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五 (12)
卷五 (12)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
【集註】程林曰:嘔而腸鳴、心下痞者,此邪熱乘虛而客於心下,故用芩、連泄熱除痞,乾薑、半夏散逆止嘔。《內經》曰:脾胃虛則腸鳴。又曰:中氣不足,腸為之苦鳴。人參、大棗、甘草,用以補中而和腸胃。
半夏瀉心湯方
半夏(洗,半升) 黃芩 乾薑 人參(各三兩) 黃連(一兩) 大棗(十二枚) 甘草(炙,三兩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乾嘔吐逆,吐涎沫,半夏乾薑散主之。
【註】有聲有物謂之嘔,有聲無物謂之噦,卽乾嘔也。今有聲無物而吐涎沫,故曰乾嘔。吐逆,吐涎沫也。乾嘔吐酸苦,胃中熱也;乾嘔吐涎沫,胃中寒也。主之半夏乾薑散,温中止嘔也。
半夏乾薑散方
半夏 乾薑(等分)
上二味,杵為散,取方寸匕,漿水一升半,煎取七合,頓服之。
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茱萸湯主之。
【註】乾嘔吐涎沫者,以半夏乾薑散,温中止嘔也。若更頭痛,此屬寒氣盛而逆之甚也,故用吳茱萸湯,温寒下氣,大折衝逆之勢也。
【集註】徐彬曰:上焦有寒,其口多涎。上焦既有寒邪,格陽在上,故主頭痛。用吳茱萸温補以驅濁陰也。
李彣曰:太陰、少陰經,從足至胸,俱不上頭,二經並無頭痛證。厥陰經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,故乾嘔、吐涎沫者,裏寒也;頭痛者,寒氣從經脈上攻也。不用桂、附,用吳茱萸者,以其入厥陰經故耳!餘皆温補散寒之藥。
乾嘔而利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
【註】乾嘔者,胃氣逆也,若下利清徹,乃腸中寒也。今下利濁黏,是腸中熱也,故用黃芩湯以治其利,合半夏生薑湯,以治乾嘔也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中焦不和,則氣逆於上而作嘔,迫於下而為利,故用半夏、生薑,入上焦而止嘔;甘草、大棗,入中焦而和脾;黃芩、芍藥,入下焦而止利。如是則正氣安而邪氣去,三焦和而嘔利止矣。
魏荔彤曰:此嘔為熱逆之嘔,利為挾熱之利。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
黃芩(三兩) 甘草(炙,二兩) 芍藥(二兩) 半夏(半升) 生薑(三兩) 大棗(十二枚)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温服一升,日再,夜一服。
食已卽吐者,大黃甘草湯主之。
【註】吐者,有物無聲之謂也。朝食暮吐者寒也,食己卽吐者火也,以寒性遲,火性急也。故以大黃甘草湯,緩中瀉火,火平自不吐也。
【集註】王肯堂曰:病人欲吐者,不可下之,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卽吐,何也?曰:欲吐者,其病在上,因而越之可也,而逆之使下,則必抑塞憤亂而益甚,故禁之。若既已吐矣,吐而不已,有升無降,則當逆而折之,引令下行,無速於大黃,故取之也。
程林曰:經云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食已卽吐,是胃熱上逆而不能容食,與反胃寒嘔水飲不同,故用是湯以平胃熱。
白話文:
嘔吐、呃逆、下痢的病症、脈象和治療方法(十七)
程林說:嘔吐伴隨腸鳴、心下痞滿,這是邪熱乘虛而侵犯心下,所以用黃芩、黃連瀉熱除痞,乾薑、半夏散逆止嘔。《內經》說:脾胃虛弱則腸鳴。又說:中氣不足,腸子就會咕嚕作響。人參、大棗、甘草,用來補益中氣,調和腸胃。
半夏瀉心湯方
半夏(洗淨,半升) 黃芩 乾薑 人參(各三兩) 黃連(一兩) 大棗(十二枚) 甘草(炙甘草,三兩)
以上七味藥材,加水一斗,煮至六升,去渣,再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一天三次。
乾嘔吐逆,吐出涎沫,用半夏乾薑散治療。
註解:有聲音有嘔吐物叫做嘔吐,有聲音沒有嘔吐物叫做呃逆,也就是乾嘔。現在是有聲音沒有嘔吐物,但吐出涎沫,所以叫做乾嘔。吐逆,就是吐出涎沫。乾嘔吐出酸苦之物,是胃中熱盛;乾嘔吐出涎沫,是胃中寒邪。治療乾嘔的半夏乾薑散,溫中和胃止嘔。
半夏乾薑散方
半夏 乾薑(等分)
以上二味藥材,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一匙(方寸匕),用一升半的水煎成七合,一次服下。
乾嘔,吐出涎沫,還頭痛,用茱萸湯治療。
註解:乾嘔吐出涎沫,用半夏乾薑散溫中和胃止嘔。如果還頭痛,這是寒氣盛而逆氣上衝的嚴重表現,所以用吳茱萸湯,溫中散寒,以大幅度地消解逆氣之勢。
徐彬說:上焦有寒邪,口裡就會有很多涎液。上焦既有寒邪,寒邪阻礙陽氣在上,所以會頭痛。用吳茱萸溫補來驅除寒邪。
李彣說:太陰、少陰經從腳到胸,都不上頭,這兩條經脈沒有頭痛的症狀。厥陰經上達額頭,與督脈在頭頂相會,所以乾嘔、吐出涎沫,是裡寒;頭痛,是寒氣從經脈上攻而來。不用桂枝、附子,而用吳茱萸,是因為吳茱萸入厥陰經啊!其他的藥物都是溫補散寒的。
乾嘔而且腹瀉,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。
註解:乾嘔是胃氣逆亂,如果腹瀉的糞便清稀透明,那是腸中寒邪;現在腹瀉的糞便粘稠濁穢,這是腸中熱邪,所以用黃芩湯治療腹瀉,再加入半夏生薑湯,治療乾嘔。
程林說:中焦不和,就會氣逆於上而嘔吐,氣下衝於下而腹瀉,所以用半夏、生薑,入上焦止嘔;甘草、大棗,入中焦和脾;黃芩、芍藥,入下焦止瀉。這樣正氣安和,邪氣消除,三焦調和,嘔吐腹瀉就會停止。
魏荔彤說:這個嘔吐是熱邪逆氣引起的嘔吐,腹瀉是夾雜熱邪的腹瀉。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
黃芩(三兩) 甘草(炙甘草,二兩) 芍藥(二兩) 半夏(半升) 生薑(三兩) 大棗(十二枚)
以上六味藥材,加水一斗,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一天兩次,晚上一次。
吃完東西就吐,用大黃甘草湯治療。
註解:吐,是有嘔吐物但沒有聲音的。早晨吃飯晚上吐是寒邪,吃完飯就吐是火邪,因為寒邪的性質遲緩,火邪的性質急迫。所以用大黃甘草湯,緩和地瀉火,火邪平息了,自然就不吐了。
王肯堂說:病人想吐,不可以瀉下,為什麼又要用大黃甘草湯治療吃完飯就吐呢?這是因為想吐,病在上焦,瀉下可以治療,而用瀉下藥逆著它的方向,就會抑制氣機而使病情加重,所以禁止用瀉下藥。如果已經吐了,吐個不停,只有向上衝沒有向下走,就要逆著它的方向,引導它向下走,沒有什麼比大黃更快的了,所以才選用它。
程林說:《內經》說:凡是逆氣上衝,都屬於火邪。吃完飯就吐,是胃熱上逆而不能容納食物,與反胃寒邪嘔吐清水不同,所以用這個湯來平息胃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