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五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8)

1. 跌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蚘蟲病脈證并治第十九

蚘厥者,當吐蚘,今病者靜而復時煩,此為藏寒,蚘上入膈,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又煩者,蚘聞食臭出,其人當自吐蚘。蚘厥者,烏梅丸主之。

【按】此為藏寒之「此」字,當是「非」字,若是「此」字,卽是藏厥,與辨蚘厥之義不屬。

【註】蚘厥者,謂蚘痛手足厥冷也。若藏寒痛厥,則不吐蚘,此蚘厥、藏寒之所由分也。靜而時煩,乃蚘上入其膈,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又吐又煩,是蚘聞食臭出故也。主之烏梅丸者,以蚘得酸則靜,得辛則伏,得苦則下,方中大酸,大辛、大苦,信為治蟲之要劑也。

烏梅丸方

烏梅(三百個) 細辛(六兩) 乾薑(十兩) 黃連(一斤) 當歸(四兩) 附子(炮,六兩) 川椒(去汗,四兩) 桂枝(六兩) 人參(六兩) 黃柏(六兩)

上十味,異搗篩,合治之,以苦酒漬烏梅一宿,去核蒸之五升米下,飯熟搗成泥,和藥令相得,內臼中,與蜜杵二千下,丸如梧子大。先食飲,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,禁生冷滑臭等食。

【集解】李彣曰:烏梅味酸,黃連、黃柏味苦,桂枝、蜀椒、乾薑、細辛味辛,以蚘得酸則止,得苦則安,得甘則動於上,得辛則伏於下也。然胃氣虛寒,人參、附子以温補之,吐亡津液,當歸以辛潤之,則蚘厥可愈矣。

白話文:

蚘蟲(一種寄生蟲)導致手足厥冷,病人症狀是平靜時會間歇性發熱煩躁。這是因為體內寒邪,蚘蟲上逆至膈肌,所以煩躁,但很快又會停止。如果吃了東西又嘔吐又煩躁,那是因為蚘蟲聞到食物的臭味而出來。這種蚘蟲病可用烏梅丸治療。

文中「此為藏寒」的「此」字,應是「非」字,否則就成了藏寒厥冷,與蚘蟲厥冷的病症描述不符。

蚘蟲厥冷是指蚘蟲導致手足冰冷疼痛。如果是體內寒邪導致的疼痛厥冷,則不會嘔吐蚘蟲。這就是蚘蟲厥冷與寒邪厥冷的區別。間歇性發熱煩躁是因為蚘蟲上逆至膈肌;吃了東西又嘔吐又煩躁,是因為蚘蟲聞到食物的臭味出來。烏梅丸方劑之所以有效,是因為蚘蟲遇到酸味會平靜,遇到辛味會潛伏,遇到苦味會下降,此方中酸、辛、苦味俱全,是治療蚘蟲的重要藥物。

烏梅丸配方:

烏梅(三百個)、細辛(六兩)、乾薑(十兩)、黃連(一斤)、當歸(四兩)、附子(炮製,六兩)、川椒(去汗,四兩)、桂枝(六兩)、人參(六兩)、黃柏(六兩)

將以上十種藥材研磨過篩,混合均勻。用苦酒浸泡烏梅一夜,去核後與五升米一起蒸煮,米飯煮熟後搗成泥,與藥材混合拌勻,放入臼中,加入蜂蜜,搗碎兩千下,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飯前服用,每次十丸,一日三次,逐漸增加至每次二十丸。忌食生冷、油膩、腥臭的食物。

藥方解說:烏梅味酸,黃連、黃柏味苦,桂枝、川椒、乾薑、細辛味辛,蚘蟲遇到酸味會停止活動,遇到苦味會安靜,遇到甘味會向上活動,遇到辛味會向下潛伏。如果胃氣虛寒,則用人參、附子溫補;如果嘔吐損失津液,則用當歸滋潤。這樣,蚘蟲厥冷就能治癒。

2.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

諸浮數脈,應當發熱,而反洒淅惡寒,若有痛處,當發其癰。

【註】諸浮數脈,謂寸、關、尺六脈俱浮數也。浮脈主表,數脈主熱,若是表邪,則當發熱而洒淅惡寒也。今非表邪,應當發熱,不當惡寒,若有痛處,乃當發癰之診,非表邪之診也。

【集註】周揚俊曰:病之將發,脈必兆之。夫浮數陽也,熱也,浮數兼見,為陽中之陽,是其熱必盡顯於外矣。而反洒淅惡寒,證不相應,何哉?必其氣血凝滯,營衛不和,如經所謂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陽氣有餘,營氣不行,乃發為癰是也,況其身已有痛處乎。夫脈之見者陽也。其將發而痛者亦屬陽,故曰:當發其癰。

師曰:諸癰腫,欲知有膿無膿,以手掩腫上,熱者為有膿,不熱者為無膿。

【註】諸癰腫者,謂諸陰陽癰腫也。不論陰陽,凡諸癰腫,欲知有膿無膿,當以手掩之腫上,熱則能腐化成膿,故熱者為有膿,不熱者為無膿也。

【集註】周揚俊曰:師之所以教人,知癰已成欲其潰,未成托之起也。

腸癰之為病,其身甲錯,腹皮急,按之濡如腫狀,腹無積聚,身無熱,脈數,此為腸內有癰膿,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。

【註】癰生於內,則氣血為癰所奪,不能外營肌膚,故枯皺如甲錯也。腹皮急似腫脹,但按之軟,詢之腹無積聚,審之身無表熱,診之脈數,非有外證也。此為腸內有癰膿也,主之薏苡附子敗醬散,流通腸胃消癰腫也。

薏苡附子敗醬散方

薏苡仁(十分) 附子(二分) 敗醬(一名苦菜,五分)

上三味,杵為末,取方寸匕,以水二升,煎減半,頓服,小便當下。

【集解】徐彬曰:薏苡寒能除熱,兼下氣勝濕,利腸胃,破毒腫;敗醬善排膿破血利,結熱毒氣,故以為臣;附子導熱行結,故為反佐。

腸癰者,少腹腫痞,按之卽痛,如淋,小便自調,時時發熱,自汗出,復惡寒。其脈遲緊者,膿未成,可下之,當有血;脈洪數者,膿已成,不可下也,大黃牡丹湯主之。

【註】此承上條,詳發其證,以明其治也。腸癰者,其證則少腹腫硬,按之卽痛,可知癰在內也;尿時如淋,尿色自調,可知腫礙之也。時時發熱,汗出惡寒,似有表病,而實非表病也。其脈遲緊,則陰盛血未化,其膿未成,可下之,大便當有血也。若其脈洪數,則陽盛血已腐,其膿已成,不可下也。下之以大黃牡丹湯,消瘀瀉熱也。

大黃牡丹湯方

大黃(四兩) 牡丹(一兩) 桃仁(五十個) 芒硝(三合) 瓜子(半升)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內芒硝再煎沸,頓服之。有膿當下,如無膿當下血。

【集解】李彣曰:大黃、芒硝泄熱,桃仁行瘀,丹皮逐血痹,去血分中伏火,瓜子主潰膿血。

問曰:寸口脈微而濇,法當亡血,若汗出,設不汗者云何?答曰:若身有瘡,被刀斧所傷,亡血故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全身脈象呈現浮而且數的狀態,應該會發熱,但反而出現怕冷發抖的現象,如果身體有疼痛的地方,那應該是要發癰的徵兆。

這種脈象(浮數脈)是指寸、關、尺六個脈位都呈現浮而且數的狀態。浮脈通常表示病在體表,數脈通常表示有熱。如果是體表的疾病,應該會發熱並且怕冷發抖。但現在不是體表的疾病,照理應該發熱,不應該怕冷,如果身體有疼痛的地方,那表示是要發癰的徵兆,而不是一般的體表疾病。

病要發作之前,脈象一定會先顯現徵兆。浮數脈是陽性的表現,也是熱的表現。同時出現浮數脈,是陽氣中又帶有陽氣,表示熱一定會顯現在外。但是現在反而怕冷發抖,這與正常的現象不相符,這是為什麼呢?一定是氣血凝滯,營衛不和,就像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營氣不能正常運行,逆行到肌肉紋理,就會產生癰腫。陽氣過盛,營氣運行不順暢,就會發為癰腫,更何況身體已經有疼痛的地方。脈象是屬於陽性的表現,即將要發作並且疼痛的地方也屬於陽性,所以說,這是要發癰的徵兆。

醫生說:各種癰腫,想要知道有沒有化膿,可以用手按在腫脹的地方,如果感覺熱,那就是有膿;如果感覺不熱,那就是沒有膿。

各種癰腫,指的是各種陰陽性的癰腫。不論陰陽,只要是癰腫,想要知道有沒有化膿,就要用手按在腫脹的地方,如果感覺熱,表示腫的地方已經開始腐爛化膿,所以感覺熱就是有膿;如果感覺不熱,那就是沒有膿。

醫生教導我們,是要讓我們知道癰已經形成就要讓它潰爛,尚未形成就要扶持它使其消散。

腸癰這種疾病,會使皮膚粗糙像鎧甲一樣,腹部皮膚緊繃,按壓時感覺柔軟像腫脹,腹部沒有腫塊積聚,身體沒有發熱,脈象卻是數脈,這表示腸道內有癰膿,應該使用薏苡附子敗醬散來治療。

癰如果長在身體內部,會使氣血被癰奪取,無法濡養皮膚,所以皮膚才會變得粗糙像鎧甲一樣。腹部皮膚緊繃像是腫脹,但是按壓時是軟的,詢問病人腹部沒有腫塊積聚,仔細觀察身體也沒有發熱的現象,診斷時發現脈象是數脈,這並非外在的病症。這表示腸道內有癰膿,應該使用薏苡附子敗醬散,來疏通腸胃,消除癰腫。

薏苡附子敗醬散的配方:薏苡仁(十分)、附子(二分)、敗醬草(又名苦菜,五分)。

將以上三味藥搗成粉末,每次取一方寸匕,用水二升煎煮到剩下一半,一次全部服下,小便應該會通暢。

徐彬認為:薏苡仁性寒,可以清除熱邪,兼具降氣、祛濕、利腸胃、破除毒腫的功效;敗醬草善於排膿、破血、疏通阻塞的熱毒之氣,所以作為輔助藥;附子可以引導熱力疏通凝結,所以作為反佐藥。

患有腸癰的人,下腹部會腫脹且感覺痞塞,按壓時會疼痛,像是淋病,但小便卻正常,時不時會發熱,自己會出汗,又會感覺怕冷。如果脈象呈現遲緩且緊繃,表示膿還沒形成,可以使用瀉下的藥物,可能會排出血;如果脈象呈現洪大且快速,表示膿已經形成,不可以再使用瀉下的藥物,應該使用大黃牡丹湯來治療。

這是承接上一條,詳細說明腸癰的症狀,以表明如何治療。患有腸癰的人,會出現下腹部腫脹且堅硬,按壓時會疼痛,可以知道癰在體內;排尿時像淋病,尿液顏色正常,可以知道是腫脹壓迫所導致的;時不時會發熱,出汗又怕冷,好像是體表的疾病,但實際上不是體表的疾病。如果脈象呈現遲緩且緊繃,表示陰氣過盛,血液還沒有腐化,膿還沒形成,可以使用瀉下的藥物,大便應該會排出血。如果脈象呈現洪大且快速,表示陽氣過盛,血液已經腐化,膿已經形成,不可以再使用瀉下的藥物,應該使用大黃牡丹湯,來消除瘀血,排除熱邪。

大黃牡丹湯的配方:大黃(四兩)、牡丹皮(一兩)、桃仁(五十個)、芒硝(三合)、瓜子(半升)。

將以上五味藥,用水六升煎煮到剩下一升,去除藥渣,加入芒硝再煎煮沸騰,一次全部服下。如果腸內有膿,大便應該會排出膿;如果沒有膿,大便應該會排出血。

李彣認為:大黃和芒硝可以瀉熱,桃仁可以活血化瘀,牡丹皮可以驅除血痹,去除血分中的潛伏的火熱,瓜子可以促進膿血潰散。

有人問:如果寸口的脈象呈現微弱且澀滯,按照正常情況應該是失血,如果又發汗,那麼沒有發汗的情況又該怎麼辦呢?回答說:如果身體有瘡傷,或是被刀斧所傷,這也是失血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