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五 (17)
卷五 (17)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
尤怡曰:氣利,氣與屎俱失也。訶黎勒濇腸而利氣,粥飲安中益腸胃。頓服者,補下治下制以急也。
若下利脈數,有微熱汗出,令自愈;設脈緊,為未解。
【註】下利脈數,內熱利也,微熱汗出,其邪衰矣,故令自愈。設脈緊者,是表未衰,故為未解也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寒則下利,脈數有微熱,則裏寒去,汗出則表氣和。表裏俱和,故令自愈;設復緊者,知寒邪尚在,是為未解也。
下利,有微熱而渴,脈弱者,令自愈。
【註】下利大熱而渴,則為邪盛,脈弱則為正虛,不能愈也。今微熱而渴,脈弱者,邪正俱衰,故知自愈也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下利大熱而渴,則偏於陽,無熱不渴,則偏於陰,皆不能愈;以微熱而渴,知陰陽和,脈弱,知邪氣去,故卽自愈。
下利,脈數而渴者,令自愈;設不瘥,必圊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
【註】此承上條邪正俱衰,病當自愈而不愈之義也。設不瘥者,則必表和,熱退而數渴,仍然是裏熱未除也,故圊膿血。
【集註】魏荔彤曰:下利,固以陽氣有餘為吉,又不可太盛,成熱邪傷陰,致陽復有偏勝之患。
下利,寸脈反浮數,尺中自濇者,必圊膿血。
【註】此承上表裏已和,病當自愈而不愈之義也。下利裏病,而得浮數表脈,故曰:脈反浮數也,但尺中自濇,則知熱陷血分,必圊膿血也。
【集註】徐彬曰:下利屬寒,脈應沉遲,反浮數,其陽勝可知。而尺中自濇,濇為陽邪入陰,此亦熱多。故曰:必圊膿血。
程林曰:寸脈浮數,為熱有餘,尺脈自濇,為血不足,以熱有餘,則挾熱而便膿血。
下利,三部脈皆平,按之心下堅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【註】下利之人,心下硬者,諸瀉心湯證也。若寸、關、尺三部脈皆平實有力,雖下利,宜攻堅也。
【集註】李彣曰:下利,按之心下堅者,實也。設或脈見微弱,猶未可下,今三部脈皆平,則裏氣不虛可知,自宜急下之。此憑脈又憑證之法也。
大承氣湯方(見痙病中)
下利,脈遲而滑者,實也,利未欲止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【註】脈遲不能兼滑,惟浮取之遲,沉取之滑,則有之矣。今下利脈遲而滑,謂浮遲而沉滑也。浮遲則外和,沉滑則內實。欲止內實之下利,當下之,積去則止,宜大承氣湯。
【集註】尤怡曰:脈遲為寒,然與滑俱見,則不為寒而反為實,以中實有物,能阻其脈遲行。夫利因實而致者,實不去則利不止,故宜急下。
下利,脈反滑者,當有所去,下乃愈,宜大承氣湯。
【註】下利脈反滑者,是病虛脈實,不相宜也。若其人形氣如常,飲食如故,乃有當去之積未去也,下之乃愈,宜大承氣湯。
【集註】趙良曰:下利虛證也,脈滑實脈也,以下利之虛證,而反見滑實之脈,故當有所去也。
白話文:
尤怡說:氣利是指氣與大便一起喪失。訶黎勒能收斂腸道而使氣順暢,稀粥能安撫中焦、滋養腸胃。立即服用藥物,是為了快速治療下焦的急症。
如果腹瀉脈象數而有微熱、出汗,就讓它自然痊癒;如果脈象緊,則表示疾病尚未解除。
(註解:腹瀉脈象數,是內有熱邪導致的腹瀉;微熱出汗,表示邪氣已經衰弱,所以讓它自然痊癒。如果脈象緊,表示表症未解,所以疾病尚未痊癒。)
(集註:程林說:寒邪會導致腹瀉,脈象數且有微熱,表示裡寒已去,出汗表示表氣和順。表裡都和順了,所以讓它自然痊癒;如果脈象仍然緊,就知道寒邪還在,所以疾病尚未痊癒。)
腹瀉,伴有微熱和口渴,脈象虛弱的,讓它自然痊癒。
(註解:腹瀉伴有高熱和口渴,表示邪氣盛,脈象虛弱表示正氣虛弱,無法痊癒。現在是微熱和口渴,脈象虛弱,邪正都衰弱,所以知道它會自然痊癒。)
(集註:程林說:腹瀉伴有高熱和口渴,偏向陽證;沒有熱卻口渴,偏向陰證,都無法痊癒;因為微熱而口渴,知道陰陽調和,脈象虛弱,知道邪氣已去,所以自然痊癒。)
腹瀉,脈象數而口渴的,讓它自然痊癒;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必然會排出膿血,因為有熱邪的緣故。
(註解:這承接上條邪正俱衰,病情應該自然痊癒卻沒有痊癒的意義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則表示表症已解,熱退但仍然口渴,仍然是裡熱未除,所以會排出膿血。)
(集註:魏荔彤說:腹瀉,固然以陽氣充足為吉利,但也不能太盛,以免熱邪傷陰,導致陽氣又過盛的禍患。)
腹瀉,寸脈反浮數,尺脈自縮的,必然會排出膿血。
(註解:這承接上文表裡已和,病情應該自然痊癒卻沒有痊癒的意義。腹瀉是裡證,卻出現浮數的表脈,所以說脈象反浮數;但尺脈自縮,則知道熱邪深入血分,必然會排出膿血。)
(集註:徐彬說:腹瀉屬於寒證,脈象應該沉遲,卻反浮數,表示陽氣盛。而尺脈自縮,縮是陽邪入侵陰分,這也是熱邪過盛。所以說必然會排出膿血。
程林說:寸脈浮數,表示熱邪過盛,尺脈自縮,表示血不足,因為熱邪過盛,就會夾帶熱邪排出膿血。)
腹瀉,三部脈象都平,按壓心下堅硬的,應該立即服用瀉下藥物,宜用大承氣湯。
(註解:腹瀉的人,心下堅硬,是諸瀉心湯的證候。如果寸、關、尺三部脈象都平實有力,雖然腹瀉,也應該攻堅。)
(集註:李彣說:腹瀉,按壓心下堅硬,是實證。如果脈象微弱,還不能瀉下,現在三部脈象都平,則裡氣不虛可知,應該立即瀉下。這是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的。)
大承氣湯方(詳見痙病篇)
腹瀉,脈象遲而滑的,是實證,腹瀉尚未停止,應該立即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(註解:脈象遲不能兼滑,只有浮取遲,沉取滑才會有這種情況。現在腹瀉脈象遲而滑,指的是浮取遲而沉取滑。浮取遲則外邪已解,沉取滑則內實。要停止內實導致的腹瀉,應該瀉下,積聚去除則腹瀉停止,宜用大承氣湯。)
(集註:尤怡說:脈象遲是寒證,但與滑脈同時出現,則不是寒證而是實證,因為中焦有積聚,能阻礙脈象的運行。腹瀉因為實證而起,實證不去則腹瀉不止,所以應該立即瀉下。)
腹瀉,脈象反滑的,應該有所去除,瀉下才能痊癒,宜用大承氣湯。
(註解:腹瀉脈象反滑,是病情虛弱但脈象卻是實證,這是不相符的。如果患者形氣如常,飲食如故,則是有積聚未去除,瀉下才能痊癒,宜用大承氣湯。)
(集註:趙良說:腹瀉是虛證,脈象滑是實脈,腹瀉是虛證,卻出現滑實的脈象,所以應該有所去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