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五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4)
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

上七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温服一升,汗出卽愈。

【集解】李彣曰:文蛤湯,卽大青龍湯去桂枝,乃發汗之劑,使水飲從毛竅中泄去,以散水飲於外。經云:開鬼門,潔淨府。此一方兩得之。以內有麻黃、生薑等解表藥,故兼主微風,脈緊頭痛。

問曰:病人脈數,數為熱,當消穀,飲食而反吐者,何也?師曰:以發其汗,令陽氣微,膈氣虛,脈乃數,數為客熱,不能消穀,胃中虛冷故也。脈弦者,虛也。胃氣無餘,朝食暮吐,變為胃反。寒在於上,醫反下之,今脈反弦,故名曰虛。

【按】問曰:「病人脈數」至「胃中虛冷故也」等句,己詳《傷寒論·陽明篇》內,錯簡在此,且與「脈弦者虛也」文義不屬。

【註】弦,飲脈也,非虛脈也,病吐者若見之,則為胃氣無餘也。胃氣無餘,肝邪乘之而見弦脈,故名曰虛也。詢其所以致弦之由,乃為寒在上,醫反下之,使胃氣盡而無餘,則不能消化水穀,致令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變為中寒胃反也。

【集註】李彣曰: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;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此寒在上者,法當温中始愈,反下之則愈虛寒而愈吐矣。

寸口脈微而數,微則無氣,無氣則榮虛,榮虛則血不足,血不足則胸中冷。

【按】此條文義不屬,必是錯簡。

跗陽脈浮而濇,浮則為虛,虛則傷脾。脾傷則不磨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宿穀不化,名曰胃反。脈緊而濇,其病難治。

【按】虛則傷脾之「虛」字,當是「濇」字,是傳寫之譌。

【註】前條因誤下而病胃反,則脈弦;此條不因誤下而病胃反,則脈浮而濇也。跗陽脈見浮而濇,浮以候胃,濇以候脾;浮而無力為胃虛,濇而無力為傷脾;胃虛脾傷,則不能消磨水穀,故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所吐皆仍然不化之宿穀,故曰胃反也。若脈緊濇,則為邪盛正衰。故其病難治也。

【集註】徐彬曰:緊為寒盛,濇為液竭,正不勝邪,故曰:難治。

胃反嘔吐者,大半夏湯主之。

【註】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。胃反嘔吐者,謂朝食暮吐、暮食朝吐之嘔吐也。主之大半夏湯者,補脾胃、止嘔吐也。

大半夏湯方

半夏(洗浣用,二升) 人參(三兩) 白蜜(一升)

上三味,以水一斗二升,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,煮藥取一升半,温服一升,餘分再服。

《千金方》云:大半夏湯治胃反不受食,食入卽吐。

《外臺方》云:大半夏湯治嘔、心下痞硬者。

【集解】高世栻曰:朝食暮吐,宿穀不化,名曰胃反。胃反但吐不嘔,然吐不離乎嘔,故曰:胃反嘔吐者。用半夏助燥氣以消穀,人參補元氣以安胃,白蜜入水揚之,使甘味散於水中,水得蜜而和緩,蜜得水而淡滲,庶胃反平而嘔吐愈。

李升璽曰:嘔家不宜甘味,此用白蜜何也?不知此胃反自屬脾虛,經所謂甘味入脾,歸其所喜是也。況君以半夏,味辛而止嘔,佐以人參温氣而補中,胃反自立止矣。

白話文:

嘔吐、呃逆、下痢、病脈證並治(第十七)

先用上列七味藥材,加水六升,煎煮至二升,溫服一升,汗出即痊癒。

李彣說:文蛤湯,就是大青龍湯去掉桂枝,是發汗的藥方,讓水分從毛孔排出,使體內水分外散。經書上說:「開鬼門,潔淨府」,這個方子同時做到了這兩點。因為裡面含有麻黃、生薑等解表藥,所以也能治療輕微風寒、脈緊頭痛。

有人問:病人脈搏頻數,頻數代表有熱,應該能消化食物,為何反而吃東西就吐呢?老師回答:這是因為發汗過度,導致陽氣不足,膈肌氣虛,所以脈搏頻數,頻數是客邪的熱症,不能消化食物,是因為胃中虛寒的緣故。脈弦是虛證,胃氣不足,早上吃東西晚上吐,晚上吃東西早上吐,就變成胃反了。寒邪在上,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現在脈象反而是弦脈,所以稱為虛證。

病人脈搏頻數……胃中虛寒的緣故等句子,在《傷寒論·陽明篇》中已有詳細說明,這裡是錯簡,而且和「脈弦者虛也」的意義不相符。

弦脈,是飲邪的脈象,不是虛脈,如果嘔吐的病人出現這種脈象,就表示胃氣不足。胃氣不足,肝邪乘虛而出現弦脈,所以稱為虛證。追究弦脈的原因,是因為寒邪在上,卻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使胃氣耗竭,不能消化水谷,導致早上吃東西晚上吐,晚上吃東西早上吐,變成中寒胃反。

李彣說:吃不下東西,是有火;吃了東西又吐出來,是沒有火。這是寒邪在上,應該溫中治療才能痊癒,反而用下瀉的方法,就會更加虛寒而嘔吐更厲害。

寸口脈微弱而頻數,微弱表示氣虛,氣虛則營氣不足,營氣不足則血不足,血不足則胸中寒冷。

這段文字意義不通,一定是錯簡。

跗陽脈浮而澀,浮則為虛,虛則傷脾。脾受損則消化功能不良,早上吃東西晚上吐,晚上吃東西早上吐,宿穀不消化,叫做胃反。脈緊而澀,這種病很難治癒。

「虛則傷脾」中的「虛」字,應為「澀」字,是抄寫錯誤。

前面因為錯誤地使用下瀉法而導致胃反,則脈象為弦脈;這段則不是因為錯誤地使用下瀉法而導致胃反,所以脈象是浮而澀。跗陽脈出現浮而澀,浮脈診斷胃,澀脈診斷脾;浮而無力是胃虛,澀而無力是脾受損;胃虛脾受損,則不能消化水谷,所以早上吃東西晚上吐,晚上吃東西早上吐,吐出來的都是未消化的宿穀,所以叫做胃反。如果脈緊澀,則表示邪盛正衰,所以這種病很難治癒。

徐彬說:緊脈是寒邪盛,澀脈是津液耗竭,正氣不勝邪氣,所以說很難治癒。

胃反嘔吐,大半夏湯主治。

這是承接上文說明治療方法。胃反嘔吐,是指早上吃東西晚上吐,晚上吃東西早上吐的嘔吐。用大半夏湯,是補益脾胃,止嘔吐。

大半夏湯方:

半夏(洗淨使用,二升) 人參(三兩) 白蜜(一升)

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水一斗二升,與蜂蜜一起攪拌二百四十遍,煎煮至一升半,溫服一升,剩下的分次服用。

《千金方》說:大半夏湯治療胃反,吃東西就吐。

《外臺方》說:大半夏湯治療嘔吐、心下痞硬。

高世栻說:早上吃東西晚上吐,宿穀不消化,叫做胃反。胃反只是吐而不嘔,但吐和嘔本質上是一樣的,所以說胃反嘔吐。用半夏助燥氣以消化食物,人參補益元氣以安撫胃氣,白蜜與水攪拌,使甘味散佈在水中,水因為蜂蜜而變得溫和,蜂蜜因為水而變得稀釋,這樣才能使胃反痊癒,嘔吐停止。

李升璽說:嘔吐的人不宜服用甘味,為什麼要用蜂蜜呢?不知道的是,這種胃反屬於脾虛,經書上說甘味入脾,順應其性是也。況且主要藥物是半夏,辛味止嘔,輔以人參溫養脾胃,胃反自然會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