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五 (11)
卷五 (11)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
魏荔彤曰:嘔吐而病在膈上,後思水者,欲解之徵也,卽論中所言,先嘔後渴,此為欲解之義也。急與之,嘔吐後傷津液,水入而津液可復也。若夫未曾嘔吐卽思水者,卽論中所言,先渴却嘔之證也,是為水停心下,應治其支飲,而渴方愈也。主以猪苓散,利水補土,以治濕邪者,治渴而卽以治上逆之嘔吐也。
猪苓散方
猪苓 茯苓 白朮(各等分)
上三味,杵為散,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嘔而發熱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【註】嘔而腹滿是有裏也,主之大柴胡湯,攻裏以止嘔也;今嘔而發熱,是有表也,主之小柴胡湯,和表以止嘔也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經曰: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。夫嘔家未有發熱者,以發熱屬半表半裏,故與小柴胡湯以和之。
李彣曰:傷寒發熱者為表證,然邪欲侵裏,裏氣拒而不納,則逆而作嘔,此半表半裏證也。小柴胡為治半表半裏,和解之劑。
小柴胡湯方
柴胡(半斤) 黃芩(三兩) 人參(三兩) 甘草(三兩) 半夏(半升) 生薑(三兩) 大棗(十二枚)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嘔而脈弱,小便復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難治,四逆湯主之。
【註】嘔而心煩,心中懊憹,內熱之嘔也。今嘔而脈弱,正氣虛也;小便復利,中寒盛也。身有微熱而復見厥,曰難治者,此為寒盛格熱於外,非嘔而發熱者比,故以四逆湯勝陰回陽也。
【集註】高世栻曰:嘔者水去寒猶在上,小便當少,今復利者,寒亦在下也。脈弱者,氣衰於內。身微熱者,格陽於外,嘔證如是,則上下寒而內外虛,若見手足逆冷而厥者,則表裏陰陽之氣,不相順接,故為難治。四逆湯主之,生附子壯火回陽以治厥,乾薑温脾暖胃以治嘔,甘草安中調上下以治內外也。
四逆湯方
附子(生用,一枚) 乾薑(一兩半) 甘草(炙,二兩)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强人可大附子一枚,乾薑三兩。
嘔而胸滿者,茱萸湯主之。
【註】嘔逆之氣上衝於胸,胸中氣實,則不受邪,必不滿也;若胸中氣虛,客寒邪氣得以留連,故胸滿也。主之吳茱萸湯,補正氣,降邪氣也。
【集註】徐彬曰:胸乃陽位,嘔為陰邪,使胸之陽氣足以御之則不嘔,嘔亦胸中無恙也,乃嘔而胸滿,是胸虛邪客,不但胃不和矣。虛邪屬陰,故以吳茱萸之苦辛温,善驅濁陰者為君,人參補虛為佐,而以薑、棗宣發上焦之正氣也。
茱萸湯方
吳茱萸(一升) 人參(三兩) 生薑(六兩) 大棗(十二枚)
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嘔而腸鳴,心下痞者,半夏瀉心湯主之。
【註】嘔而腸鳴,腸虛而寒也。嘔而心下痞,胃實而熱也。並見之,乃下寒上熱,腸虛胃實之病也,故主之半夏瀉心湯,用參、草、大棗以補正虛,半夏以降客逆,乾薑以勝中寒,芩、連以瀉結熱也。
白話文:
魏荔彤說:嘔吐而疾病在膈肌以上,事後想喝水,這是想緩解症狀的徵兆,就像經文中所說的「先嘔後渴」,這就是想緩解的意思。要趕緊給他喝水,因為嘔吐後會損傷津液,喝水可以補充津液。如果還沒嘔吐就想要喝水,就像經文中說的「先渴後嘔」,這是水停留在心下(腹部)的症狀,應該治療其水飲停滯,渴症才能痊癒。主要使用豬苓散,利水補土,來治療濕邪,治療渴症的同時也就治療了上逆的嘔吐。
豬苓散方:
豬苓、茯苓、白朮(各等分)
以上三味藥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(約3克),一天服用三次。
嘔吐伴隨發熱,則用小柴胡湯治療。
【註釋】嘔吐且腹部脹滿是內在病變,用大柴胡湯治療,攻治內在病邪來止嘔;現在嘔吐伴隨發熱,是外感病邪,用小柴胡湯治療,調和表證來止嘔。
【集註】程林說:經書上說:「嘔吐伴隨發熱」,就是小柴胡湯的證候。嘔吐的人不一定都會發熱,發熱屬於半表半裏證,所以用小柴胡湯來調和。
李彣說:傷寒發熱是表證,但邪氣想要入侵裏,裏氣抗拒而不接受,就會逆而作嘔,這是半表半裏證。小柴胡湯是用來治療半表半裏,和解的藥劑。
小柴胡湯方:
柴胡(半斤)、黃芩(三兩)、人參(三兩)、甘草(三兩)、半夏(半升)、生薑(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)
以上七味藥,用十二升水煮成六升,去渣,再煎成三升,溫服一升,一天三次。
嘔吐且脈象虛弱,小便又通利,身體略微發熱,出現厥逆(四肢厥冷)的症狀,難以治療,用四逆湯治療。
【註釋】嘔吐且心煩意亂,心中懊惱,是內熱引起的嘔吐。現在嘔吐且脈象虛弱,是正氣虛弱;小便又通利,是寒邪盛。身體略微發熱又出現厥逆,說是難以治療的,這是寒邪盛而格拒熱邪於外,不是嘔吐伴隨發熱那種情況,所以用四逆湯溫陽回陽。
【集註】高世栻說:嘔吐者,水飲和寒邪還在上焦,小便應該減少,現在又通利,寒邪也在下焦。脈象虛弱,是氣虛於內。身體略微發熱,是陽氣被格拒於外,嘔吐的證候如此,則是上下寒邪,內外虛弱,如果出現手足逆冷和厥逆,則是表裏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所以難以治療。四逆湯治療,生附子壯火回陽來治療厥逆,乾薑溫脾暖胃來治療嘔吐,甘草安中調和上下來治療內外。
四逆湯方:
附子(生用,一枚)、乾薑(一兩半)、甘草(炙,二兩)
以上三味藥,用三升水煮成一升二合,去渣,分次溫服。體格強壯者,可以加大附子用量至一枚,乾薑用量至三兩。
嘔吐且胸部滿悶,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【註釋】嘔逆之氣上衝於胸,胸中氣實,則不受邪氣,必定不滿;如果胸中氣虛,客邪寒氣得以停滯,所以胸部滿悶。用吳茱萸湯治療,補益正氣,瀉降邪氣。
【集註】徐彬說:胸部是陽位,嘔吐是陰邪,使胸部的陽氣足以抵禦它就不會嘔吐,嘔吐時胸中也沒有恙,但是嘔吐且胸部滿悶,這是胸部虛弱邪氣入侵,不只是胃不和諧。虛邪屬陰,所以用吳茱萸的辛溫苦味,善於驅除陰邪作為君藥,人參補虛作為佐藥,用薑棗宣通上焦的正氣。
吳茱萸湯方:
吳茱萸(一升)、人參(三兩)、生薑(六兩)、大棗(十二枚)
以上四味藥,用五升水煮成三升,溫服七合,一天三次。
嘔吐且腸鳴,心下痞滿,用半夏瀉心湯治療。
【註釋】嘔吐且腸鳴,是腸道虛寒。嘔吐且心下痞滿,是胃實熱。兩種症狀同時出現,就是下寒上熱,腸虛胃實的疾病,所以用半夏瀉心湯,用人參、甘草、大棗補益正虛,半夏以降逆氣,乾薑以溫中寒,黃芩、黃連以瀉結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