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五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5)
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

胃反,吐而渴欲飲水者,茯苓澤瀉湯主之。

【註】胃反吐而不渴者,寒也,渴欲飲水者,飲也,故以茯苓澤瀉湯,補陽利水也。

茯苓澤瀉湯方

茯苓(半斤) 澤瀉(四兩) 甘草(二兩) 桂枝(二兩) 白朮(三兩) 生薑(四兩)
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內澤瀉,再煮取二升半,温服八合,日三服。

《外臺方》云:茯苓澤瀉湯治消渴、胃反、脈絕。

【集解】李彣曰:吐而渴者,津液亡而胃虛燥也。飲水則水停心下,茯苓、澤瀉,降氣行飲,白朮補脾生津,此五苓散原方之義也。然胃反因脾氣虛逆,故加生薑散逆,甘草和脾。又五苓散治外有微熱,故用桂枝。此胃反無表熱,而亦用之者,桂枝非一於攻表藥也,乃徹上徹下,達表裏,為通行津液、和陽散水之劑也。

尤怡曰:茯苓澤瀉湯,治吐未已,而渴欲飲水者,以吐未已,知邪未去,則宜桂枝、甘、薑散邪氣,茯苓,澤瀉消水氣也。

噦逆者,橘皮竹茹湯主之。

【註】噦卽乾嘔也。因其有噦吵之聲,而無他物,故不曰乾嘔,而曰噦逆,屬氣上逆為病也。上逆之氣,得出上竅,皆能作聲,故肺虛氣上逆,則作欬,氣從喉出而有欬逆之聲,若為邪所阻,則為喘滿,故無聲也。胃虛氣上逆,則作噦,氣從咽出而有噦逆之聲。若與物凝結,則為痞痛,故無聲也,是知氣病也明矣。然邪氣所湊,正氣必虛,故用橘皮、竹茹、生薑以清邪氣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以補正氣,則上逆之氣自可順矣。

橘皮竹茹湯方

橘皮(二斤) 竹茹(二升) 大棗(三十枚) 生薑(半斤) 甘草(五兩) 人參(一兩)
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
【集解】李彣曰:噦有屬胃寒者,有屬胃熱者,此噦逆因胃中虛熱,氣逆所致。故用人參、甘草、大棗補虛;橘皮、生薑散逆;竹茹甘寒,疏逆氣而清胃熱,因以為君。

尤怡曰:胃虛而熱乘之,則作噦逆,橘皮、生薑和胃散逆,竹茹除熱止嘔噦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益虛安中也。

乾嘔噦,若手足厥者,橘皮湯主之。

【註】乾嘔噦,猶言乾嘔,卽噦也。東垣以乾嘔為輕,噦為重,識仲景措辭之意也。噦而手足厥,乃胃陽虛,是吳茱萸湯證也。若初病形氣俱實,雖手足厥,非陽虛陰盛者比,乃氣閉不達於四肢也,故單以橘皮通氣,生薑止噦也。

【集註】程林曰:乾嘔噦,則氣逆於胸膈間,而不行於四末,故手足為之厥。橘皮能降逆氣,生薑嘔家聖藥,小劑以和之也。然乾嘔非反胃,厥非無陽,故下咽氣行卽愈。

橘皮湯方

橘皮(四兩) 生薑(半斤)

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下咽則愈。

噦而腹滿,視其前後,知何部不利,利之卽愈。

白話文:

嘔吐、呃逆、下痢之病症、脈象及治療方法(十七)

胃部不適,嘔吐且口渴想喝水,服用茯苓澤瀉湯。

(註解)胃部不適嘔吐但不口渴,是寒證;口渴想喝水,是熱證,所以用茯苓澤瀉湯,溫補陽氣,利水消腫。

茯苓澤瀉湯配方:

茯苓(半斤)、澤瀉(四兩)、甘草(二兩)、桂枝(二兩)、白朮(三兩)、生薑(四兩)

以上六味藥材,用一斗水煎煮至三升,加入澤瀉,再煎煮至二升半,溫服八合,一日三次。

《外臺秘要》記載:茯苓澤瀉湯可治療消渴、胃反、脈象微弱。

(集解)李彣說:嘔吐且口渴,是津液損失,胃部虛燥。喝水卻水停留在心下,茯苓、澤瀉能降氣行水,白朮補脾生津,這和五苓散的藥理相同。但是胃部不適是因脾氣虛弱導致氣逆,所以加入生薑散逆氣,甘草調和脾胃。又五苓散用於治療有輕微發熱的症狀,所以用桂枝。此處胃部不適沒有表熱,但也使用桂枝,是因為桂枝不只是發汗的藥物,它能通達表裡,通行津液,溫和陽氣,利水消腫。

尤怡說:茯苓澤瀉湯用於治療嘔吐未止,且口渴想喝水的情況。因為嘔吐未止,說明邪氣未除,所以要用桂枝、甘草、生薑散除邪氣,茯苓、澤瀉消除水氣。

呃逆不止,服用橘皮竹茹湯。

(註解)呃逆就是乾嘔。因為有呃逆的聲音,但沒有嘔吐出其他東西,所以不說乾嘔,而說呃逆,屬於氣體上逆導致的疾病。上逆之氣,從上部竅穴出來,都會發出聲音,所以肺氣虛弱氣體上逆,則會咳嗽,氣體從喉嚨出來,有咳嗽呃逆的聲音;如果被邪氣阻礙,則會喘滿,所以沒有聲音。胃氣虛弱氣體上逆,則會呃逆,氣體從咽喉出來,有呃逆的聲音。如果與食物凝結,則會腹痛,所以沒有聲音,因此可以知道這是氣病。然而,邪氣入侵,正氣必然虛弱,所以用橘皮、竹茹、生薑來清除邪氣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來補益正氣,那麼上逆之氣自然會順暢。

橘皮竹茹湯配方:

橘皮(二斤)、竹茹(二升)、大棗(三十枚)、生薑(半斤)、甘草(五兩)、人參(一兩)

以上六味藥材,用一斗水煎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(集解)李彣說:呃逆有屬胃寒的,也有屬胃熱的,此處呃逆是因胃中虛熱,氣逆所致。所以用人參、甘草、大棗補虛;橘皮、生薑散逆;竹茹性味甘寒,疏通逆氣,清胃熱,所以作為君藥。

尤怡說:胃虛而熱邪入侵,則會呃逆,橘皮、生薑和胃散逆,竹茹除熱止嘔呃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益氣安中。

乾嘔呃逆,且手足厥冷,服用橘皮湯。

(註解)乾嘔呃逆,就是乾嘔,也就是呃逆。東垣認為乾嘔較輕,呃逆較重,這是理解仲景用詞的含義。呃逆且手足厥冷,是胃陽虛,這是吳茱萸湯的證候。如果初病形氣都實,即使手足厥冷,也不是陽虛陰盛,而是氣閉不通達四肢,所以單用橘皮通氣,生薑止呃逆。

(集註)程林說:乾嘔呃逆,是氣逆於胸膈之間,而不通達四肢,所以手足厥冷。橘皮能降逆氣,生薑是止嘔的良藥,小劑量使用以調和。然而,乾嘔不是反胃,厥冷也不是沒有陽氣,所以下咽藥物,氣機通暢就會痊癒。

橘皮湯配方:

橘皮(四兩)、生薑(半斤)

以上二味藥材,用七升水煎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下咽即可痊癒。

呃逆且腹脹,觀察其前後,知道哪個部位不通暢,使其通暢即可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