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五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8)
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

程林曰:經云:滑為有宿食,故當下去之,而利自止。

下利已瘥,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,以病不盡故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【註】下利瘥後,至其或年、或月、或日而復發其利者,此宿食積病,攻之不盡故也。若其人形氣不衰,飲食尚强,當攻其未盡,自不復發其利也,宜大承氣湯。

【集註】沈明宗曰:此舊積之邪復病也。下利瘥後,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,是前次下利之邪,隱僻腸間,今值藏府司令之期,觸動舊邪而復發;然隱僻之根未除,終不能愈,故用大承氣迅除之耳。

下利譫語者,有燥屎也,小承氣湯主之。

【註】下利裏虛證也,譫語裏實證也,何以決其有燥屎也?若脈滑數,知有宿食也;其利穢黏,知有積熱也。然必脈證如此,始可知其有燥屎也,宜下之以小承氣湯。於此推之,而燥屎又不在大便硬不硬也。

【集註】李彣曰:經云:實則譫語,故知有燥屎宜下。

小承氣湯方

大黃(四兩) 厚朴(炙,三兩) 枳實(炙,大者三枚)
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二服,得利則止。

下利,脈反弦,發熱身汗者,自愈。

【註】下利,脾病也。弦,肝脈也,脾病不當見弦脈,故曰脈反弦也。下利裏病也,發熱表證也,若發熱身汗,則為表與裏和,雖脈弦亦可自愈也。

下利,脈沉弦者下重,脈大者為未止,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,雖發熱不死。

【註】沉主裏;弦主急;下重,後重也。下利脈沉弦者,故裏急後重也。滯下之證,發熱脈大則邪盛為未已也,脈微弱數者則邪衰,病當自止,雖發熱不死也。由此可知脈大身熱者死也。

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

【註】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。下利膿血,裏急後重,積熱已深,故以白頭翁湯大苦大寒;寒能勝熱,苦能燥濕,濕熱去,下重自除矣。

【集註】程林曰:熱利下重,則熱迫於腸胃,非苦不足以堅下焦,非寒不足以除熱,故加一「熱」字,別以上之寒利。

尤怡曰:此證濕熱下注,故用白頭翁湯,苦以除濕,寒以勝熱也。

白頭翁湯方

白頭翁 黃連 黃柏 秦皮(各三兩)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温服一升,不愈更服。

下利,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
【註】初病下利便膿血者,大承氣湯或芍藥湯下之。熱盛者,白頭翁湯清之。若日久滑脫,則當以桃花湯養腸固脫可也。

桃花湯方

赤石脂(一半銼,一半篩末,一斤) 乾薑(一兩) 粳米(一升)

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滓,温七合,內赤石脂末方寸匕,日三服,若一服愈,餘勿服。

下利清穀,不可攻其表,汗出必脹滿。

【註】詳見《傷寒論·太陰篇》內,不復釋。

下利脈沉而遲,其人面少赤,身有微熱,下利清穀者,必鬱冒,汗出而解,病人必微厥,所以然者,其面戴陽,下虛故也。

白話文:

程林說:經典記載,脈象滑利表示有宿食,所以應該瀉下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。

腹瀉已經痊癒,但隔一段時間(或年、月、或日)又復發,是因為之前的病沒治好,應該再次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
下痢痊癒後,過了一段時間(或年、月、或日)又復發,這是因為宿食積聚在體內,之前的治療沒有徹底根除。如果患者體質未衰,食慾尚好,應該攻治其未除盡的部分,就能避免腹瀉復發,宜用大承氣湯。

沈明宗說:這是舊有的邪氣再次發作。腹瀉痊癒後,又隔一段時間復發,是因為上次腹瀉的邪氣隱藏在腸道中,等到臟腑功能運作的特定時間,觸動了舊邪而復發;但隱藏的病根沒有去除,病情終究無法痊癒,所以要用大承氣湯迅速清除邪氣。

腹瀉伴隨神志不清,是因為有燥屎(乾燥的糞便),宜用小承氣湯。

下痢是裡虛的證候,神志不清是裡實的證候,為什麼能判斷有燥屎呢?如果脈象滑數,就知道有宿食;如果大便穢濁黏膩,就知道有積熱。只有脈證都符合這樣的情況,才能知道有燥屎,應該用小承氣湯瀉下。由此推論,燥屎與否不在於大便是否堅硬。

李彣說:經典記載:實證會導致神志不清,所以知道有燥屎就應該瀉下。

小承氣湯組成:

大黃(四兩)、厚朴(炙,三兩)、枳實(炙,大者三枚)

以上三味藥,加水四升,煮成一升二合,去渣,溫服,分兩次服用,瀉下後就停止服用。

腹瀉,脈象反而是弦脈,發熱出汗,則可自愈。

腹瀉是脾臟的病變,弦脈是肝臟的脈象,脾病不應該出現弦脈,所以說脈象是反弦脈。腹瀉是裡證,發熱是表證,如果發熱出汗,表示表裡協調,即使脈象是弦脈,也可自愈。

腹瀉,脈象沉弦,則下腹部沉重;脈象有力,表示病情尚未停止;脈象微弱而數,表示病情將要自愈,即使發熱也不會危及生命。

沉脈主裡;弦脈主急;下重,指下腹部沉重。腹瀉脈象沉弦,所以下腹部沉重感明顯。腹瀉停滯,發熱脈象有力,表示邪氣盛,病情尚未停止;脈象微弱而數,表示邪氣衰弱,病情將要自愈,即使發熱也不會危及生命。由此可知,脈象有力,身體發熱的病人會死亡。

熱性腹瀉伴隨下腹部沉重,宜用白頭翁湯。

這是承接上一條,說明其治療方法。腹瀉伴有膿血,下腹部沉重感明顯,積熱已深,所以用白頭翁湯,它苦寒,寒能勝熱,苦能燥濕,濕熱去除,下腹部沉重感自然會消失。

程林說:熱性腹瀉伴隨下腹部沉重,是因為熱邪逼迫腸胃,不苦不足以堅固下焦,不寒不足以除熱,所以加了一個「熱」字,與其他的寒涼瀉下藥區別開來。

尤怡說:這種情況是濕熱下注,所以用白頭翁湯,苦味可以除濕,寒性可以勝熱。

白頭翁湯組成:

白頭翁、黃連、黃柏、秦皮(各三兩)

以上四味藥,加水七升,煮成二升,去渣,溫服一升,如果沒有痊癒,可以再服用。

腹瀉,大便帶膿血,宜用桃花湯。

初期腹瀉,大便帶膿血,可以用大承氣湯或芍藥湯瀉下;熱盛的,用白頭翁湯清熱。如果時間久了,出現滑脫的症狀,就應該用桃花湯來養護腸道,止住滑脫。

桃花湯組成:

赤石脂(一半打碎,一半研成粉末,一斤)、乾薑(一兩)、粳米(一升)

以上三味藥,加水七升,煮米至熟,去渣,溫服七合,加入赤石脂粉末一指匕,每日三次,如果服藥一次就痊癒了,其餘就不要再服了。

腹瀉,大便稀薄如水,不能從表證治療,如果出汗,必然會腹脹。

詳見《傷寒論‧太陰篇》,不再贅述。

腹瀉,脈象沉而遲,患者面色稍少紅潤,身體略微發熱,大便稀薄如水,必然是氣鬱,出汗後可以緩解,病人會略微厥冷,原因是面色蒼白,下焦虛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