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五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9)

1.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

【註】脈微氣奪也,脈濇血奪也,故曰:法當亡血汗出也。設無亡血汗出等病,則必身有瘡被刀斧所傷,亡血故也。

【集註】李彣曰:汗出亡陽,則脈微;亡血傷陰,則脈濇。微與濇皆陰脈也,設不汗而瘡瘍金瘡,雖不亡陽而亡血,故亦見微濇之脈也,總是營衛虛衰之故。

病金瘡,王不留行散主之。

【註】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。金瘡,謂刀斧所傷之瘡也。亡血過多,經絡血虛,風寒易得干之,故用王不留行散,一以止血出,一以防外邪也。小瘡粉之,卽外敷也。

王不留行散方

王不留行(八月八日採,十分) 蒴藋細葉(七月七日採,十分) 桑東南根(白皮,三月三日採,十分) 甘草(十八分) 川椒(除目及閉口、去汗,三分) 黃芩(二分) 乾薑(二分) 芍藥(二分) 厚朴(二分)

上九味,桑根皮以上三味,燒灰存性,勿令灰過,各別杵篩,合治之為散,服方寸匕。小瘡卽粉之,大瘡但服之,產後亦可服。如風寒,桑東根勿取之,前三物皆陰乾百日。

【集解】徐彬曰:此乃概治金瘡方也。蓋王不留行,性苦平,能通利血脈,故反能止金瘡血、逐痛;蒴藋亦通利氣血,尤善開痹;周身肌肉肺主之,桑根白皮最利肺氣,東南根向陽,生氣尤全,以復肌肉之主氣,故以此三物,甚多為君。甘草解毒和榮,尤多為臣,椒、薑以養其胸中之陽,厚朴以疏其內結之氣,芩、芍以清其陰分之熱為佐。若有風寒,此屬經絡客邪,桑皮止利肺氣,不能逐外邪,故勿取。

浸淫瘡,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,從四肢流來入口者,不可治。

【註】浸淫瘡者,浸謂浸浸,淫謂不已,謂此瘡浸淫留連不已也。從口流向四肢者輕,以從內走外也,故曰可治;從四肢流走入口者重,以從外走內也,故曰不可治,浸淫者,猶今之癩癘之類。

浸淫瘡,黃連粉主之。

【按】此承上條以明其治,黃連粉方脫簡。

【集解】尤怡曰:黃連粉方未見大意,以此為濕熱浸淫之病,故取黃連一味為粉,粉之,苦以燥濕,寒以除熱也。

白話文:

脈象微弱代表氣虛,脈象澀滯代表血虛,因此治療原則應以放血、發汗為主。如果沒有放血、發汗等症狀,則可能是身體有刀傷或其他外傷導致失血。

汗出導致陽氣虛損,則脈象微弱;失血導致陰血受損,則脈象澀滯。微弱和澀滯都是陰虛的脈象。即使沒有汗出,但如果有瘡瘍或刀傷導致失血,也會出現微弱、澀滯的脈象,總體來說是營衛虛衰所致。

刀傷可用王不留行散治療。

這是承接上一條,說明治療方法。金瘡指的是刀斧造成的傷口。失血過多,經絡血虛,容易受風寒侵襲,因此使用王不留行散,一方面止血,一方面預防外邪入侵。小傷口可以將藥粉直接敷在傷口上。

王不留行散方劑:

王不留行(八月初八採集,十分) 蒴藋細葉(七月初七採集,十分) 桑樹東南方向的根(白皮,三月初三採集,十分) 甘草(十八分) 川椒(去除蟲蛀和閉塞的,去掉汗液,三分) 黃芩(二分) 乾薑(二分) 芍藥(二分) 厚朴(二分)

以上九味藥材,桑根皮以上三味藥材,燒成灰燼,保留藥性,注意不要燒過頭,分別搗碎過篩,混合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指匕(約一湯匙)。小傷口直接敷粉末,大傷口只服用藥粉,產後婦女也可服用。如果伴有風寒,則不要使用桑東南根,前三味藥材需陰乾一百天。

這個方劑是治療刀傷的通用方劑。王不留行味苦性平,能通利血脈,因此能止血止痛;蒴藋也能通利氣血,尤其善於治療痹症;人體肌肉由肺氣所主,桑根白皮最能益肺氣,東南方向的桑根因向陽,生氣最充沛,用來恢復肌肉的元氣,因此這三味藥材為君藥。甘草解毒和中,用量較多,為臣藥;椒、薑溫養心陽;厚朴疏通胸中鬱結之氣;黃芩、芍藥清熱,為佐藥。如果伴有風寒,由於風寒屬於經絡外邪,桑皮只能益肺氣,不能驅逐外邪,所以不用桑皮。

浸淫性瘡瘍,從口腔流向四肢的可以治療,從四肢流向口腔的則不可治療。

浸淫性瘡瘍是指瘡瘍浸潤蔓延不止。從口腔流向四肢的較輕,因為是從內往外,所以可以治療;從四肢流向口腔的較重,因為是從外往內,所以不可治療。浸淫性瘡瘍類似於現代的癩癘等疾病。

浸淫性瘡瘍可用黃連粉治療。

這是承接上一條說明治療方法,黃連粉的具體方劑未記載。

因為這是濕熱浸淫的疾病,所以用黃連單味研磨成粉,苦味能燥濕,寒性能清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