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証治準繩‧雜病》~ 第三冊 (32)
第三冊 (32)
1. 下血
(腸風,臟毒,中蠱)
血之在身,有陰有陽,陽者順氣而行,循流脈中,調和五臟,灑陳六腑,如是者謂之榮血也。陰者居於絡脈,專守臟腑,滋養神氣,濡潤筋骨。若其臟感內外之邪,傷則或循經之陽血至其傷處,為邪氣所阻,漏泄經外;或居絡之陰血,因著留之邪,僻裂而出,則皆滲入腸胃而泄矣。世俗每見下血,率以腸風名之,不知風乃六淫中之一耳。
或風有從腸胃經脈而入客者,或肝經風木之邪內乘於腸胃者,則可謂之腸風。若其他不因風邪而腸胃受火熱二淫,與寒燥濕怫鬱其氣,及飲食用力過度,傷其陰絡之血者,亦謂之腸風可乎。許學士謂下清血色鮮者,腸風也。血濁而色黯者,臟毒也。肛門射如血線者,脈痔也。
然腸風挾濕者,亦下如豆汁及紫黑瘀血,不必盡鮮,正當以久暫為別耳。然要之皆俗名也。世醫編書者,或以瀉血為腸風,或分瀉血與腸風臟毒為二門,皆非也。先血而後便,此近血也。由手陽明隨經下行,滲入大腸,傳於廣腸而下者也。赤小豆當歸散主之。先便而後血,此遠血也。
由足陽明隨經入胃,淫溢而下者也。黃土湯主之。下血腹中不痛,謂之濕毒下血,血色不鮮,或紫黑,或如豆汁,黃連湯主之。下血腹中痛,謂之熱毒下血,血色鮮,芍藥黃連湯主之。東垣治宿有腸血症,因五月大熱吃杏,腸澼下血遠三四尺,散漫如篩,腰沉沉然,腹中不痛,血色紫黑,是陽明、少陽經血證,升麻補胃湯。
(濕毒)太陰陽明腹痛,大便常溏泄,若不泄,即秘而難見,在後傳作濕熱毒,下鮮紅血,腹中微痛,脅下急縮,脈緩而洪弦,中指下得之,按之空虛,和中益胃湯。(濕熱)腸澼下血,另作一派,其血𣹜出有力而遠射,四散如篩下,腹中大作痛,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。升陽除濕和血湯。
(濕熱)腸澼下血,紅或深紫黑色,腹中痛,腹皮惡寒,右三部脈,中指下得之俱弦,按之無力,關脈甚緊,肌表陽明分涼,腹皮熱,而喜熱物熨之,內寒明矣,益智和中湯。(挾寒)夫腸澼者,為水穀與血另作一派,如𣹜桶湧出也。夏濕熱太甚,正當客氣盛而主氣弱,故腸澼之病甚也。
以涼血地黃湯主之,黃柏、知母炒各一錢,青皮炒、槐子炒、當歸、熟地各五分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。如小便澀,臍下悶,或大便前後重,調木香、檳榔細末各半錢,稍熱於食前空心服。如裡急後重又不去者,當下之。如腹中動搖有水聲,而小便不調者,停飲也。診是何臟,以去水飲藥瀉之,假令脈洪大,用瀉火利小便之類是也。
如胃虛不能食而大渴不止,不可用淡滲之藥止之,乃胃中元氣少故也。與七味白朮散補之。如發熱惡熱,煩躁,大渴不止,肌熱不欲近衣,其脈洪大,按之無力,或無目痛鼻乾者,非白虎湯證也。此血虛發躁,當以黃耆一兩,當歸二錢,㕮咀,水煎服。如大便秘塞,或裡急後重,數至圊而不能便,或少有白膿,或少有血,慎勿利之,利之則必致病重及鬱結不通,以升陽除濕防風湯,升其陽則陰氣自降矣。《素問》云: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
白話文:
(下血)
身體裡的血液有陰陽之分,陽血隨著氣的運行,在脈絡中流動,調和五臟,輸佈六腑,這樣的血稱為榮血。陰血則存在於絡脈中,專門守護臟腑,滋養精神,滋潤筋骨。如果臟腑感受內外邪氣,受到損傷,陽血可能循著經脈流到受傷的地方,但被邪氣阻擋,滲漏到經脈外;或者陰血因為停留的邪氣,導致破裂而流出,這些血都會滲入腸胃而排泄出來。世俗常見的下血情況,都說是腸風,卻不知道風只是六淫邪氣中的一種。
有些風邪是從腸胃經脈侵入的,有些是肝經風木之邪侵犯腸胃,這些情況才可以稱為腸風。如果不是因為風邪,而是因為腸胃受到火熱二邪,或者寒燥濕導致氣機鬱滯,又或是因為飲食過度勞累,損傷陰絡的血液,這些情況也可以叫做腸風嗎?許學士認為,下清血、顏色鮮紅的是腸風;血色渾濁、顏色黯淡的是臟毒;肛門噴射出像血線一樣的血,則是脈痔。
然而,腸風如果夾雜濕邪,也會排出像豆汁一樣或紫黑色的瘀血,不一定都是鮮紅色的,應該以時間長短來區分。但總的來說,這些都是俗稱。有些醫生寫書,將瀉血當作腸風,或者將瀉血和腸風臟毒分為兩類,都是不對的。先排血後排便,這屬於近血,是從手陽明經脈循經下行,滲入大腸,再傳到直腸而排出的,用赤小豆當歸散來治療。先排便後排血,這屬於遠血,是從足陽明經脈進入胃,溢出而下的,用黃土湯來治療。下血時肚子不痛,稱為濕毒下血,血色不鮮紅,可能是紫黑色或像豆汁,用黃連湯來治療。下血時肚子痛,稱為熱毒下血,血色鮮紅,用芍藥黃連湯來治療。東垣曾經治療過一個有腸出血病史的人,因為五月天氣炎熱吃了杏子,導致腸澼下血,血噴射出三四尺遠,散開像篩子一樣,腰部有沉重感,肚子不痛,血色紫黑,這是陽明、少陽經的血證,用升麻補胃湯來治療。
(濕毒)太陰、陽明經的腹痛,大便經常稀溏泄瀉,如果不泄瀉,就會便秘難解。病邪在後轉化為濕熱毒,排出鮮紅色的血,肚子稍微有點痛,脅下有收縮感,脈象緩慢而洪大,中指下把脈感覺到脈象,按下去空虛無力,用和中益胃湯來治療。(濕熱)腸澼下血,另外歸為一類,其血像水柱一樣有力地噴射而出,四散像篩子一樣落下,肚子非常疼痛,這是陽明經的氣機衝擊熱毒所造成的,用升陽除濕和血湯來治療。
(濕熱)腸澼下血,血色紅色或深紫黑色,肚子痛,腹部皮膚感覺寒冷,右側三部脈,中指下把脈都感覺到弦脈,按下去無力,關脈很緊。皮膚表面是陽明經的寒涼表現,腹部皮膚卻感覺發熱,喜歡用熱物敷熨,明顯是內寒外熱,用益智和中湯來治療。(挾寒)所謂腸澼,是食物和血分開而下,像水桶倒水一樣湧出。夏天濕熱太過,正當客氣旺盛而主氣衰弱的時候,所以腸澼的病症會很嚴重。
應該用涼血地黃湯來治療,藥材包括炒黃柏、炒知母各一錢,炒青皮、炒槐子、當歸、熟地各五分,用水一碗煎到七分,溫服。如果小便不暢,肚臍下方悶脹,或者大便前後有重墜感,要調服木香、檳榔細末各半錢,稍微加熱後在飯前空腹服用。如果裡急後重、卻無法排便的情況,應該用瀉法。如果肚子裡有水聲,小便不調,這是停飲的表現,要診斷是哪個臟腑的問題,用去除水飲的藥物來瀉。假如脈象洪大,要用瀉火利小便的藥物。
如果胃虛不能進食,卻總是感到口渴,不能用利尿的藥物來止渴,這是因為胃中元氣不足,應該用七味白朮散來補益。如果發熱怕熱、煩躁、口渴不止、皮膚發熱不想穿衣服,脈象洪大,按下去無力,或者沒有眼睛痛、鼻子乾燥的症狀,這不是白虎湯證。這是血虛發躁,應該用黃耆一兩、當歸二錢,切碎後用水煎服。如果大便秘結不通,或者裡急後重,頻繁想上廁所卻無法排便,或者只有少量白膿或少量血,千萬不要用瀉法,用瀉法一定會導致病情加重或鬱結不通,應該用升陽除濕防風湯來升提陽氣,陽氣升發後,陰氣自然會下降。《素問》說:陰氣結聚,導致便血一升,再次結聚便血二升,第三次結聚便血三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