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肯堂

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三冊 (34)

回本書目錄

第三冊 (34)

1. 下血

臟毒則足太陰積熱久而生濕,從而下流也。風則陽受之,濕則陰受之。戴氏《要訣》云:臟毒者,蘊積毒氣久而始見;腸風者,邪氣外入隨感隨見。《三因方》五痔、臟毒、腸風之辯甚詳,臟毒、腸風之血出於腸臟間,五痔之血出於肛門蝕孔處,治各不同。(無擇翁烏連湯,治脈痔,外無形而所下血一線如箭,或點滴不能已,此由脈竅中來也,詳見痔門。)腸風、臟毒不拘糞前糞後,並宜米飲湯調枳殼散,下酒煮黃連丸,或枳殼散下烏梅丸。

此乃因登廁糞中有血,卻與瀉血不同,或用小烏沉湯和黑神散,米飲調下。血色清鮮者,以瓦松燒灰研細,米飲調服,宜減桂五苓散加茅花半錢,吞荊梅花丸,仍以側柏葉同姜搗爛,冷水解下,侵些米飲佳。如血色淡濁者,胃風湯吞蒜連丸,或烏荊丸,或棕灰散,仍以米飲調香附末,或三灰散。

腸風,腹中有痛,下清血,先當解散腸胃風邪,甚者肛門腫疼,敗毒散加槐角、荊芥,或槐花湯、枳殼散。臟毒腹內略疼,濁血兼花紅膿並下,或肛門腫脹,或大腸頭突出,大便難通,先以拔毒疏利之劑,追出惡血膿水,然後以內托並涼血祛風量用,人虛兼以參、耆、苓、術助養胃氣。諸般腸風臟毒,並宜生銀杏四十九個,去殼膜爛研,入百藥煎末,丸如彈子大。

每兩三丸,空心細嚼米飲下。下血久,面色痿黃,漸成虛憊,下元衰弱,宜黃耆四君子湯下斷紅丸,或十全大補湯,或黃耆飲。【中蠱臟腑敗壞下血】如雞肝,如爛肉,其證唾水沉,心腹絞痛者是也。治之方,馬藺根末,水服方寸匕,隨吐則出。白蘘荷葉,密安病人席下,勿令病人知覺,自呼蠱主姓名。

蚯蚓十四枚,以苦酒三升漬之,服其汁。蝟毛燒末,水服方寸匕。(吐毒),苦瓠一枚,水二升,煮取一升服。吐或用苦酒一升,煮瓠令消,服之。

【診】:腎脈小搏沉為腸澼下血,血溫身熱者死。淫而奪精,身熱色夭然,及酒後下血,血篤重是逆也。心肝澼亦下血,二臟同病者可治,其脈小沉澀為腸澼,其身熱者死,熱見七日死。身熱則死,身寒則生。脈懸絕則死,滑大則生。脈沉小留連者生,數疾且大有熱者死。腹脹便血,脈大時絕,是逆也,如此者不及一時而死矣。

胃移熱於脾,傳為虛,腸澼,死不治。脾脈外鼓,沉為腸澼,久自已。肝脈小緩為腸澼,易治。

白話文:

下血

臟腑積聚毒氣,足太陰經積熱日久產生濕氣,濕氣向下流動而導致出血。風邪侵犯陽氣,濕邪侵犯陰氣。戴氏《要訣》中說:臟毒是體內積聚毒氣很久才顯現的;腸風是外邪入侵,很快就會發病。《三因方》對五痔、臟毒、腸風的區分詳盡,臟毒、腸風的出血來自腸臟之間,五痔的出血則來自肛門潰瘍處,治療方法各不相同。(無擇翁烏連湯,治療脈痔,外觀無明顯腫脹但出血如箭一般,或點滴不止,這是由於脈絡阻塞引起的,詳見痔門。)腸風、臟毒不論在排便前或排便後出血,都可用米湯調服枳殼散,或用酒煮黃連丸,或枳殼散配烏梅丸。

若大便帶血,但與瀉血不同,可用小烏沉湯和黑神散,用米湯調服。如果血色鮮紅,可用瓦松燒成灰研細,米湯調服,宜減少桂枝五苓散的用量,加茅花,吞服荊梅花丸,並用側柏葉和薑搗爛,用冷水送服,加些米湯更好。如果血色暗淡混濁,可用胃風湯送服蒜連丸,或烏荊丸,或棕灰散,並用米湯調服香附末,或三灰散。

腸風伴有腹痛,排出鮮血,應先疏散腸胃風邪,嚴重者肛門腫痛,可用敗毒散加槐角、荊芥,或槐花湯、枳殼散。臟毒伴有輕微腹痛,排出混濁的血及膿液,或肛門腫脹,或大腸突出,大便不通,應先使用拔毒疏通的藥物,排出惡血膿液,然後再用內托、涼血祛風的藥物,體虛者可用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白術等補益胃氣。各種腸風、臟毒,都可用生銀杏四十九個,去殼膜搗爛,加入其他藥物研末,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。

每次服兩三丸,空腹細嚼,用米湯送服。出血日久,面色萎黃,漸漸虛弱,下元虧損,可用黃耆四君子湯送服斷紅丸,或十全大補湯,或黃耆飲。【中蠱臟腑敗壞下血】如雞肝,如爛肉,伴有唾液粘稠,心腹絞痛,這是中了蠱毒。治療方法:用馬藺根研末,用水送服,隨吐即出。用白蘘荷葉蓋在病人席下,不要讓病人察覺,讓病人自己喊出蠱主的姓名。

用蚯蚓十四條,用苦酒三升浸泡,服用其汁液。蝟毛燒成灰,用水送服。 (吐毒)用苦瓠一個,加水二升,煮成一升服用。吐不出可服用苦酒一升,煮熟苦瓠服用。

【診斷】:腎脈搏動微弱下沉,是腸澼導致出血,血溫身熱者危急。房事過度損傷精氣,身熱面色憔悴,以及酒後出血,血色濃稠是病情逆轉的徵兆。心肝病變也會導致出血,兩臟同時患病者可治,脈搏微弱下沉是腸澼,身熱者危急,發熱七日不退者死亡。身熱則死,身寒則生。脈搏懸浮微弱則死,滑數有力則生。脈沉細緩慢者可治,脈搏頻數有力並伴有發熱者死亡。腹脹便血,脈搏有力時而消失,是病情逆轉,如此者很快就會死亡。

胃熱移至脾臟,導致脾虛,形成腸澼,死亡難以治療。脾脈外鼓,下沉是腸澼,久之自愈。肝脈微弱緩慢是腸澼,容易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