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謙等

《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》~ 卷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9)

1. 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

夫人秉五常,因風氣而生長。風氣雖能生萬物,亦能害萬物,如水能浮舟,亦能覆舟。若五藏元真通暢,人卽安和。客氣邪風,中人多死,千般疢難,不越三條:一者,經絡受邪人藏府,為內所因也;二者,四肢九竅,血脈相傳,壅塞不通,為外皮膚所中也;三者,房室金刃,蟲獸所傷。以此詳之,病由都盡。若人能養慎,不令邪風乾忤經絡;適中經絡,未流傳府藏,卽醫治之:四肢才覺重滯,卽導引吐納,鍼灸膏摩,勿令九竅閉塞;更能無犯王法,禽獸災傷,房室勿令竭乏,服食節其冷熱、苦酸辛甘,不遣形體有衰,病則無由人其腠理。腠者,三焦通會元真之處,為血氣所注。理者,是皮膚藏府之文理也。

【按】此篇乃一書之綱領,前人誤編為次篇,先後失序,今冠於首,以統大意。

【註】五常者,五行也。五行之氣,風、暑、濕、燥、寒也;五行之味,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也。夫人稟此而有其形,則藏府日與氣味相通。不曰五氣,而曰風氣者,該他氣而言也。蓋風貫四氣,猶仁貫四德,故曰:因風氣而生長也。然風氣雖能生萬物,亦能害萬物者,蓋主氣正風,從其所居之鄉而來,主長養萬物者也;客氣邪風,從其衝後而來,主殺害萬物者也。人在氣交之中,其生其害,猶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也。天之五氣,人得之則為五藏真元之氣,若通暢相生,雖有客氣邪風,勿之能害,人自安和;如不通暢,則客氣邪風,乘隙而入,中人多死。然人致死之由,雖有千般疢難,大要不外三因:一者,中虛,經絡受邪,卽入藏府,此為內所因也;二者,中實,雖感於邪,藏府不受,惟外病軀體,四肢九竅,血脈壅塞,此為外所中也;三者,房室金刃、蟲獸所傷,非由中外虛實,感召其邪,是為不內外因也,以此三者詳之,千般疢難,病由悉盡矣。若人能慎養形氣,不令客氣邪風乾忤經絡,卽適中經絡,未傳藏府,遂醫治之,自可愈也。四肢九竅,才覺重滯,尚未閉塞,卽導引、吐納、鍼灸、按摩,亦可愈也。更能無犯王法,禽獸災傷,房室勿令竭乏,服食節其冷熱,五味各得其宜,不使形氣有衰,萬病疢難無由而入其腠理矣。腠者,一身空隙,血氣往來之處,三焦通會真元之道路也。理者,皮膚藏府,內外井然,不亂之條理也。

【按】正風者,從八方應時而來,相生和緩之主氣也;邪風者,從其衝後而來,相尅衝烈之客氣也。如時當東風而來西風也,所謂後者,以已過之時言也。

【集註】趙良曰:人在氣交中,秉地之剛柔,以成五藏百骸之形;秉天之陰陽,以成六經之氣。形氣合一,神機發用,駕行穀氣,出入內外,同乎天度,升降浮沉,應夫四時,主宰於身形之中,謂之元真。外感者,客氣也。《靈樞》曰:虛邪不能獨傷,必因身形之虛而後客之。蓋天人之氣,各有正、不正,人氣正則不受邪,不正則邪乘之;天氣正則助其生長,不正則害之。人氣不正者,由七情動中,服食不節,房欲過度,金刃蟲獸,傷其氣血,盡足以受病也。天氣不正者,由四時不和,八風不常,盡足以傷萬物也。

白話文:

人稟受天地五常的運行法則,並因為風氣的影響而生長。風氣雖然能孕育萬物,也能傷害萬物,就像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一樣。如果五臟的元氣真氣通暢,人就會健康安寧。外來的邪氣侵入人體,往往會導致死亡,各種疾病的發生,不外乎以下三種原因:第一種,是經絡受到邪氣侵襲而進入臟腑,這是屬於內部因素造成的;第二種,是四肢和九竅的血脈運行阻塞不通暢,是由於外在皮膚感受邪氣侵入而引起的;第三種,是因房事、刀劍或蟲獸造成的傷害。綜觀以上所述,所有的病因都可以歸納於此。

如果人能注重養生保健,不讓外來的邪風侵犯經絡,及時治療剛侵犯經絡、還沒傳到臟腑的疾病,就能夠痊癒。如果四肢才感到沉重不適,就應該進行導引、吐納等養生功法,並配合針灸、按摩等方法,來疏通經絡,不要讓九竅閉塞。此外,還應該避免觸犯法律、遭受禽獸傷害,房事要有節制,飲食要適當,避免過冷、過熱、過苦、過酸、過辛、過甜的食物,不讓身體虛弱,這樣病邪就沒有辦法侵入皮膚和肌肉紋理之間。所謂的「腠」,是指三焦經脈交會之處,是元氣所注的地方,也是血液流動的地方。「理」是指皮膚和臟腑之間的紋理脈絡。

【註釋】 五常是指五行,五行之氣包含風、暑、濕、燥、寒,五行之味包含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。人稟受這些氣味而形成身體,臟腑每天都與氣味相通。這裡不說五氣,而說風氣,是因為風能涵蓋其他四氣。風氣貫穿四氣,就像仁德貫穿其他四德,所以說「因風氣而生長」。風氣雖然能生長萬物,也能傷害萬物,是因為主氣正風,是順應自然時令、從其本來方位而來的,它主宰著萬物的生長;而客氣邪風,是逆時令、從相反方向而來的,它主宰著萬物的衰敗。人在天地陰陽之氣交會之中,它的生與害,就像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一樣。天地的五氣,人吸收後轉化為五臟的元氣,如果通暢和諧,即使有外來的邪氣,也不能傷害人,人自然安康;如果不通暢,外來的邪氣就會趁虛而入,往往會導致死亡。而導致人死亡的原因,雖然有千百種疾病,但主要不外乎三種:第一種,是身體虛弱,經絡受邪,邪氣深入臟腑,這是內部因素造成的;第二種,是身體強健,即使感受邪氣,臟腑也不會受損,但會影響到體外,導致四肢九竅的血脈阻塞,這是外部感受邪氣造成的;第三種,是房事、刀劍、蟲獸所造成的傷害,這不屬於內部或外部因素導致的,而是獨立於內外因素之外的病因。仔細分析這三種病因,就可以了解所有疾病的成因。如果人能謹慎保養身體,不讓外來的邪氣干擾經絡,及時治療剛侵犯經絡、還沒傳到臟腑的疾病,就能夠痊癒。四肢和九竅,如果剛感到沉重不適,還沒有完全閉塞,就應該及時進行導引、吐納、針灸、按摩等方法,也可以痊癒。此外,還應該避免觸犯法律、遭受禽獸傷害,房事要有節制,飲食要節制冷熱,五味要調和適中,不讓身體虛弱,各種疾病就無法侵入皮膚和肌肉的紋理之間。所謂的「腠」,是指身體的空隙,是血氣運行的通道,也是三焦經脈交會,元氣流通的地方。「理」是指皮膚和臟腑之間,內外有序、脈絡分明的紋理。

【按語】 正風是指順應八方時令而來、和緩相生的主導氣候;邪風是指從其反向而來、相剋猛烈的客氣。比如正值東風時節,卻吹來西風,所謂的「反向」,是指已經過去的時節。

【集註】 趙良說:人處在天地陰陽之氣的交會中,稟受大地的剛柔之氣,形成五臟百骸的形體;稟受天地的陰陽之氣,形成六經的氣機。形體與氣機合一,精神功能開始運作,推動水穀精氣,在內外之間出入流動,與天道運行一致,升降浮沉,順應四時變化,主宰身體的運行,這就稱為元真之氣。外感病邪,是指外來的客氣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虛邪不能單獨侵入人體,必定是人體本身虛弱後,才會侵入。」天地的氣候和人體的氣機,各有正氣和不正之氣。人體的氣機如果正常,就不會被病邪侵襲,如果不正,病邪就會乘虛而入;天氣的氣機如果正常,就會幫助萬物生長,如果不正,就會傷害萬物。人體的氣機不正,是由於七情擾動內心,飲食不節制,房事過度,或被刀劍、蟲獸所傷,導致氣血受損,因此容易生病。天氣的氣機不正,是由於四季不調和,八風不正,也會傷害萬物。