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五 (10)
卷五 (10)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
夫嘔家有癰膿,不可治嘔,膿盡自愈。
【註】嘔家,嘔吐或穀、或水、或痰涎、或冷沫,今嘔而有膿,此內有癰,膿潰而嘔,非嘔病也,故曰:不可治嘔,膿盡自愈。
【集註】趙良曰:經云:熱聚於胃口而不行,胃脘為壅,胃脘屬陽明經,陽明氣逆則嘔,故膿不自欬出,從嘔而出,此癰之在胃脘上口者也,若過半中,在肺之下者,膿則不從嘔出而從大便出矣。
程林曰:夫癰潰則為膿,膿上出必令嘔,故不必治其嘔,膿盡則嘔自止也。
先嘔却渴者,此為欲解;先渴却嘔者,為水停心下,此屬飲家。
【註】嘔病後渴飲而不嘔,為胃氣和,此欲解也。因渴而後嘔,嘔而復渴,為水停心下,此屬飲家之嘔,非嘔病也。
【集註】趙良曰:嘔則飲去,飲去則陽氣回,津液猶未布,故渴耳。雖渴,終以邪去正回而必解也。先渴却嘔者,卽前痰飲條中,小半夏茯苓湯之證也。
程林曰:先嘔却渴者,為嘔後而胃無津液,得水和之卽愈;先渴却嘔者,本渴而飲水,水停胃中作嘔也,故屬水飲。
尤怡曰:嘔家必有停痰宿水。先嘔却渴者,痰水已去,而胃氣將復也,故曰:此為欲解。先渴却嘔者,因熱飲水過多,熱雖解而飲旋積也,此嘔因積飲所致,故曰:此為飲家。
嘔家本渴,今反不渴者,以心下有支飲故也,此屬支飲。
【註】嘔病之人,津液已傷,本應渴也;今反不渴者,以心下素有支飲故也,此屬支飲之嘔,非嘔病也。
【集註】徐彬曰:支飲者,偏旁而不中正也。
高世栻曰:支飲者,水氣循經,屈曲支行,其形如腫是也。支飲而嘔,故曰:此屬支飲。《飲欬篇》云:嘔家本渴,渴為欲解,今反不渴,心下有支飲故也,小半夏湯主之。
諸嘔吐,穀不得下者,小半夏湯主之。
【註】此詳諸嘔吐之病,以明其治也,嘔者,有聲有物之謂也;吐者,有物無聲之謂也。凡諸嘔吐,飲食不得下咽者,主之小半夏湯,降逆安胃也。
【集註】趙良曰:嘔吐,穀不得下者,有寒有熱,不可概論也。食入卽吐,熱也;朝食暮吐,寒也。此則非寒非熱,由中焦停飲,氣結而逆,故用小半夏湯。
沈明宗曰:此痰飲多而致嘔之方也。外邪內入而嘔,必自飲食稍進;此痰飲多而外邪少,拒格胸胃之間,氣逆而穀不得入,故用生薑散邪,半夏以消痰飲而止嘔逆。
小半夏湯方(見痰飲中)
嘔吐而病在膈上,後思水者,解,急與之;思水者,猪苓散主之。
【註】此詳申上條飲嘔,以明其治也。嘔吐病後,則傷膈上津液,若思水者,急與飲之,不復嘔吐者,是病去胃和自解也。思水者,與飲之而仍嘔吐者,是病未除而有水飲也。主之猪苓散者,利水以止嘔吐也。
【集註】程林曰:上章言先嘔却渴,此為欲解;今嘔吐而病在膈上,後思水者解,亦與上證不殊,故急與之以和胃。然思水之人,又有得水而貪飲,則胃中熱少不能消水,更與人作病,故思水者,用猪苓散以散水飲。
白話文:
如果一個人嘔吐,是因為體內有膿瘡,這種嘔吐就不用特別治療,等膿排乾淨自然就會好。
【註解】所謂嘔吐,是指吐出食物、水、痰或冷沫等。如果嘔吐物中有膿,表示體內有膿瘡,膿瘡潰破才會嘔吐,這不是一般的嘔吐疾病,所以說不用特別治療嘔吐,等膿排乾淨就會自己好。
【集註】趙良說:經書上說,熱積聚在胃口無法排出,導致胃部阻塞。胃脘屬於陽明經,陽明經的氣逆行就會導致嘔吐。膿液無法從咳嗽排出,只能從嘔吐排出,表示膿瘡在胃脘上口。如果膿瘡在胃的中間或肺的下方,膿就會從大便排出,而不是嘔吐。
程林說:膿瘡潰爛就會有膿,膿往上排就會導致嘔吐,所以不用治療嘔吐,等膿排乾淨,嘔吐就會停止。
如果先嘔吐然後才覺得口渴,這表示病快好了;如果先口渴然後才嘔吐,表示水液停留在心下(胃部),這是屬於飲邪引起的。
【註解】嘔吐之後口渴想喝水,但沒有再嘔吐,表示胃氣恢復正常,病快好了。如果是因為口渴才導致嘔吐,嘔吐後又覺得口渴,表示水液停留在心下,這是屬於飲邪引起的嘔吐,不是一般的嘔吐疾病。
【集註】趙良說:嘔吐會把喝進去的水排出,水排出後陽氣就會恢復,但津液還沒完全輸布,所以才會口渴。雖然口渴,但最終邪氣會退散,正氣會恢復,病就會痊癒。先口渴再嘔吐,就是之前談過的痰飲問題,可以用小半夏茯苓湯來治療。
程林說:先嘔吐才口渴,表示嘔吐之後胃裡沒有津液,喝水可以讓胃舒服就好了;先口渴再嘔吐,表示原本口渴喝了水,水停留在胃中導致嘔吐,所以是屬於水飲的問題。
尤怡說:嘔吐的人通常體內有停滯的痰液和宿水。先嘔吐再口渴,表示痰液和宿水已經排出,胃氣快要恢復正常了,所以說病快好了。先口渴再嘔吐,是因為喝了太多熱水,雖然熱氣消退,但水液卻積聚在胃中,這種嘔吐是因為積水引起的,所以說是屬於飲邪引起的。
如果嘔吐的人本來應該口渴,現在反而不渴,是因為心下有支飲的緣故,這也是屬於支飲的問題。
【註解】嘔吐的人,津液已經受到損傷,本來應該感到口渴;現在反而不渴,表示心下原本就有支飲,這種嘔吐是屬於支飲引起的,不是一般的嘔吐疾病。
【集註】徐彬說:所謂支飲,就是水液偏離正道,沒有順著經脈運行。
高世栻說:支飲是指水氣沿著經絡彎曲行走,形狀像腫塊。因為支飲才會嘔吐,所以說這是屬於支飲的問題。《飲咳篇》說:「嘔吐的人本來應該口渴,口渴表示病快好了,現在反而不渴,是因為心下有支飲的緣故」,可以用小半夏湯來治療。
各種嘔吐,如果食物無法下嚥,可以用小半夏湯來治療。
【註解】這裡詳細說明各種嘔吐的情況,並說明治療方法。所謂「嘔」,是指有聲音又吐出東西;所謂「吐」,是指只有吐出東西而沒有聲音。各種嘔吐,如果食物無法下嚥,可以用小半夏湯來降逆氣、安和胃。
【集註】趙良說:嘔吐,食物無法下嚥,有寒熱之分,不能一概而論。如果吃進去就吐出來,是熱證;如果是早上吃晚上吐,是寒證。這裡說的這種嘔吐,不是寒證也不是熱證,是因為中焦停滯的飲邪,氣機鬱結逆行,所以用小半夏湯來治療。
沈明宗說:這是因為痰飲過多導致嘔吐的方子。外邪侵入引起的嘔吐,通常會慢慢能吃一點東西;這種痰飲多、外邪少的嘔吐,是痰飲阻隔在胸胃之間,氣機逆行,導致食物無法進入,所以用生薑來驅散邪氣,用半夏來消除痰飲、止住嘔逆。
小半夏湯的方子(在痰飲篇中)。
嘔吐,而且病在膈上,後來想要喝水,表示病快好了,要趕快給他水喝;如果想喝水卻仍然嘔吐,就要用豬苓散來治療。
【註解】這裡詳細說明上述的飲邪嘔吐,並說明治療方法。嘔吐過後,會損傷膈上的津液,如果想喝水,表示病快好了,趕快給他水喝,如果沒有再嘔吐,表示病好了,胃氣也恢復正常。如果喝了水還是繼續嘔吐,表示病還沒有好,體內還有水飲。可以用豬苓散來利水,以止住嘔吐。
【集註】程林說:前面說過,先嘔吐再口渴,表示病快好了;現在說嘔吐,而且病在膈上,後來想喝水也表示病快好了,這兩者情況一樣,所以要趕快給他水喝來調和胃氣。然而,想喝水的人,如果喝水後貪飲,表示胃中熱氣少,無法消化水,反而會導致生病,所以想喝水,就要用豬苓散來散去水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