便可審是孰氣之勝也。東垣選奇湯,治眉骨痛不可忍,神效。
丹溪云:屬風熱與痰,治類頭風。風熱者,宜祛風清上散。因痰者,二陳湯加酒黃芩、白芷。因風寒者,羌烏散。戴云:眼眶痛有二證,皆屬肝。有肝虛而痛,才見光明則眼眶骨痛甚,宜生熟地黃丸。有肝經停飲,發則眉稜骨痛不可開,晝靜夜劇,宜導痰湯,或小芎辛湯加半夏、橘紅、南星、茯苓。
白話文:
眉稜骨(眉毛上方的骨頭)疼痛,是因為眉骨是眼睛經絡所經過的地方,向上連接到腦部,因此眼睛是屬於腦部的。如果身體的各個陽經受到外來的邪氣侵襲,鬱積形成風熱毒,向上侵襲頭部和腦部,向下影響眼睛,就會從眼睛的經絡經過眉骨,一起產生疼痛。如果是心臟和肝臟的火氣太旺盛,向上侵襲眼睛而引起疼痛,也會造成眼睛經絡與眉骨互相牽連而一起疼痛。如果是胸腔和橫膈膜有風痰向上侵襲,也會造成這種疼痛。如果太陰經的氣太過旺盛,體內濕氣鬱積,寒氣侵襲下半身,疼痛會留在頸項,並且互相牽引到眉毛之間,這種疼痛可能會有酸痛、抽痛、沉重、昏沉等不同的感覺,可以仔細辨別是哪種氣的偏盛。李東垣的選奇湯,治療眉骨疼痛非常有效,效果神奇。
朱丹溪說:眉骨痛屬於風熱和痰,治療方法類似頭風。如果是風熱引起的,應該用祛風清熱的藥方。如果是痰引起的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酒黃芩、白芷。如果是風寒引起的,可以用羌烏散。戴原禮說:眼眶疼痛有兩種情況,都屬於肝的問題。一種是肝虛引起的疼痛,只要看到光線,眼眶骨的疼痛就會加劇,應該用生熟地黃丸來治療。另一種是肝經有停滯的痰飲,發作時眉稜骨疼痛難忍,白天安靜,晚上更嚴重,應該用導痰湯,或者小芎辛湯加上半夏、橘紅、南星、茯苓來治療。
2. 頭風屑
羅謙甫云:肝經風盛,木自搖動,《尚書》云:滿招損。老子云:物壯則老。故木陵脾土,金來克之,是子來為母復仇也。使梳頭有雪皮,見肺之證也,肺主皮毛。大便實,瀉青丸主之。虛者,人參消風散主之。萬病紫菀丸,治頭多白屑。每服三丸至五七丸,薑湯下。按上治法,必有風熱上攻,頭目眩痛諸證,而後用之。
若止是白屑,但宜白芷、零陵香之屬,外治而已。
白話文:
羅謙甫說:這是因為肝經的風邪太旺盛,使得肝木自己搖動。《尚書》說:自滿會招致損害。老子說:事物強壯就會衰老。所以當肝木過於強盛就會剋制脾土,而當金來剋制木時,就如同兒子為母親報仇一樣。如果梳頭時有像雪花般的頭皮屑,這是肺部有問題的表現,因為肺掌管皮膚毛髮。大便如果通暢,就用瀉青丸來治療。如果身體虛弱,就用人參消風散來治療。萬病紫菀丸可以治療頭皮屑很多的情況,每次服用三丸到七丸,用薑湯送服。按照上述的治療方法,必須要有風熱往上侵襲,造成頭暈眼花疼痛等症狀,才可以採用這些藥方。
如果只是單純的頭皮屑,只需要用白芷、零陵香等藥材進行外部治療就可以了。
3. 頭重
何因得之?曰因天之濕淫外著也,因人之濕痰上蒸也,因在下之陰氣逆於上也,皆得而頭重。何以言之,頭象於天,其氣極清,地氣重濁,地者陰也,土濕也。若外著內蒸,必壅蔽清道,致氣血不利,沉滯於經隧脈絡故重。《內經》曰:陽氣者,因於濕,首如裹,是外濕蔽著者也。
又曰:脾熱病者,先頭重,是胃脈引其熱上於頭也。太陰之復,飲發於中,濕氣內逆太陽,上留而重痛,胸中掉瘛尤甚。太陽之勝,濕氣內郁,亦頭重。巨陽之厥,腫首頭重,發為徇僕。《靈樞》謂督脈之別,名曰長強,挾膂上項,散頭上,下當肩胛左右,別走太陽。虛則頭重高搖之。
俠脊之有過者,取之所別也。東垣云:頭重如山,此濕氣在頭也。紅豆散鼻內搐之。又方,羌活根、(燒)連翹、(各三錢)紅豆,(半錢)上為末,搐鼻。為飲除濕藥,則過病所,誅罰無過,故於鼻取之。猶物在高巔之上,必射而取之也。丹溪云:壯實人氣實有痰,或頭痛,或眩暈,大黃酒浸三次,為末。
茶調服。
白話文:
頭重的原因是什麼?是因為外在環境的濕氣侵襲,或是因為體內濕痰向上蒸騰,也可能是因為下方的陰氣逆行向上,這些都會導致頭重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頭部就像天一樣,氣是極為清澈的;而地氣是沉重混濁的,地屬陰,土是潮濕的。如果外在的濕氣侵襲,或是體內的濕氣向上蒸騰,一定會阻塞清澈的通道,導致氣血運行不順暢,滯留在經絡脈絡之中,所以才會感到頭部沉重。《內經》說:「陽氣如果被濕氣阻礙,就會感到頭部像被包裹住一樣。」這是外在濕氣阻礙的表現。
又說:「脾熱病的人,會先感到頭部沉重。」這是因為胃脈將熱引向上到頭部。太陰病復發時,飲水停留在體內,濕氣向內侵擾太陽經,停留在頭部就造成頭部沉重疼痛,胸中抽搐痙攣的狀況尤其嚴重。太陽經的氣太旺盛,濕氣在體內鬱積,也會造成頭重。巨陽經氣逆亂時,頭部會腫脹沉重,甚至會昏倒。《靈樞》提到督脈的分支,叫做長強,它沿著脊椎向上到頸部,再散布到頭部,下方連接肩胛骨的左右兩側,另外再分出支脈到太陽經。如果督脈虛弱,就會導致頭部沉重而搖晃不定。
脊椎旁有問題,就應該取用經脈分出的分支處來治療。李東垣說:「頭重得像山一樣,這是濕氣在頭部。」可以用紅豆散來吸入鼻腔。另一個方子是:羌活根、燒過的連翹(各三錢),紅豆(半錢),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,吸入鼻腔。這是利用藥物來排除濕氣,讓藥效直接作用在病灶,所以才選擇從鼻子來給藥,就好像在高山上的東西,一定要用箭射下來一樣。朱丹溪說:「身體強壯的人,體內氣血旺盛且有痰,可能會頭痛或頭暈,可以用大黃泡酒三次,再磨成粉末。」
用茶水調服。
4. 頭搖
風也,火也,二者皆主動,會之於巔,乃為搖也。《內經》曰:徇蒙招尤,目瞑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、厥陰。注謂:徇、疾也,蒙、目不明,招、掉搖不定也,尤、甚也。目疾不明,首掉尤甚。又太陰之復,頭項痛重,掉瘛尤甚。注謂:濕氣內逆太陽,上留胸中而掉瘛也。
《靈樞》謂督脈之別長強,虛則頭重高搖之。然病機有謂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。夫頭之巔,足太陽之所過,督脈與厥陰之所會,是故三經所逆之火,留聚於此者,皆從風木而為掉搖也。張仲景又言,心絕者,亦直視搖頭也。
【診】:寸口之脈,中手短者,曰頭痛。推而下之,下而不上,頭頂痛。寸口緊急,或短或弦或浮,皆頭痛。浮滑為風痰,易治。短澀難治。浮緊為太陽。弦細少陽。浮緩長陽明。沉緩太陰。沉細少陰。浮緩厥陰。浮弦為風。浮洪為火。右寸滑或大,或弦而有力,皆痰火積熱。
細或緩,兼體重者濕。左脈不足,血虛。右脈不足,氣虛。左右俱不足,氣血俱虛。右寸緊盛,食積。右關洪大,為胃熱上攻。寸口弦細,為鬲上有風涎冷痰,或嘔吐。沉細為陰毒傷寒,但頭痛身不熱也。診頭痛目痛,久視無所見者死。病苦頭痛目痛,脈急短澀死。
白話文:
頭搖的原因,可能是風邪或火邪所致,這兩者都屬動態的病邪,它們在頭頂交會,就會導致頭搖。
《內經》說:因外邪侵襲導致昏蒙,會使眼睛看不清、耳朵聽不見,這是「下實上虛」的表現,病根在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。這裡解釋說:徇,是快速的意思;蒙,指眼睛看不清;招,指頭部搖動不定;尤,指病情嚴重。意思是,眼睛看不清楚,頭部搖動的情況就更加嚴重。另外,太陰脾經的病邪反覆發作時,會導致頭頸部疼痛沉重,頭部搖動抽搐的情況更嚴重。這是因為濕氣向內侵犯太陽經,停留於胸中導致頭部抽搐。
《靈樞》記載督脈的支脈長強穴,若虛弱則會出現頭重且高頻搖動的情況。病理上,有說法認為各種風邪引起的頭部搖動眩暈,都屬於肝木的病症。頭頂是足太陽膀胱經經過的地方,也是督脈和足厥陰肝經交會的地方,因此,這三條經脈的火邪逆行而聚集於頭頂,都會因為風木的影響而導致頭部搖動。張仲景又說,心臟功能衰竭的人,也會出現眼睛直視、頭部搖動的情況。
【診斷】:寸口脈(手腕處的脈搏)診斷,按下去感覺中間短促,表示頭痛。再往下按,脈搏下沉而不能上升,表示頭頂痛。寸口脈搏緊張,或短或弦或浮,都表示頭痛。浮而滑的脈象是風痰所致,比較容易治療。短促而澀的脈象則難以治療。浮而緊的脈象是太陽經的病症。弦而細的脈象是少陽經的病症。浮而緩的脈象是陽明經的病症。沉而緩的脈象是太陰經的病症。沉而細的脈象是少陰經的病症。浮而緩的脈象是厥陰經的病症。浮而弦的脈象是風邪所致。浮而洪的脈象是火邪所致。右手的寸脈(手腕靠拇指側)滑或大,或弦而有力,都表示痰火積熱。
脈象細或緩,同時身體沉重,表示體內有濕氣。左手脈搏不足,表示血虛。右手脈搏不足,表示氣虛。左右兩手脈搏都不足,表示氣血俱虛。右手寸脈緊張且強盛,表示有食積。右手關脈(手腕中間位置)洪大,表示胃熱上攻。寸口脈搏弦細,表示胸膈間有風涎冷痰,或是有嘔吐。脈搏沉細表示陰毒傷寒,但病人會頭痛而身體不發熱。診斷頭痛且眼睛痛,長期視力模糊的人,預後不良。病人頭痛且眼睛痛,脈象急促、短促、澀滯者,預後不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